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运动的优化策略

来源: 日期: 2023-08-15



    户外运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户外活动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其中1小时为运动。为提升幼儿户外运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和运动品质的发展,我园针对户外运动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一、创设户外情境,激发幼儿运动的积极性

    为激发幼儿户外运动的积极性,我们在研究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创设了一系列户外运动情境,将原本枯燥的动作练习融入有趣的情境中,引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在原有运动水平上得到充分的提高。

    例如,利用爬网、滑梯、长廊、垫子、障碍物、纸球、标靶、投掷标杆、铃铛水平线以及瓶子等,创设情境“小小野战军”。幼儿需要想方设法完成“巧过网阵”(爬网)、“跨越大峡谷”(滑梯)、“高空悬进”(双力臂)、“穿越封锁线”(垫上匍匐前进)、“模拟探雷”(运球)、“炸碉堡”(投掷),夺取最终的胜利。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爬、跳、双力臂、运球、投掷等运动技能,培养了勇敢的品质。

    又如,借助轮胎、滚轮桶架、长凳、塑料障碍物、木制爬坡、各类车等,构建“我来送快递”的情境。幼儿作为快递员,在起点取件后快速跑步向前,跨过轮胎障碍、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骑车绕过障碍物并爬上山坡,将货物送到目的地。争分夺秒之间,幼儿锻炼了跑、攀爬、蹬、平衡等能力。

    再如,用绳子、水桶、椰奶罐、纸箱、平衡器械等,设计“护蛋行动”的情境。站在起点的幼儿可以从“行进跳过直线两侧”“助跑跨跳40cm”“立定跳远30cm”这三条路径中自主选择一条;在一个圈内连续拍球10个,然后站上平衡木或平衡凳,从高处往下跳;至掏鸟蛋区域,在过平衡区、钻爬区的途中,用网兜从任意一个筐里掏一个“鸟蛋”;护送“鸟蛋”回家,途中不能让“鸟蛋”掉到地上,完成任务后到达终点。在“护蛋行动”中,幼儿不但练习了跨、跳、平衡等综合运动能力,而且初步形成了坚持到底的精神与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师适度“后退”,助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户外运动中,幼儿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往往蕴藏着发展契机,教师除了适时的介入之外,还需要适度“后退”。这不但能给幼儿留出更大的运动空间,也对培养幼儿在运动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几个幼儿用球玩起了传递比赛,并邀请教师加入。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比赛没有规则、不计人数,可随意地将球传来传去。但是,教师并没有立刻纠正。几次比赛后,幼儿发现了问题:“我们这里有4个人,他们那里却只有3个人。”“对啊,不公平!”

    “那么,怎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呢?”教师故作为难地问。“两边队伍人数一定要一样!”幼儿异口同声地说。于是,第一条比赛规则出台:双方人数要一样多。接着,又有人提出:”他们没等我们准备好就开始传球了,这样也不公平!”“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教师又将问题抛给幼儿。“我觉得大家一起喊‘开始’比较好。”“不行,一起喊会乱套的。”“找一个人喊‘开始’好了。”“那这个人不能参加传球比赛,否则不公平”……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最后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确定一名裁判,让他喊口令。幼儿在自己制订的规则下又开始了传球比赛,教师继续追随幼儿,协助推动比赛规则的逐步完善。

    又如,在新改建的小山坡上,幼儿有的坐着滑草板,扭动身体往下滑;有的两人合作,一个坐一个拉;还有的将轮胎搬到山坡上,将轮胎往下滚,玩得不亦乐乎。忽然,一个轮胎撞到了正在玩滑草板的小爱,她大叫了起来。紧接着,又有好几个轮胎滚下来撞到了其他幼儿。他们停止运动,争论起来。

    教师没有介入。只听小杰说:“我们用垫子搭一面围墙,有墙就能挡住轮胎了。”几个幼儿便搬来垫子,将它们竖立在小山坡的前面。轮胎再度滚下来时,尽管速度放缓了一些,但还是撞倒了垫子,超出了幼儿预设的范围。接着,虽然幼儿一次次改变垫子的位置与角度,可效果并不明显。

