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工作人员提前开放“中国历史中的大与小”新书分享会入场通道,还不到六点整,就已座无虚席,没有抢到座位的读者纷纷站在报告厅四周或是直接席地而坐,现场活动气氛非常热烈。
下午6:30,马伯庸在结束了下午馆内的参观采访活动后,在二楼报告厅准时登台。现场,马老师发掘一些文物和古籍的记载,为读者讲述了几个隐于历史的小故事:通过东汉南阳出土的《许阿翟墓志铭画像石》上记载,“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引发一个五岁的萌娃,猝然离世的悲痛故事;讲述玄奘法师回家为父母扫墓,感于“坟垄颓毁,殆将湮灭”,写下了“追惟平昔,情不自宁”的句子,分析佛理与情理的碰撞;展示敦煌的《兰亭序》抄本,讲述抄书人因为写错了“亭”字,挣扎许久之后内心崩溃,放弃了这张纸的有趣故事;以及详细描述了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中,秦国人“衷”的陪葬中发现了秦军士兵“黑夫”和“惊”(兄弟)写给其长兄衷要钱的两封家书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又通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的鸭子图案,引出竹林七贤为了远远判断对方喝了多少酒,在杯子里放上木制的小鸭子,用其高度来衡量喝了多少酒的逸事。马伯庸老师的讲述妙语连连,现场欢笑声不断。
这些“历史中的大与小”并不是矛盾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有机的联系。马伯庸的新作《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和探讨的正是这种“历史中的大与小”,只有了解到足够多的“小”,才能够明白这么多“小”会汇聚成一个时光的洪流,最后形成一个大事,演变成历史中的大事件,形成历史的规律。
此外,分享会现场马伯庸还为读者朋友们推荐了8本“以小见大”的好书:分别是《中国在梁庄》、《叫魂》、《巴黎烧了吗》、《江城》、《王氏之死》、《远方之镜》、《宋案重审》和《铸以代刻》。
一个多小时的讲述,读者们意犹未尽,之后的互动环节也是精彩不断,马伯庸从古代美食地图引出古代四大美食天王,从亲身经历引出古籍整理的困难与不易,既奇思妙想,又发人深思。分享会结束后,读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排起队伍,与马老师面对面接触,进行图书签名,持续近半个小时,热情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