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资源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的廉洁风范

李忠全 马朝琦

  延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以及张闻天、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等一批党的领导人普遍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克己奉公、一切为了群众的作风,是中华民族高尚道德情操的传统美德,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他们不仅都对如何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共产党人的清廉形象和作风有许多理论建树,而且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和管好亲属子女,从不特殊;时刻注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并能经常关心群众,解决群众的疾苦,在感情上、思想上、行动上都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出榜样,赢得了人民的赞颂。考察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在廉洁方面的崇高风范,对于我们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社会和谐与稳定,深入持久地推进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为抗大确定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切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少的。”①后来他又给抗大题词时,把“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革命者应有的第二品质。同年5月,他在延安各界国民精神总动员及“五一”劳动大会上讲演时明确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②同年6月6日,在延安模范青年颁奖大会上演说时,毛泽东又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方向放在第一位,模范青年是代表中国老百姓,要一生代表他们,自己代表还不够,并且还要教训儿子,中国革命没有成功,要长期斗争永远奋斗。”③后来在接见吴印咸与延安电影团全体成员时,他还说:“现在你们这些艺术大师也许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将来总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现在要你们去拍摄长征已不可能了,但将来或许就有可能,我们八路军没有别的可依靠,一切靠自己奋斗!”④在这里,艰苦奋斗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要有艰苦的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要克勤克俭地过日子,做工作;二是要有奋斗精神,就是要有开拓创业精神,要埋头苦干,积极主动去探索,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敢于发明创造。也就是说,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提倡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还要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奋斗、创业的奉献精神。毛泽东特别强调奋斗精神,不仅自己奋斗,而且要永远奋斗。
  毛泽东在论述了发扬艰苦奋斗的必要性、重要性后,还指出了发扬艰苦奋斗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关系。他说:“共产党历来更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抗战中间,就是要纠正一切不利于抗战的错误思想,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⑤对于坚持艰苦奋斗作风的伟大意义,朱德曾说:中国人民向来是勤劳节俭的。“食求果腹,衣求遮体”的传统,一直保持了几千年。在过去的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所领导的军队及广大干部,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成为每个革命者所追求的美德。正因为如此,我党以及我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能够在敌人重重包围和进攻的严重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战胜了敌人⑥。
  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全面系统地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发扬和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身体力行,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出了表率,树立了艰苦奋斗的光辉榜样。早在井冈山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毛泽东、朱德亲自带领井冈山军民挑粮上山。当时井冈山广为流传着一首《毛委员挑粮上山岗》的民歌:“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粮担,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挑上了井冈山。井冈山连青天,汪洋大海不见边,比起恩人毛委员,高山嫌低海嫌浅。”《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那时井冈山生活十分艰苦,红军官兵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还要从中节余些伙食尾子做零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和红军战士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从不搞什么特殊化。寒冷的冬天,毛泽东身上只穿两层单衣,床上垫些稻草,盖一条线毯,而且经常工作到深夜。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井冈山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必胜信心。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各级领导人艰苦奋斗的事迹是不胜枚举。徐特立曾写过一篇《长征中的医院》,文中叙述了他爬雪山的情景:“过雪山,一共过了三个雪山,第一次是在6月过夹金山。过雪山的前夜,在山下露营。这时我没有伞,没有油布,也没有饲养员和马,晚上睡在两块石板中间,好像睡在棺材中一样,上面盖上一幅蓝布。晚上下雨,蓝布湿了,毯子和衣还是干的。半夜出发,走到半山腰,雨雪齐下,披在身上的毛毯全湿了,衣和裤子也全湿了,毫不觉得冷。因为山陡,费力多,体温增加。天明已经下到半山,雪止了,下山也容易了,但湿衣湿毯,感觉寒冷,用力跑步前进。到山下时,衣服完全干了。”这个片断仅是长途途中一个侧面的写照,可想在敌人围追堵截中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了。
