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十而立。我的人生道路恰恰应了这句话:1978年时来运转,在上年12月恢复高考时报名应考,被录入刚建立的渭南师专,终于圆了十多年前在安康中学上学时的大学梦。1980年8月毕业后就分配到了永红中学。
逝者如斯。似乎不经意间,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回顾这四十年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各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自己也由那时山区小粮站的工人,成为高级教师、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工资由当年的不到三十元逐渐增加到了现在的六千多元,增幅达到200倍。这期间可写可回忆的事情太多,但最简单明显最具体的生活变化,就是住房的变化。
刚到学校时,我担任班主任和两个班数学的教学任务,学校给了我一间宿办合一的房子,将近20平米,总算在城里有了安身之处。但由于陈年老旧,一到雨天就返潮,而且离水房、厕所很远,生活极不方便。
1983年安康大洪水给学校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大部分房屋、设施损失殆尽,这就有了我的第一次搬家——一间稍结实点的房子,在那儿住了两年。1985年,学校调整住房,我第二次搬家。增加了半间房子和一个小厨房,这就比原来方便多了。
1986年秋季,因学校进行危房改造要拆我们那一排房子,我们便第三次临时搬到教学楼里的一间大教室。半年后,我们第四次搬到另一个小院子。门前还有个小花园,环境比过去好多了。
算起来我们在这儿住的时间最长。在这期间,我和妻子调了两次工资,我评上中教一级,又担任了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1993年11月,学校建起第一栋宿舍楼。我们第五次搬家到七十多平米,小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接着相继添置了彩电、冰箱、卡拉0k、洗衣机、电话等等真滴是“鸟枪换炮”了。
2000年,我们第六次,也是在学校的最后一次搬家。这次的面积有120多平米,三室两厅两卫一厨,实际看起来还大,因为厨房和客厅的一半都占用的是阳台,没有公摊面积,还有一个小贮藏室就在我家门对面。这以后在我们的新房子里又有着好多好多的故事发生:儿子考上大学、女儿出嫁、妻子提前退休、外孙女出生、我退居二线、儿子毕业分配工作……2013年时我们把房子又做了一次彻底的上档次的装修,我们和这所房子、也就是这个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因为我们给它注入过太多的回忆,它是我们这个家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以居住条件改变为标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见证,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由贫穷到国强民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