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字千金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战国后期,秦国的统一已成定局,相国吕不韦便开始考虑统一后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他自己虽然手持国柄,但毕竟是商人出身,没有多少理论修养。于是他学习“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厚待宾客的办法,从各国招揽学者、文人来到秦国,“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让他们为自己著书立说,于前239年集体编成了一部著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内容相当庞杂。该书对先秦儒、法、道、墨、农、名、阴阳五行各家的学说,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不仅论述了哲学、政治、道德、伦理等问题,也包含了不少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正因如此,《吕氏春秋》自汉代起被称为“杂家”。话又说回来,《吕氏春秋》虽然庞杂,却不是一锅大杂烩。作者对各家学说的收录是有侧重的,并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学术见解及思想体系。全书改造了关东儒、道各家思想,吸收了秦国法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德刑并用的指导思想。这就超出了学派门户之见,采集了诸子百家的长处,在继承先秦文化遗产的同时,又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宋人高似孙称此书“采精录异,成一家言”。近人许维遹(yù)称此书“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这些评价比较客观、公正。
    吕不韦主持编撰《吕氏春秋》时,秦王嬴政因年幼尚未亲政。到了前239年,秦王政已年满21岁,按照当时惯例,次年就要举行加冕礼并亲自执政。吕不韦可能察觉出秦王政对自己的潜在威胁,因此抢在秦王亲政前的这一年,把《吕氏春秋》全文张挂在咸阳的市门,并宣布:“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据说张挂了一百天,竟无人能易一字。这当然不是说这部书无懈可击,其真实原因前人早已指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一字千金”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吕不韦在咸阳市门公布《吕氏春秋》,原意是向秦王政炫耀威风,企图把秦王政乃至秦国政治完全纳入他的既定轨道,接受他的控制。但是,秦王政为人专横暴虐,“少恩而虎狼心”,是决不愿受吕不韦摆布的。就在公布《吕氏春秋》的次年,以“宫闱秽事”为导火线,秦王政与吕不韦的矛盾冲突爆发了。
    据文献记载,吕不韦早就与嬴政母私通,政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后来,嬴政年长后,太后仍淫荡不止。吕不韦怕将来招致灾祸,于是找来“大阴人”嫪毐代替自己,“太后私与通,绝爱之”。不几年就生了两个男孩,藏在宫内。嫪毐因此而得宠,并在秦国专权用事。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加冕礼时,嫪毐竟“矫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兵作乱,妄图取而代之。秦王政调兵平叛,两军大战于咸阳。结果,嫪毐兵败被擒,“夷灭三族”。吕不韦曾推荐嫪毐进宫,本应受到严惩,但念他有功于先王,只免了他的相国职务,先把他流放到洛阳,后改迁蜀地。吕不韦自知难逃魔掌,于前235年饮鸩自杀。但《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却一直传留至今。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