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我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的生活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怀。蓝天、绿树、黄土是我内心最踏实的地方,是宽厚的土地养育了我。
记得小时候的农业体制是生产队,靠的是挣工分维持生计。由于我家劳力少,只有父亲和母亲挣工分,到了年终,生产队是按一年的工分分粮食和食用油。我记得最清的是有一年,我家分了一口袋粮食(大约有一百来斤)和一罐子油(10斤左右),全家高兴了好几天。就在那一年,我家算是过了一个”富裕”年。后来包产到户,我家分了8亩地的责任田,住的是50年代修的三间九套檩的土瓦房,这在当时已经算村里家庭条件不错的了。当时虽然已经通了电,用上了电灯,但还是以煤油灯为主。那时我上小学,大我六岁的姐姐上初中,我们早上是听着公鸡叫鸣起床的,常常是起得太早,不敢出门,就点起煤油灯看起书来。那时,在灯下看书学习的我们头发被灯火燎了是常有的事,两个鼻孔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已成家常便饭。母亲为了我们一家人的穿戴,经常在煤油灯下纺线,纺线车子就放在炕的一头,嗡嗡的纺线声伴随我们进入梦乡。我们穿的粗布衫、棉衣、棉裤、布鞋等都是母亲用自己亲手织的粗布缝制成的。一遇到下雨天,我们就遭殃了。道路泥泞不堪,我们身披一块塑料布,一手提着鞋,一手挽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学校,在水坑里把脚一洗再穿上鞋。遇到秋季连阴雨,屋里到处接满了盆盆罐罐。做饭没柴烧,日子好难过。那时,我们总盼望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吃上白面馍(平时一年到头吃的都是包谷面馍,最多垫一层麦面),穿上一身纤维质地的中山装。
1985年,我上了初中。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姐姐辍了学,在家帮母亲干活,哥哥帮父亲种地。那时是用牛耕地,用铁锹翻地。为了种好那8亩地,父亲养了一头牛。放学后,我经常给牛割草,和父亲一起给牛铡草。收割麦子时,我们用的是笨重的镰刀。那时,母亲凌晨4点到地里割麦,一整天也只能割一亩多地,割倒的麦子用架子车拉到自家地里整理出来的打麦场里。那时 人们用手扶拖拉机碾麦子,后来才有了脱粒机。夏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粮站上交公粮,由于父母的辛勤劳作,我们家除了交公粮,留足口粮外还能卖一些钱。
1986年我考上了高中,考学是我们农家孩子的唯一出路。为了跳出农门,我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考学之路。为了供我上学,母亲在家看养了几头猪,父亲在田地里种了几亩西瓜。到了暑假,我和父亲推上一架子车西瓜到距离我家十里地的华县城卖,一暑假才能攒够我一百元的学费。母亲每月给我拿10元的生活费,每周让我背一篮子馍去上学。虽然自己努力了,也拼搏了,但在当时,十比一的录取比例下,我还是榜上无名,与大学失之交臂。十年寒窗毁于一旦,这无疑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并没有击垮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1992年,一首《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就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被聘为乡代理教师,走上了教坛,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返当年自己上学的校园时,眼前的一切让我感觉犹如在梦境一般。昔日一排排砖瓦房早已被平房所代替,电棒替代了电灯,学校门前的路已变成了水泥路面,学生上学不再拖泥带水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文盲,农村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第一批避水楼房拔地而起。农村经济也活跃起来,农民种地不再种单一的玉米、小麦了,而向一些创收型的经济作物迈进,大面积栽植果树。苹果树、桃树、梨树遍地都是,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003年8月,华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无情的洪魔摧毁了我的家园,村里所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全部倒塌,我家也不例外。一夜间我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灾民。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重建家园。就在这一年,我从乡村走进了县城,应聘到未来小学教书。
县城学校办学条件比农村要好得多,教学设施也很超前,从刚开始的电视、电脑到现在的多媒体、远程教育、录播室,一系列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如身临其境。如今的“两免一补”“营养早餐”是我们当年做梦也想不到的。现在看来,038洪水让我们彻底告别了那破旧的砖瓦屋。它是催化剂,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每每放假回家乡,看到村里人不再是打牌消磨时间,而是跳起丰富多样的广场舞。《套马杆》、《最炫民族风》,优美而富有旋律的音乐带动着人们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迈进。彩电、冰箱、空调、电脑、智能手机已进入每个家庭。村村新建了便民服务中心、老年娱乐室,广场上,健身器材设施齐全,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看到眼前的一幕,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现在我已进入不惑之年,我自己的生活条件较以前也有了大大的改善。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平米的家属楼,儿子已上了大学,享受着国家的好政策——助学金、资助金,圆了我的大学梦。哥哥一家在渭南做生意已有20多年,现在渭南也买上了一套价值80万元的家属楼和价值15万元的小车。母亲随哥哥也住上了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这是母亲这个30年代出生的人做梦也没想到的。让我欣喜的是,80多岁高龄的母亲也在与时俱进,会熟练地使用一些家用电器,如天然气、电磁炉、微波炉、电烤箱,还看上了55寸的液晶电视,会用老年手机。她时常和小区的老年人到公园锻炼身体,有时还跟着大家扭秧歌呢。母亲高兴地逢人就说:“国家就是好,比亲儿亲女都好,我要好好活,国家每月还给我一百多元养老金呢。”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一家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斗着、成长着、快乐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比这更令人幸福的吗?
改革开放至今40年,伴我走了40年。她像温床,给了我暖暖的温度;她像雨露,给了我甜润的滋养;她像臂膀,给我最坚实的保护。回首往昔岁月,看到我们今天优越而富裕的生活时,不由感慨万千,并由衷地向改革开放致敬。
我骄傲,因为我有幸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见证了她40年的风雨沧桑。
我自豪,因为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经历了农村由贫到富,由匮乏到丰富的新面貌。
我欣慰,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路在脚下延伸,我则一路风雨兼程;
路在脚下延伸,我与改革开放奋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