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金印出孝陵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1996年6月,渭城区公安机关破获了一方特大北周金印,被称为国宝级文物。据了解,此印是从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400米的一座古墓中盗掘的。而这座古墓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与武德皇后合葬地——孝陵。
北周是北朝最后一个统一了北方的王朝,共历三代五位皇帝,仅25年时间。宇文邕系鲜卑族武川军人宇文泰四子,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9年,是北周执政时间最长、政绩最突出的一位皇帝。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遂作灭陈准备。宣政元年(578年)率军北伐,行至云阳宫染病,在返回京城长安途中驾崩,时年36岁。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孝陵。
但孝陵究竟在何处?史书未有记载,世人难以知晓。原来,武帝生活俭朴,临终前他还嘱咐“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由于坟墓不封不树,葬后也不供奉祭祀,遂成为千古之谜。1993年8月,有人盗挖出武德皇后墓志。同年12月,陈马村一村民献出这块墓志。石呈方形,盖覆斗状,边长48厘米,厚9厘米。盖顶篆书阳刻“周武德皇后志铭”,志石楷书阴刻48字。字数虽少,且有错刻,但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武德皇后”是“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二是大隋开皇二年(582年)四月廿九日“合葬于孝陵”。自1994年秋季开始,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清理,墓坑由一个墓道、五个天井、五个过洞、六个小龛及一个墓室构成。虽经多次盗掘,仍出土了部分陶俑、陶器及“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墓志。该志篆书阴刻,比皇后墓志体积大近一倍。由此确证被盗的古墓就是孝陵,而且皇帝、皇后同茔同室合葬。孝陵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断代史的新篇章,证明咸阳原还是西魏、北周君臣的陵墓区。但当时并没有人知道罪犯还盗走了一方金印,直到1996年6月案破追回。
金印印文中的“天元皇太后”即阿史那氏。武帝有妃嫔十余人,初即位时皇后是李氏,并生子宇文贇。为了和好突厥,征伐北齐,他即位不久,便准备同突厥和亲。木杆可汗俟斤早前曾答应“以女配帝”,可是当武帝于保定五年(565年)派大臣率领一百二十人去迎亲时,俟斤反悔,迎亲大臣交涉不果,只好耐心等待。一直拖到天和三年(568年),因“雷风大起,漂坏其穹庐”,俟斤认为这是天意惩罚他,才允许把18岁的女儿嫁给武帝。阿史那氏三月到达长安,“武帝接以亲迎之礼”,随后便封她为皇后,改元配皇后李氏为帝后。自此,北周与突厥每有边界冲突,皇后出面调解,缓和了双方矛盾,受到北周及隋初皇帝的尊敬。宣帝宇文贇在位一年,退位后自称“天元皇帝”,给5位皇后分别加“天元”、“天大”、“天左”、“天右”、“天中”的封号;尊其生母为“天元帝太后”,尊阿史那氏为“天元皇太后”,这方金印即制于上尊号的大成元年(579年)。制印后的第三年,即隋开皇二年(582年),32岁的阿史那氏去世,金印随葬于孝陵之中,至今黄亮如新。印钮铸成獬豸形状,以褒扬阿史那氏在调和民族矛盾中“明是非,辨曲直”的高尚品德与聪明才智。这件国宝的出土,为我们维护长久安定的政治局面,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凭证。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