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稚嫩的友情——认识幼儿同伴冲突



    同伴冲突是同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相互对立状态,它是人与人之间对称性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一种,是至少两个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形式。幼儿的同伴冲突则是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即在双方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都有类似的行动,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和制约,构成一个动态的行为流程。幼儿的同伴冲突与其日常的嬉戏打闹一般,是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交活动时所难以避免的。正如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的那样,同伴冲突普遍存在于正在成长中的幼儿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

    同伴冲突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同伴冲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其对于幼儿的发展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同等能力的幼儿个体之间发生的冲突对减少幼儿自我中心化十分重要,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理解他人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绪变化,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促进其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冲突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幼儿在同伴冲突中逐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加深了自身的社会化。同时,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培养,可以提高幼儿在冲突情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很多原因而产生冲突。例如,当幼儿和同伴都喜欢同一件玩具,继而发生争抢,或是当他们无意间肢体发生碰撞而导致进一步的攻击行为等。这些同伴之间相互攻击、排斥、侵犯的现象,都属于同伴冲突的范畴。虽然幼儿间的冲突都是以一名幼儿反对其同伴开始的,但后者应对前者反对的反应方式才是确定同伴冲突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幼儿A的行为遭到幼儿B的反对,但幼儿A不与幼儿B计较,顺从着幼儿B的意思继续当前活动,这时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冲突;但如果幼儿A也仍然坚持自己之前的想法或行为,或者对幼儿B的反对进行对抗,这才是两名幼儿之间发生同伴冲突的先决条件。总的来说,幼儿之间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品的占有欲。

    当父母领着幼儿到朋友家做客,或是有其他同事领孩子来访,较小的幼儿在一起玩耍时会非常高兴,但是也常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等不愉快的事情。尤其是2岁左右的幼儿,在一起玩耍时常常不打招呼就抱走对方的东西,但是这个年龄的幼儿可不会慷慨大方地把自己的东西轻易交给同伴,有时一方幼儿甚至会紧紧抱住玩具不肯放手,或是因抢不过而发生厮打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幼儿不仅会因为自己的物品被抢夺而发生冲突,甚至对公共物品也会发生“抢夺大战”,这是怎么回事呢?虽然我们可以认识到公共物品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财产,可是在幼儿的世界里,他们可不这样认为:较小的幼儿会认为他坐的小椅子就是属于自己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可以“侵占”。

    某幼儿园中(2)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进行区角自由活动,小朋友们都在开心地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突然……

    “这个小熊是我先看到的,我要玩这个。”玲玲坚定地说。

    朵朵也很着急地拽住小熊的一只耳朵,委屈地说:“是我先看到的,我也要玩。”

    “给我。”

    “放手,给我玩。”

    两个人紧紧拽着小熊玩具,都想拥有它,互不相让。

    可以说,幼儿之间最常出现的冲突就是由于对食物、玩具、学习用品等物品的争夺,或是自己的物品、空间被他人破坏、占用等。以上这些冲突情境中的行为和想法与幼儿占有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当然,“占有欲”对幼儿而言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因为对物品的控制欲、占有欲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并且这种本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尽管老师、家长在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与幼儿强调要相互谦让、学会分享,但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限,导致其行为的不稳定,或许前一秒受到提示时还能做到,下一秒就忘了。尤其是那些对物品控制欲和占有欲非常强的幼儿,发生同伴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通过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认知等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同伴冲突发生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解决策略,积极地解决同伴冲突。

    2.具有攻击性人格。

    幼儿园大班的几个小朋友正在高兴地玩着搭积木的活动,几个人一起搭建了漂亮的房子、花园,玩得不亦乐乎。就在他们满心欢喜、成就感十足的时候,林林跑过来,看着他们搭建好的房子和花园,作出嫌弃的表情,“你们搭的积木一点都不好看!”伸出脚就踢垮了小伙伴搭好的积木。

    这时,有的幼儿不敢吭声,有的幼儿起身非常生气地与他理论,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有的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较多攻击性行为,例如喜欢故意挑衅同伴,采用不友好的动作或言语故意去欺辱同伴(扮怪脸,用手指弹同伴的脑袋,给同伴起绰号、大声嘲笑同伴)等,这类行为也是引发幼儿冲突的常见原因。为什么幼儿会产生攻击性需要并形成攻击性人格呢?概括地说,这是由于这些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社会适应不良。造成幼儿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父母或抚养人过分放纵、专制,以及受到社会上一些宣扬暴力的影视、游戏的影响等。

    3.认知能力有限。

    周末的广场上,3岁的牛牛站在4岁的乐乐身后玩他的玩具,而乐乐突然被飞过的树叶吸引,起身就跑,想去追树叶,却不小心把牛牛撞倒在地。

    牛牛愣了一下,然后“哇”地大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追着乐乐打,但乐乐认为自己也不是故意要把牛牛撞倒的,所以很生气为什么牛牛要打他。

    两个小朋友一个哭,一个生气,两人都非常不开心。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认知能力由性质不同的思维模式构成,只有在认知达到相应水平时,儿童才有可能表现出相当的冲突解决能力。具体来说,较小的幼儿有时不能正确地理解其同伴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知道是好意还是恶意,所以有可能把同伴的行为当作是对自己的攻击,从而做出还手、报复的行为,继而引发同伴间的冲突。

    4.幼儿不懂得谦让。

    小区的沙池里,璐璐正拿着小铲子玩得起劲儿。

    这时,3岁半的豆豆也带着自己的小铲车来到了沙池旁。他看见璐璐,便大声“命令”道:“喂,你走开,我要玩沙子!”

    5岁的璐璐一看原来是个小弟弟,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做声。豆豆见状,抢过璐璐的小铲子扔在地上,硬拉着璐璐让她离开。璐璐随手便甩开了豆豆:“你怎么这么讨厌!”豆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曾经听一位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不要轻易放弃,也不能拱手让人。”没错,让幼儿学会为自己争取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事实上,谦让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应该习得的美德。幼儿因为不懂谦让而发生冲突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有的家长并不把这些“小事”放在眼里,甚至为自己的孩子抢到了玩具而开心,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然而这恰恰忽略了不会谦让而导致的一些负面影响。幼儿不懂得谦让,不仅会造成不良冲突的发生,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较小幼儿的一个心理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一时期的幼儿注重自己的需要,因此大多都不喜欢主动谦让他人。如果父母再不加以引导,就会助长幼儿唯我独尊、独占一切的思想,使得他们不喜欢与他人分享,甚至会主动向同伴发起冲突。

摘自《家庭教育》2018.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