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各种恐惧从哪里来



    有个家长反映:她家孩子看到风吹窗帘都直说“怕怕”,问题当时还是大白天。让她非常费解。

    费解不代表无解。不要因为不理解孩子的“怕”,就随意安慰“没事”,或者急着告诉他“别怕”。

    了解孩子恐惧的来源

    婴幼儿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尤其是18个月以前的婴儿,要通过感官的感知觉、手的操作认识事物,对事物的了解流于表面,较难发现事物背后的逻辑。

    这种对事物的“知之甚少”,往往会引发孩子的警惕。如果伴随一些不愉快的体验,让孩子感觉到了威胁,就会产生恐惧。而这种恐惧,他们尚未学会用理性去调控。

    情感分离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这种心理恐惧的折射表现之一,是孩子出于本能的“自保机制”。孩子意识到亲近的人有可能会离开,但又不确定这种离开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就会产生焦虑。

    但其实这段焦虑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部分。弱小的孩子正是靠着这种本能的恐惧反应来规避许多危险,同时及时向外界求援。

    认知有限

    有一阵子,我发现弟弟Eric如厕之后,不大愿意自己来按冲水,表情也有点怕怕的。他以前都是好好的,对此并没有特别恐惧啊。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看旋转下去的水涡,觉得很像黑洞。偏巧那阵子他开始了解太空知识,小家伙在担心:厕所黑洞会不会把小朋友吸走呢?

    你看,虽然孩子开始自己“解读”,但认知水平总归是有限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帮助孩子补齐认知缺口。

    情绪敏感

    丰富的联想能力除了帮助孩子认识事物,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苦恼。朋友家的孩子有一阵子很害怕夜晚的光影。他会跟大人说,“红色的好像眼睛啊,那一条红色一条黑色好像条纹的是什么……”在大人眼里,或许只是斑斓璀璨的灯光,但孩子却联想到光怪陆离的“怪物”。

    外界强加

    有次带孩子去小区里逛,一个两岁多的小妹妹走路走得很慢,我就听着爷爷在前边大声地喊着:“你再不走快一点,小狗就把你叼走啦!”

    小妹妹听完,赶紧快速跟上去。爷爷很满意,继续补充着说,“真乖,走路快的孩子才不会被叼走。”

    这其实是一种“吓唬”。这种简单粗暴的吓唬,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治住”孩子,结果往往是让孩子真的认为小狗会伤害自己,或者认为爷爷会丢下自己。

    当孩子说“我怕”时,怎么回应

    当孩子说“我怕”时,大人最常做出的反应是什么呢?

    “别怕!”

    “这有什么可怕的啊?”

    “怕什么怕啊!别那么胆小。”

    “勇敢点。”

    用“否定恐惧”的方法安抚,很有可能陷入无效循环。

    就像我们向朋友倾诉生活苦恼时那样,孩子寻求的未必是一种解决方法,而是一种理解。这“理解”本身,已经是一种安慰和疗愈。

    而在恐惧的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表达理解。

    不信你合上眼睛,回想—下我们自己的童年,多少次把黑暗中的影子想象成妖怪, 吓得瑟瑟发抖!那个时候,面对这些强大的未知事物,“害怕”是一种多么正常的反应!

    所以,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抱住他,轻轻抚摸他的脊背,说:“嗯,宝宝觉得那个××很可怕对吗?是的,它看起来像××,真的有点吓人呢。”

    帮孩子把无形的恐惧“具象化”

    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怕这个事物的哪一部分。

    我们在帮助他表达、克服恐惧时,要具体化、现实化,多利用他日帮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帮助孩子将恐惧“具象化”。

    下面我分享3种方式给大家:

    给怪物穿衣服

    有阵子晚上睡觉时,Eric曾因为怕黑,不让关灯。他满脑子天马行空的想法,觉得黑黑的地方会有小怪兽出来。

    于是,我就和他一起玩“给怪物穿衣服”的游戏:

    小怪物长什么样子?有眼睛吗?几只啊?鼻子长什么样子?嘴巴呢?

    给穿个什么颜色的上衣呢?裤子呢?小怪物要不要穿鞋子啊?

    可不可以给它戴个帽子呢?什么样的帽子啊?圆边的,还是高高的,还是有帽檐的?

    要不要给它穿个斗篷?对啊,对啊,就是那种黑黑长长的……

    和孩子一起造型的过程,是将无形(黑暗、怪兽)落实到具体(眼睛、鼻子、嘴巴、衣服、帽子等),而且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关键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放慢语调,不仅帮孩子舒缓怕黑的紧绷心情,还可以让他的小身体也放松下来,兼具催眠效果。

    把恐惧画出来

    涂涂画画的过程,也可以帮孩子破除恐惧。上面提到的家长,孩子害怕风吹窗帘,我就给她介绍了具象化的办法,让她和孩子一起做了一本叫《窗帘怪》的“书”。

    虽然操作起来简单粗暴的,就是用剪刀剪出一些形状,贴在纸上;但是特别有效。孩子自己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把自己头脑中无形的恐惧,具化成了躲在窗帘后面的大大嘴巴怪兽。

    孩子妈妈后来反馈给我说,“孩子特别喜欢自己拿着书念叨,‘窗帘后面有什么?’‘哦,原来是窗帘怪啊。’原来很害怕很恐惧的东西,现在对他来说,是很好玩的……”

    给恐惧对象找个“克星”

    今年夏初,天气刚热起来时,Eric抗拒穿短袖,询问了多次才知道,原来他害怕在幼儿园被蚊子咬。

    Eric是蚊虫过敏体质,所以全身已经是“伤痕累累”了,现在看到蚊子都有点条件反射,害怕。

    那段时间,在出门前给他擦驱蚊液的时候,我都会跟他玩一个“驱蚊超人”的游戏。

    我告诉他,“幼儿园里也有‘驱蚊超人’在守护着你,即使被蚊子咬了,还有‘不痒痒超人’来保护你,我把超人专用的工具都放在你的书包里(其实就是驱蚊和止痒的药膏),一起保护你。”

    这个想象的过程,成功帮他化解了恐惧。

    需要注意的是,“具象化”的办法适合在时过境迁、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循序渐进。在恐惧心理“发作”的当下,最好不要硬碰硬,应该平静地把他带离“恐怖现场”。

    孩子特别害怕的时候,其实是大脑中情绪警铃大作的状态。这时候,如果我们强迫孩子鼓起勇气、直面恐惧,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化解孩子的恐惧,前提就是接纳孩子的恐惧。这个方法并不容易。我家两个孩子害怕过吃东西的小玩具车,害怕过黑暗,害怕过外面的闪电……有很多的害怕和恐惧,我们不一定明白原因,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理解和接受,相信孩子恐惧的合理性,并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对和打气。

    实际操作中化解孩子的恐惧,并不会一蹴而就,我也常常百般“诱导”不成功,或者孩子这次不怕了、下次又怕了起来。所以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给宝宝充分的时间。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也会通过假想游戏、复述的方式,自己给自己打气。

    要相信,孩子的内心有充足的力量,只是节奏比较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培养这种力量,让它足够强大。

    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萌芽 木幺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