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
2019年至2020年,在陕西环保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陕西省境内的毛乌素沙漠,从地图上基本消失。历史上的乌素沙漠怎样从无到有?如何肆虐内蒙古南部和陕西北部?造成了怎样巨大的生态威胁,而后我们又如何遏制住它的扩张?
讲座现场
9月28日下午,“陕图讲坛”832期,第八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开幕式讲座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百家讲坛》主讲人于赓哲教授在他主讲的《黄河、毛乌素沙漠——人与自然的进退》中给出了答案。
讲座前半部分,于教授通过查证史料,综合学者研究,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毛乌素沙漠的前世今生。毛乌素沙漠不是在地质年代形成的,它曾亦是水草丰美之地。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由于游牧民族人口增多,过渡放牧、植被破坏,加之当时的政治形势、民族关系等因素,毛乌素沙最终形成。而后经历各朝各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逐渐扩张,直至20世纪90年代。
读者佩戴口罩,间隔入座
讲座后半部分于教授重点解析了“黄河清”问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两年,屡有“黄河水变清”的报道。于教授告诉大家,历史上黄河变清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约43次。每隔四五十年,就会出现一次时间长短不一的“黄河清”。“黄河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开荒少、植被好”。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频,导致人口减少,人少了开荒少了,植被得到了自我修复,黄河含沙量降低。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清”的记载也比较频繁。但是,黄河水清并非定都是好事。2 “逢干旱,水量小”。干旱年代,黄河支流径流量变小,无法带动泥沙,泥沙沉积,流入黄河的水也会变清。但这样的“黄河清”并不是好事。回顾历史,旱涝灾害往往交替出现,一旦由旱转涝,黄河会变的更加浑浊。3 “寒冷”。气候寒冷时,土壤会被冻住,土壤僵硬,很难被冲走,黄河径流中的泥沙量就会减少,黄河当然也就变清了。
讲座最后,于教授总结:“黄河变清的原因很多,而历史上黄河清也多次出现过,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黄河水清。我们希望的黄河变清是整个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增加。无论是沙漠治理,还是黄河水清,都需要注重生态文明,需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期讲座,150名读者通过网上预约来馆听讲。特殊时期,大家均按要求佩戴口罩,间隔落座,参与活动,秩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