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进城和第一次进图书馆,恰在1978年暑假,距今整整40周年。
当时,因我所在的安康县茨沟中学及区公所驻地集镇,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书店,已上高二的同学们想买课外读物、教辅材料无门,出于高考急需,才筹了路费、交了书款,派我与运输队的一名工人进城采购。可是,进城后却弄不懂是去图书馆还是新华书店。那时是地区有新华书店而无图书馆,县上有图书馆而无新华书店。我想自已是乡下来的,就先去找县图书馆,可惜自已没有借书证和介绍信,一本书都没到手,但却弄清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区别。好在,一位馆员老师下乡去过我校,知我步行进城不易,就把我送到新华书店。但因去迟了,关门了,她便走后门去求情。得知这类书要到临开学时才随教材到货,我只好空手而归。唉,这么大个城,我竞没有买到一本书,师生们都不相信,自此我威信大跌。但对图书馆那亲切、神秘的良好印象,从此深置于心。
到了1983年春季,我就职的茨沟区景家乡政府筹建文化站,我们把青年、民兵、妇女之家及科普、扫盲、体育、电影队等机构及功能整合在一起,划了企业办的八间土房,准备大干一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集中各类资金1万元,我拿进城后,一进新华书店,看到那么多书就张开贪婪的双臂,一口气买进7000多元、5000多册(那时书太便宜),装了大半卡车。回去一整理,摆了三间房。收拾整齐,已是半夜;一时兴起,提笔命名。在大伙的帮助下,我挥动排笔写下“景家乡图书馆”几个大字,恭恭正正地张贴好,再无睡意,便在自建、自管、自己命名的图书馆里看书到天明。
一周之后,听省电台的广播说景家乡办起全省第一家乡村图书馆,我暗自惊喜。于是乎,我这乡文书兼文化站长,便被人们喊成了"图书馆长”。
天意助我,时隔32年,果真当了图书馆的馆长。不过,这时的图书馆事业,与32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自2015年8月履职安康市图书馆后,经过几年建设发展和今年调研走访,我欣喜的发现,如今安康的图书馆事业,已经实现“四化”:
一是网络化。在纵向上,建齐了市县综合馆、乡镇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在横向上打通了学校、单位、私营等阅读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全民阅读的需求;
二是数字化。公共文化共享平台从市上的支中心到村上的服务点,一杆子插到底,海量的电子书刊和视听资源,方便群众,引领时尚;
三是智能化。新建的24小时自助书屋“安康阅读吧”,运行一年,接待读者8万多人,引起干部群众点赞。市政府决定再建20个自助书屋,进一步改善市民的阅读条件;
四是一体化。全市一盘棋运作,正在筹建统一运行的管理平台,通过市为中心馆、县区为总馆、乡镇为分馆、村为服务点的业务布局,实现阅读资源的“统购统编、通借通还”。
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了图书馆事业的这一历史巨变,使我充满自信地再次挥笔,为自已立志:倾情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