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我们,那时上学是“三大上”,早上六点起床,黑灯瞎火的去学校,先上一节早读和两节语数主课。早上八点回家吃早饭,十点再去上辅导,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两点又去上学。一天在家和学校之间奔走三个来回,特别是早上的课,晴天还好些,虽然天不亮,路却还好走,若是雨天,走路上学就没那么幸运了。
我清楚的记得在一个深秋漆黑的早晨,疲劳了一天的妈妈还在熟睡,我穿上雨鞋,戴上破旧的草帽去上学。通往学校的路,有一个小巷是必经之路。平时走惯了倒没什么,但那天的路却是不好走,几天的连阴雨,这时候毛毛细雨又下个不停,路上坑坑洼洼,满是积水。我摸索着缓慢前行,走到了小巷里,巷子里积水更多了,有的地方都漫过了小腿肚,由于天黑,我一不留神,脚下一滑,倒在了路中间的水坑里。慌乱中,我双手一撑,但裤子已湿了大半,积水全灌满了我的雨鞋。我强忍着冰冷和疼痛,双手试着在泥水中慢慢撑起来继续前行。这次我不再走路中间,而是顺着墙根,扶着墙壁一步三滑的走出了小巷。
来到大路上,路才稍好走些了,我倒掉了鞋子里的泥水,拧了拧裤子上的水。天刚麻麻亮,我快步来到了村小学,这时教室的门开了,同学们陆续也来了,班主任张老师点亮了蜡烛,我们便跟着老师开始了今天的晨读《王冕学画》。就这样,以后的日子里,我在那条巷子里奔跑了五六年的时光。
90年代初,我去十多里外的镇上读中学,那时青春年少的我,在心里藏着一个梦想——大学梦。我始终认为,有了梦想,就一定要去实现它,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小小的村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学校,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那时,真真切切让我吃尽苦头的是下雨天从家到学校的那条泥水路了。这样的路再配上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一路骑下来,骨头都要散了架。
我清楚的记得上初二的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我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出了家门,我就一脚踏进了泥水里。平时轻快如飞的车轮,这时就像不上套的犟驴,你拼命的蹬它,它却死命打滑。我一看,泥巴都糊住了车轮子,所以转不动了。我四处张望,想找个帮手,但那天一个人影也没有,看来只有自己想办法了。我找来一根树枝,往下刮车轮上的泥巴,这个办法还真行,泥巴被刮下来之后,自行车骑起来轻快多了。可是没走几步,就又不动了。我就又找了根小树枝一块一块的往下刮泥巴,可是车轮上的泥巴就像孩子们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刮的间隔时间就越短。原来十步一刮,慢慢的八步一刮,五步一刮,到最后是一步一刮,彻底又走不动了,路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树枝,我实在找不到时就用手往下抠泥巴。而去学校的路程还一半都不到,我只好提着车子往前走,这样就沾不到泥巴了,但脚下却不听使唤,一阵寒风吹来,我身子一晃,差点跌倒在泥水里,但鞋子却被粘在泥地里。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我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一边放好车子,一边回头找掉在泥里的鞋子。
就这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一步一步把自行车提到了公路上。刚上公路,我就一下子瘫坐在路边,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用路边石子刮车子上的泥巴。这时我才发现我的衣服早已让雨水浸透了,脸上的泥水和汗水混合在一起滴滴往下直流。雨衣也歪斜着挂在肩上,上面一条长长的口子,不知什么时候划破了……
后来我上了高中,读了师范,回家的日子也变得少了,家乡的这条通往外面世界的泥水路,默默的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和辛酸。直到九十年代末,我们村和邻村领导共同带领村民集资打了一条六米宽的水泥路,交通顿时便利多了,最高兴的当然是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发愁走泥水路了。生活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没发现这条路上车辆多了吗?做买卖的叫卖声时时也在你耳边回荡……再后来,我毕业分配到了邻村的一个小学,在那里一扎根就是十八年。2015年春,为了响应国家政策,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村小学和我所任教的小学合并为一校,给学生盖起食堂,办起了免费的营养午餐,彻底解决了家长们因为合校而引发的中午回家吃饭问题。
往事已矣,此刻,看着这些零零后小学生们无忧无虑上学的情景,他们不再六点起床去学校,不再雨雪天在泥水路上奔走上学,不再为吃一顿午饭而奔波回家,真的是很幸福,很幸福的!
是啊!时代发展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了,现在村村早已通上了公路,家家门前都是水泥路。四通八达的路,条条都能通到家门口,路不仅改变着我们生活质量,也改变着我们的的人生观。几十年过去了,唯一没变是单位到家的距离,变了的只是当年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