    分享交流时,小杰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欢欢认为“垫子轻、轮胎重”,所以轮胎把垫子撞倒了。教师追问:“那有什么好办法吗?”蔡蔡提议用叠放的轮胎当围墙,尝试后发现轮胎从“墙缝”中滚了出来。

    “我看到人家造房子,两块砖的中间放一块砖,这样有规律地排列,就没有缝了。”欢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轮胎按照她所说的规律重新摆放。“看上去牢固了很多,我们再去山坡上试试!”在我的支持下,幼儿又开始尝试。这次围墙没有被撞倒,只是稍微动了一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决定把垫子挡在轮胎墙的前面,由此形成双层保护,滚下来的轮胎再也没有影响到旁边的幼儿。大家为解决了问题而感到高兴,更加专注地投入运动。

    实践表明,当幼儿在运动中遇到阻碍导致运动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解决方法,而是“退”到幼儿的身后,站在幼儿的角度和他们一起研讨问题、寻找关键点,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有助于提高幼儿在运动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励式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运动创新能力

    幼儿阶段是萌发创新意识的关键期。在户外运动中实施激励式的师幼互动,可以增强幼儿的探索自信,促进他们不断进取与创新。

    例如,幼儿像往常一样拿着海绵棒玩运动游戏,有的用它做网“捕捉”同伴,有的把它当成金箍棒挥舞,有的用它跳绳……鱼鱼拿起放在一旁的皮球,像玩曲棍球那样用海绵棒赶球,边赶边喊同伴:“天天,接球。”天天看到球往自己的方向滚来,立刻上前用海绵棒接住,随后寻找下一个接球的人选。他们的行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幼儿加入“赶球队伍”。

    “你们利用辅助材料把海绵棒玩出了新花样,真有趣!还有别的玩法吗?”教师在“点赞”之余,也向他们表示了好奇。不一会儿,琪琪等5人各拿一根海绵棒,交叉组成托架,上面摆放着一个大轮胎,女孩倩倩高兴地坐在大轮胎上,大家一起拾着她前行……我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果然,这么多人一起合作,更好玩了。你们就是小小创造家!”受到教师的鼓励,幼儿又齐力用轮胎和海绵棒搭出了一个个小山洞、跨跳障碍物等,推进运动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除了言语激励外,教师还应身体力行,用积极的状态鼓励幼儿创新运动。例如在投掷区,幼儿用标准的投掷动作将小球投向墙上的小动物,大家基本都能投中,不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教师见状,拿起粘球衣挡在身前,向幼儿眨眨眼:“看谁能投中我。”教师的行为引发了好几个幼儿的“围攻”。教师左躲右闪,不断调整位置,吸引了更多幼儿前来投掷。有幼儿认为教师用粘球衣挡住身体,很难投准,建议教师“把衣服穿在身上”。

    “你的办法很好,但衣服太小,我穿不上啊!只有你们穿得上,你们的躲闪也比我更灵活。”教师一边和幼儿互动游戏,一边给予鼓励和暗示。话音刚落,倩倩立刻穿上粘球衣,邀请同伴用球投她;晨晨穿上红色粘球衣,凯凯穿上黄色粘球衣,各拿5个球开始互投;小微挑选了一根长绳,放在场地中间,对茜茜、欣欣和妞妞说:“我们4个人分成红队和黄队,每人拿4个球,哪队衣服上粘到的球多,就算哪队输。”渐渐地,幼儿的玩法越来越多、规则越来越完善,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也不断增加。幼儿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投掷技能,也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与合作意识。

    当然,激励式师幼互动应根据幼儿的运动情况和幼儿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比如,当幼儿的创新遇到困难时,“别怕,老师会保护你”“还差一点点,你就成功了,再试试”等语言可以帮助幼儿重新建立勇气;当幼儿完成当下的运动目标时,“你真棒,再多拍几个球”“你一个人玩得真好,能不能带上好朋友一起玩”等语言能鼓励幼儿向新的方向努力。又如,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分享和交流中促进运动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点滴进步,通过适时适切的表扬,增强幼儿的自信。

    户外运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探索幼儿园户外运动的优化策略,创设有趣自主的运动情境,及时发现、引导和帮助幼儿,让幼儿在积极的户外运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