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穆王和西王母是丝绸之路形成之前最早的官方丝绸贸易

责任者: 张 燕著


    周穆王西行万里见西王母,带去的是大量丝绸,这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官方丝绸贸易。周穆王所见西王母乃是准噶尔地区的部落联盟女酋长,周穆王万里西行的目的是用丝绸交换在准噶尔盆地的狩猎权(获取羽毛、羽绒)。

    东王公是唐宋以后道教人物,西王母与东王公被人们尊称为“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他们分别管理西半天和东半天的神灵。西王母对于人类有两大恩惠:一是她有救死回生之药,二是她可使人类免于天灾与厉鬼之祸。因此,人们尊称她为王母。有典籍记载西王母姓扬名回。还有的典籍称西王母居于“回屋”。由此解释,西王母之邦也叫回之邦。回即是西王母古国的别名。甘肃省径川县处于古西王母国的中部,亦称回中。故此,人们相传径川县城以西的回山是西王母降生下凡之处,而回山南麓的瑶池,则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和汉武帝的地方。②现今甘肃平凉市的峻炯山和径川县的王母宫是这一远古神话的遗迹。

    穆天子(约前1011年—前922年),是周朝第五代国君,姓姬名满。公元前989年,他来到了天山天池,并拜见了“西王母之国”的首领西王母。

    《穆天子传》卷三详细记录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在天山瑶池的会晤:“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囗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所谓“吉日甲子”,据顾实在《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中国书店1990年8月)一书考证即七月二十八日;其年为周穆王十三年,亦即公元前964年。有趣的是,这个时候正是鸟兽羽毛丰满而又未迁徙离开的时节。周穆王“执白圭玄璧”,意在表明其帝王身份。“锦”是高级丝绸面料,“组”是宽丝带,“纯”是计量单位,或谓相当于“匹”。值得注意的是,周穆王送给西王母的礼物是一百纯彩锦和三百纯素锦,而西王母并未还赠礼物,仅仅“再拜受之”。

    “X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阻之),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不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冶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游。’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这段记载意思是,周穆王在瑶池设宴招待西王母,席间西王母表达了希望周穆王再来的意愿,穆天子信誓旦旦地约定三年后再来。西王母接着吟唱道:“我虽然居住在荒野的西方,只要天命不变,我就仍然是天帝之女(类似东方的天子,意思是仍然有权管理着其势力范围);在即将与你告别时,心中寄托着希望;盼着你再来,唯有向着天尽头张望。”

    接下来,周穆王一行在温山(可能指天山山脉一处有温泉的山,或者气候温暖的地方),考察了鸟类分布情况。在溽水(疑即天山北麓的玛纳斯河)之滨,穆天子向六师将士下达了捕猎鸟兽的命令。在旷原(准噶尔盆地)上有许多湖泊、沼泽、湿地(诸如乌伦古湖、艾比湖等等,或许还抵达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等地),肥硕的鸟(大天鹅、大雁、野鸭等)在这些湖泽地带换下的毛羽堆积如山。六师将士田猎九日,得获无疆,以致旷野上鸟兽绝群。最后,周穆王载羽百车,踏上东归返程之路。

    至此,可以清晰地知道,周穆王用大量丝绸换得的是在旷原上的狩猎权,主要目标是羽毛和羽绒,它们便于长途运输,可用于装饰(我国自古就喜好羽饰)和制作羽绒服等保暖用具。

    周穆王与西王母在天山瑶池丝绸换羽毛的贸易,乃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政府间大规模丝绸贸易事件,时在周穆王十三年(前964年),比张骞通西域重新恢复丝绸之路,差不多整整早了八百年。据此可知,是周穆王和西王母早先开辟了部分丝绸之路。

    同时,《穆天子传》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献,值得国内外学术界深入解读其记载的历史文明信息。进一步说,长期被蒙上神秘面纱的西王母也确有其人,她就是准噶尔地区的部落联盟女酋长;这就充分证明新疆地区人民早在三千年前就与中原人民有着密切的往来。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