  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在当时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为了向全党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及时指导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夜以继日地工作,《毛泽东选集》四卷的159篇著作,在延安期间完成的就有112篇。为了写作,毛泽东常常是废寝忘食,饭端来了,他顾不得吃,总是要反复热几次;手指酸麻时,捏捏铁条舒展一下;思考问题时特意把煤油灯芯拧小;一支铅笔往往要用到手捏不住时还舍不得丢掉,把铅笔头装在子弹壳上继续用完。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曾回忆说:主席当时派他向中央各机关送传阅信,由于纸张缺乏,一般都把一个信封用4次,正反面用完后再拆开用里边两面。当时主席的生活标准很低,每月仅有5元的菜金,警卫员们每次买肉时只能买2两。但是主席又很好客,他的客人来了,谈话后经常还请吃饭,主席都要从自己的伙食标准中扣除,这样时间长了,他们就说“来贼不怕来客怕”(要是来贼,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偷,来客就要主席请吃饭)。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形象而生动地描述说:(中共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吃着简单的饭食,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延安时期,朱德总司令艰苦奋斗的精神感人至深。1940年他回到延安,积极执行屯田政策,带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小江南(当时民间流传着“南泥湾阿烂泥湾,荒山臭水黑龙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无人烟”的歌谣)。开垦前,总司令率领干部实地考察,晚上住在破窑里;为了搞运输将自己的洋马让出参加生产,他还经常背上粪筐拾粪积肥;他自己带头劳动,在王家坪开辟了一块菜地(约三四分),种着各种菜,连四川家乡的菜也在这里落户了。朱德种的菜完全可以自给,还经常请其他首长来家里做客。续范亭曾写诗赞颂:“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⑦朱德非常注意节约,生活极为简朴,始终保持着普通农民的本色,穿的衣服、鞋袜总是补了又补,不愿换新的。他床上铺的灰布褥子里的棉花成了硬片子,宁愿装进松软的麦草继续铺,也不让换新的。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他的穿着打扮总是和士兵一样。所以一位外国记者说,如果总司令从讲台上走下来,几分钟后你就无法辨认出哪个是总司令。他给身边同志说:“我们要艰苦奋斗,不要浪费。”最困难时他用马尾做牙刷,用盐水漱口。
  在艰苦的岁月里,周恩来同样为全党做出了表率。为了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冒着生命危险20多次进出延安,多次去重庆、南京、武汉等地同国民党谈判。他的党性很强,曾因不慎丢掉了地下工作者熊向晖给他的联系地址,怕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损失,在认真分析情况和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之后,尽管没有任何人知道内情,但是,他却主动打电话给中央请求处分,此事使熊向晖终生难忘。
  周恩来只要回到延安,在繁忙的工作中,总是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他和任弼时纺的线被评为一等奖,送到边区农业展览会参展;因对外工作需要,周恩来有一件皮大衣,他冬天当大衣,下雨当雨衣,有时晚上还当被子盖,被大家誉为三用大衣,新中国成立后他还穿了多年;转战陕北时,周恩来更为辛苦,他和毛泽东、任弼时留在陕北打游击,鞋底磨了个大洞也不知道,还继续穿着;吃饭艰难时,他把仅有的一点细粮留给毛泽东,而毛泽东又把这点细粮转让给生病的同志,自己坚持吃榆树叶面糊糊、黑豆稀饭和酸菜。周恩来曾这样告诫中央机关同志,他说:“我们要和陕北父老同甘共苦,适应艰苦的战争环境,给部队做出样子,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像蚕一样,将最后的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刘少奇长期患有严重的肠胃病,但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不少老同志都回忆说,1942年3月18日,刘少奇奉命从苏北阜宁启程,化装成老百姓返回延安的艰苦历程,经过9个多月的跋涉,穿过100多道封锁线,辗转山东、河南、山西等省,于12月底才到达延安。由于艰苦的行军、危险的征程,不少同志把这称为“第二次长征”。一路行军,无论是在敌占区还是游击区,刘少奇严格要求身边的同志维护群众的利益。炎热的盛夏,路过西瓜地旁不白吃老百姓一口西瓜;夜里经过梨树底下不摘老百姓的一个梨子。在这万里征途中,刘少奇夜行昼宿,没有汽车靠两条腿,休息只能睡老百姓的土炕,没有吃的时便用野菜充饥,真是受尽了千辛万苦,堪称共产党人的典范。在延安,他也开荒种地、锄草。当时组织上为了照顾首长的身体,决定为中央书记处的5位书记都开小灶,有专门的灶房和炊事员。书记处的其他工作人员,一律上大灶和中灶,在前方刘少奇经常和群众一起吃大锅饭,这次坚决不要这种特殊照顾,硬在中灶搭了伙。每到吃饭时间,他不要警卫员端饭,自个来到灶上吃饭,还常常争着吃小米饭。刘少奇生活一贯俭朴,身上常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了的灰军装,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他给身边工作的同志定了一条规矩,凡是他用的东西,未经他允许,谁也不能随便拿去换新的。
  任弼时生前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这是他的人生格言。在延安时,他患有高血压病,但从不要组织照顾,反对特殊化,处处严格要求,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简朴、清廉的本色。大生产运动中,任弼时既是该运动的领导者,也是普通劳动者和参与者。尽管他的工作很忙,仍然参加开荒生产,种上玉米和蔬菜。据当年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回忆:任弼时积极参加纺纱,他过去从来没有纺过纱,眼睛又近视,开始纺的纱,不是粗细不匀,就是常常断头。他不怕困难,虚心向会纺纱的同志学习。1943年3月,中央直属机关在枣园举行了纺纱比赛大会,几百辆纺车,整整齐齐排在礼堂门前。任弼时参加了比赛,并被评为第一名。他纺的纱还拿到生产成果展览会上展览,一时传为佳话。⑧任弼时忘我工作的精神非常感人,由于身体原因,他在寝室的床上,特意架了一副躺椅式的书桌,经常带病坚持在床上办公学习。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担,能坚持一百步,就不应该走九十九步。”后来,叶剑英评价说:“任弼时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⑨1947年转战陕北时,任弼时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和政委陆定一、参谋长叶子龙、政治部主任廖志高四个同志,按照毛泽东组织一个“政府”,管理好八百人这个“国家”(指中央机关当时的人数)的指示。充分展现了他周密细致、任劳任怨的“骆驼”精神。在他的追悼大会上,刘少奇总结说:任弼时同志“在整个三十年间,埋头工作,不计名誉、地位、不顾严重病情,以全部精力从事中国人民革命解放事业”。
