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陕图”公益课堂】2024第3期“欢欢喜喜闹元宵”系列分享课程通讯报道

陕西省图书馆 2024-02-27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2024年2月23日下午,“学在陕图”公益课堂“欢欢喜喜闹元宵”系列分享课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阎建滨老师正为读者们分享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读者们通过老师生动讲述了解这一词作中蕴含的独特韵味,中国传统节日封闭的气质有所改观,对集聚狂欢,多情而浪漫的元宵节有了一种新的情感体会

         

       (陕图公益课堂“欢欢喜喜闹元宵”系列分享课程活动现场

阎建滨老师在元宵的两天时间里,先后以《元宵节缘何体现在一个“闹”字?》和《元宵节缘何既狂欢,又浪漫?》为话题,向读者分享了蕴含在“闹”字里的中国人欢度元宵节时的多维文化理念及传统习俗礼俗。在讲到“闹”元宵的内涵时,阎老师提出“闹”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闹,“闹”字中间有个“市”字,“市”就是交换货物的地方,是集市,也称“闹市”;二是指宣泄,情感压抑不平就要在节日里闹一闹,宣泄一下。“闹年”既有热闹的意思,更有情感宣泄的表达。

           

                (阎建滨老师生动讲读中

在本期课程的最后,阎老师由元宵节中“闹花灯”“闹社火”“闹秧歌”的传统习俗引出了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讲读。其讲到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快乐,狂欢、聚会是西方节日中自我释放的重要方式。中国人重视亲情,关注家国一体,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闹”中要有节制、有礼制,反对“乐忘行”“乐极生悲”,“闹”的人与“观”的人是不同的,“观”的人是主体,“观”“闹”融合是最佳。

        

               (老中青读者分别向老师提问交流)

阎老师的丰富讲读吸引着读者们在风雪天仍能坚持到场聆听。大家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踊跃探讨,将老师分享的知识点一一记在课堂笔记中。同时本期活动创建的读者学习微信群,更是开拓了传统课堂之外的学习交流园地,使读者们在课堂与老师积极互动之外,有了在课堂结束后继续开展深度交流的平台,延续了陕图公益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认真听讲的读者学友们)

     

                 (本期读者优秀课堂笔记选登)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愿所有读者心如所愿,龙年诸事顺意!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