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回乡探亲,院落空空,我讶异道,没有收回麦子么?我还准备好力气帮忙晒麦子。母亲备好饭菜,笑呵呵迎接我,说道,今年麦收格外轻松,前面收割机割麦子,后面跟着播种机种玉米,收割好的麦子直接拉走卖给淀粉厂,价钱也不低,省的拉回家。饭毕,母亲絮叨起来,以前麦收时节多忙啊,忙得都要带饭去地里吃,现在好了,一天时间收完麦子播种完,多快啊。我也随着母亲的思绪,忆苦思甜。
六十年前,我们还不种小麦。我家在陕西农村,六十年前,母亲还是孩子,她说,那时候村里穷啊,根本吃不上饭,整天肚子饿得咕咕叫。地里种的大部分是玉米粒,因为玉米产量高。那时候可能因为小麦品种以及农用井、化肥等还不完善,小麦基本没有产量,地里不种小麦,平时根本吃不上白面,过年过节吃饺子,基本上是奢侈中的奢侈了,当然也就谈不上麦收时节了。
四十年前,我们用镰刀收割小麦。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了,小麦也开始在家乡大面积种植,六月中旬,天气干热,田间热腾腾的空气拨弄着麦浪,处处是铺天盖地的金黄。我没有用镰刀割过小麦,据我母亲回忆,那是种痛苦的记忆,那滋味无法形容。天热无风汗流浃背,麦芒的刺时刻挑衅你,扎得浑身疼痒,割上一会儿背疼腰酸,一天下来嘴里鼻孔都是黑黑的,全是土。更重要的是还要抢收,白天顶着烈日收,晚上也要收,饭都是带到地里去吃。母亲说,有一年,赶上雨水多,实在抢收不回,麦子在地里都长芽了,庄稼人啊庄稼人,那心里的难受比身体痛百倍。收割回来还要用机器打麦子,晒麦子,一步步下来,麦收时节真的是最累人的时候。
二十多年前,我们还要交公粮。2006年以前,收回的麦子还要交公粮,那时我也有了记忆,收回的麦子在大马路上晒,还要提前占马路,村庄里就那么一段水泥马路,人们都抢着晒,不像现在基本家家院落水泥硬化,麦子可以在家里晒。母亲和父亲还要去地里播种玉米,那时候我经常负责看麦子、晒麦子,然后我们一起装口袋,先把需要交的公粮装上车,父亲开着三轮车去乡政府排队交。记忆中有一次,赶上疾风骤雨,麦子收拢不起来,被水冲走了很多,那一年,交完公粮,麦子所剩无几。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惠农政策也来了,公粮不用交了,收来的麦子全是自己家的,这个消息让村里人欢心鼓舞了许久,麦收时节的累啊忙啊都不算什么了
现在,麦收时节轻松应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明显,麦收时节收割机成了主要角色,隆隆的机器昼夜不停,麦收效率大大提高,一个村庄,一两天就可以收清完毕。让我更加振奋的是,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农业机械在向一体化系统化发展,收割机、拉麦机、播种机团队作业,有的地方播种后灌溉、打药也是无人机参与,这样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农民的迫切需要。麦收时节的忙碌、劳累都成了过去式。母亲不断重复着现在麦收多么轻松,她对这样的发展也是兴奋不已,我信心满满地对她说,等着看吧,再往后,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农村会有更大、更令人振奋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四十年前,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应当忙碌无比的麦收时节,她可以闲下来,和我回忆过去,唠唠家常。
4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历史的崭新一页就此掀开,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在这翻天覆地的改革历程中,人们的幸福感也在成长,为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