  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他参加革命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艰苦奋斗,严于律己,被誉为“革命先锋一老牛”;他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胸襟磊落,情操高尚。他常说:“我自己的生活享受是不应当超过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所应有的享受。”林老在延安的卧室极为简单,没有箱柜,只有用木板制作的活动书橱,装着各种书籍和文件。平常只有简单的几件衣服,用包袱一裹当枕头用;一条围巾,不知用了多少个冬天。1945年秋末冬初,警卫员为他准备了一双棉鞋,林老知道后说:“有旧棉鞋就可以过冬,不必再买新的。”在大生产运动中,他工作之外,还制定了个人生产计划,得到毛泽东赞同。其内容是:在农业生产上,用变工合作方式,完成上交粮食局2石细粮的任务;收集废纸交建设厅,戒绝吸外来纸烟;当年的棉衣、单衣、鞋袜、被单、毛巾、肥皂等全不要公家供给。并赋诗自励:“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淡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二分私费赡;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林老的艰苦奋斗精神受到诸老赞颂:1946年当他60岁寿辰时,谢觉哉的祝寿诗称“四朝革命者,屈指首推公;节厉孤松直,心摧刀兵空”;吴玉章诗称“抗战中心陕甘宁,建设辉煌薄海钦。领导全凭毛主席,伯渠协力有殊勋”。
  此外,张闻天、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陈云、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等一大批领导同志,在延安同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每个人都积极参加生产运动,开荒种地;张闻天和彭德怀除开荒种地外,还在杨家岭向山上抬大粪;王稼祥当时身体虚弱,工作劳累,中央为照顾他的健康,规定他的伙食标准实报实销。但他从不愿有丝毫特殊,每餐一菜一汤,很少有肉,每月报账前他都亲自检查有无超支现象。王稼祥当时被中央军委评为头等残废,按规定每月发给几十元的残废金,但他从来没有领取过。王首道为此感慨地说:“在当时实行供给制,零用钱很少的情况下,能坚持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⑩
  革命老人谢觉哉,为了生产节约,减少政府开支。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他也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①建议总务处设公马,我的两匹马加入,估计一年内有10个月可供公家生产用;②每月10盒待客烟不要;③衣服、鞋子、被单不领;④种地一分,种植西红柿20株,茄子20株,秋白菜100棵;⑤晒腌小菜100斤。这个计划年终超额完成。此外,在延安时,中央首长才能享受到边区难民工厂生产的土色毛毯,谢老虽为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但一时还供给不上。后来中央首长特意给他送了一块,谢老冬天铺,夏天盖,办公时当垫子放在椅子上坐,一直用了七八年,毛毯绒绒磨光了,转战陕北时他还继续用着。后来将此作为纪念品,送给他的警卫员闫树清用(1978年,这块毛毯作为文物被征集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并得以展出)。
  徐特立老人尤其俭朴,是廉洁奉公的光辉典范。他自己曾说:“我的节俭作风自儿童时代养成至今,已成了自然。我一生节衣缩食,勤俭朴素,当时才能做些社会事业,后来参加革命就能艰苦奋斗,克己为公。”徐老的事迹举不胜举,受到诸多前辈的赞颂。续范亭老人在延安时被徐老艰苦朴素的作风所感动,写了两首诗赞扬:“延安诸公唯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顾,携带两个冷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谢老曾称颂道:“孔子不足高,墨翟差可比。”
  在老一辈革命家言传身教的感召下,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口号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时延安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广大革命干部住的是土窑洞,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小米饭、野菜,穿的是粗布衣,没有油,没有纸,没有鞋袜,没有被盖。但同志们都能以艰苦奋斗为乐,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一面参加整风学习,一面生产、打仗。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反映在党的领导人和每一个同志身上。毛泽东同志后来曾无限感慨地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话,对我们来说,是完全自觉地被理解的。”(11)也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了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意志,彰显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帮助我们党渡过了难关,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如今,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都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必须保持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廉政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和我们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奋斗目标高度一致;和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时代要求高度一致,是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宝贵教材。
  (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①《中央档案丛刊》1986年第1期。
  ②《群众周刊》1939年第3期。
  ③《青运史研究》1981年第6期。
  ④《金秋》1985年第1期。
  ⑤《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368页。
  ⑦李石涵编:《怀安诗社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4页。
  ⑧杨尚昆:《丰功垂青史,高德照后人》,《人民日报》1984年4月28日。
  ⑨《永远的丰碑: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人民日报》2005年2月25日。
  ⑩王首道:《回忆王稼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1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