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图讲坛》:刘可风讲述“我的父亲柳青”

陕西省图书馆 2017-12-20

  

1953年柳青在劳动中听农民讲故事

  

1961年柳青在居住地中宫寺做演讲

  

柳青(左一)与创业史中梁生宝原型谈话

  

柳青在写作

  

讲座现场

  

柳青之女刘可风

  

场下听众索要签名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习近平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2017年12月16日, 《陕图讲坛》706期,迎来了一位身份特殊的主讲嘉宾,“人民作家”、《创业史》作者柳青的长女刘可风老师做客陕西省图书馆,为近400名听众亲述《我的父亲柳青》。

  讲座中,刘老师先以柳青《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这三部长篇小说为时间轴对其生平进行了简要回顾,后重点介绍了柳青在农村的生活实践和《创业史》这本书的创作历程。

  柳青说过:“作家深入生活的深度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深度来反映的。”1952年,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为了深入农民生活,他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定居在皇甫村,“蹲点” 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

  “蹲点”期间,他深入调研,写了“喂养三字经”指导农民正确养殖,降低牲口死亡率;在塬上建立了生产点,一层养羊二层存粮,大大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开会纠正歪风,肃清“中饱私囊”,“往自己饭菜添公油”的恶习…… 14年里,他始终没有脱离群众,不断了解不同农民的不同的心理,对这些矛盾、冲突深入分析,融入《创业史》中。因为他对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生动真实。

  除了扎根农村和写作,很多人不知道,柳青在公益事业上的巨大贡献。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长安县王曲人民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生产队买不起骡子,他给了800元,生产队有人来借钱,或者要买秧子,只要提出来,他没有过拒绝的。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为团中央捐款,这事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还是近期广播连载柳青生平,当时帮他把钱送团中央的那个人受访,刘可风老师听广播才知道的。

  柳青的一生伴随着上世纪国家、民族的变革,他上过前线、当过村官、写过书,他的生活经历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他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对文学的探索都很深刻,是名副其实的真正深入农民生活的人民作家!今天,柳青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但他的品格,他的文学作品弥久留香,影响深远。著名作家路遥就多次说过:“柳青是我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从柳青的人生经验中有所启发,汲取他宝贵的精神力量。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