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面对孩子争抢玩具,德国人这么处理的



    每年带女儿回国,我都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悠悠作为年龄较小的妹妹经常受到优待,当她和比她大的孩子们争玩具时,大孩子的家长们总是特别友好地用同一种语气要求自己的孩子:“你是哥哥姐姐,悠悠比你小,你要让着妹妹哦。”对这种礼让行为,我着实感到受宠若惊,因为我们在德国很少受到这种“大让小”的优待。

    很多时候家长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完全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礼貌谦让,可问题是,有时候年龄明明只差几个月或一两岁,两个孩子都还处于懵懂状态,却要求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是不是有点儿强人所难?

    为什么可以不让

    在德国幼儿园,老师们遵循先来后到原则,谁先拿到玩具谁就有先玩的权利,对抢输了的孩子老师会给予安慰,并尝试用其他替代玩具来安抚小宝宝,同时也会告诉先拿到玩具的孩子玩几分钟后就给其他孩子玩,大家轮流玩。就算到时间了孩子仍然不愿意把手上的玩具交出来,老师也不会强制孩子就范,而是继续一边和孩子商量,一边等待着孩子自己主动做出改变。一天没效,就天天说,总有一天孩子会突然给我们惊喜,变成我们期待的那个“懂事的孩子”。

    这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绝不仅仅是先来后到这么简单。

    平等对待对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需求。在德国人眼中,大小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不能光照顾年龄较小孩子的需求而忽略年龄较大的孩子,一个孩子并不因年龄小就天然地拥有特权,也不因年龄大就该无条件地牺牲自己的权利。

    孩子尚未具备真正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学龄前儿童受制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一味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让着比自己小的孩子,很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孩子的自身能力情况。

    无论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都不应采取强迫态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孩子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渴望,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自愿自发地做到,是对规则规范的内化与认同,而不仅仅是在逼迫和唠叨中变得“听话”。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那么首先他自己的感受需得到尊重。

    我小不代表全世界都要照顾我。德国老师遵循的先来后到原则也算是对小宝宝的一种最自然的挫折教育。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本已无处不在,根本不需再去刻意制造。在和大孩子争夺公共玩具时,小孩子多多少少会体会到受挫,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反而能帮助小孩子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以我为中心,我有我的需求,别人也有别人的。在家里爸爸妈妈和其他家人经常把我的需求放在首位,尽量满足我,但在外面不是。为了在外面玩到想玩的玩具,交到想交的朋友,有时必须做出妥协、让步、等待或者转换思维(如交换玩具)。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经历,孩子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受挫与协商中锻炼出了社交能力与情商。

    如何教孩子谦让

    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育孩子让着别人了吗?当然不是。不论在哪里,礼貌谦让、考虑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都是值得提倡的美德,也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品质。

    当我看到德国孩子在排队等着滑滑梯时,坐在滑梯口正准备往下滑的小宝宝突然站起来荡起了单杠,后面的孩子却耐心安静地排队等待着,没有催,也没有挤到前面抢着滑,我知道那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曾经无数次地陪着孩子排队,无数次地告诉孩子排队时要耐心等候,催促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当我看到滑滑梯下面有小宝宝堵住了出口,坐在滑梯上的大孩子没有鲁莽地往下冲,而是一边嘴上喊着让小宝宝离开,一边耐心地坐在滑梯上等待时,我知道那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曾经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无数次教育孩子,玩的时候也要注意别人的安全,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

    不论是让还是被让的一方,都需要知道,谦让和换位思考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遵守规则是大前提,因为规则是对我们每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无视规则的礼让,不是包容,而是纵容。挡道的孩子还小不懂事可以原谅,但是他们的家长却有责任站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堵住滑梯出口妨碍其他孩子,并及时抱走自己的孩子。我们既要教育孩子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要忘了让孩子学会适时地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李茜(悠悠妈)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