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蛾子

来源: 日期: 2019-07-15



    世界上的蛾子超过16万种,有好多比蝴蝶还漂亮。甚至最新的研究表明,蝴蝶本质上就是蛾子。但大家在生活中对蛾子相当忽视,很少有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那么,我们了解蛾子的第一步,就是要理清它们的家谱。

    对于蝴蝶,人们爱用“彩蝶”、“花蝴蝶”、“翩翩蝴蝶”来称呼。而对蛾子,却要叫它“扑棱蛾子”,完全无视了蝴蝶飞起来也扑棱的事实。人们为蝴蝶创作了众多绘画、诗歌.也有很多人热衷收集蝴蝶标本。可是你见过画着蛾子的名画、歌颂蛾子的诗篇吗?你身边有蛾子爱好者吗,想必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这说明我们对蛾子缺乏兴趣。

    为什么缺乏兴趣?因为民间对蛾子仅有的些描述都是负面的。比如蛾子灰扑扑的,缺少花纹;飞起来没头没脑乱撞一气,扑腾得到处是鳞粉,爱在夜晚出现,自带暗黑气息;就连智商似乎也比蝴蝶低,会傻乎乎地往火上扑,把自己烧死。

    不能否认,这些现象确实在蛾子当中存在,但并不能代表全部蛾子。蝴蝶和蛾子共同组成了鳞翅目,其中,蛾子的种类占了九成,剩下一成是蝴蝶。这么多种蛾子,当然不可能全都是“土肥圆”。实际上,很多蛾子都是美丽的,它们外形之精巧、习性之有趣,完全可以把蝴蝶比下去。而且,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鳞翅目本质上全是蛾子,蝴蝶只是蛾子家族的一个小分支而已。也就是说,蝴蝶就是一类蛾子。所以我们要介绍蛾子家族,就等于要介绍整个鳞翅目家族。而且必须连着蝴蝶一起介绍。

    现在,学界通常把鳞翅目分为4个亚目:轭翅亚目、异蛾亚目、无喙亚目和旋喙亚目。

    原始的小蛾子

    无喙亚目、异蛾亚目、轭翅亚目

    轭翅亚目、异蛾亚目、无喙亚目这三类,都属于构造比较原始的蛾子,有些共同点,我们就放在一起介绍吧。

    大部分蛾子,都有种独特的嘴:“虹吸式口器”。特点是上颚退化,下颚变成细长的管子,只能吸液体.不用的时候卷成发条状。蛾子祖先的嘴不长这样,而是昆虫里的“基础款”:咀嚼式口器,也就是上颚是两颗“牙”,可以嚼东西吃。虹吸式口器是千万年来从咀嚼式口器演化来的。而轭翅亚目、异蛾亚目和无喙亚目的蛾子还保留着祖先模样,不仅下颚没变成细管,而且上颚还有咀嚼功能。可以吃花粉或真菌。

    这三类蛾子还有个共同点前翅基部有一个指状凸起向下伸出,叫“翅轭”,像回形针一样夹住后翅。这样,飞行的时候前翅和后翅就能起摆动,飞行动作更协调

    轭翅亚目是鳞翅目最原始的一类,统称为“小翅蛾”。在国内仅江西和台湾有分布,成虫体型很小,翅展1厘米左右,多数以花粉或树液为食,幼虫一般不吃叶片,吃苔藓和有机物碎屑。

    异蛾亚目分布范围更窄,目前仅在南美洲发现。其习性也类似小翅蛾,都是白天活动,成虫主要取食花粉等食物,幼虫则多以山毛榉科的植物为食,不同的是,小翅蛾幼虫腹部有足,而异蛾没有。

    无喙亚目统称“颚蛾”,种类最少,仅有一科一属两种,只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斐济和所罗门群岛一带。颚蛾成虫不仅无喙(虹吸式口器),而且没有单眼(大多数蛾子除一对复眼外,额头中心通常还有2~3只单眼);幼虫也没有腹足,专门取食贝壳杉属的植物。

    旋喙亚目

    比起上面三个鲜为人知的亚目,旋喙亚目就是蛾子中的主流了,我们平常接触到蝴蝶、蛾子都属于这个亚目。其中,蝴蝶只占5个科,剩下130多个科全是蛾子,其中包括些介于蝶蛾之间的过渡种类。旋喙亚目的成员基本都有虹吸式口器我们可以按照进化程度的高低,将它们分成三类。

    原始类

    虽然比前文的三个非主流亚目先进些,但在旋喙亚目中它们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原始在哪?它们虽然有喙,但并不发达,翅的连锁结构也类似前面三个亚目,主要是翅轭。这个亚目里最著名的就是“冬虫夏草”的原料——蝙蝠蛾,它们的下颚须还没有完全消失。这也是个原始特征。

    单孔类

    比原始类稍微高等一些的种类,雌性成虫交配和产卵都用一个孔完成,所以叫“单孔类”。它们的翅大多尖细,翅面上除了鳞片还有微刺,前后翅的边缘会长出发达的“缘毛”。世界上最小的鳞翅目昆虫就在单孔类里,如微蛾总科的蛾子,翅展仅几毫米。国内的微蛾种类其实不少,常在树皮下、石块缝隙和落叶堆里栖息,但因为体型太小难以观察,一般人根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双孔类

    双孔类比单孔类更高等,喙发达,产卵孔与交配孔分开,而且翅面上的刺基本消失,全部被鳞片代替,占据了旋喙亚目99%的种类。双孔类里,螟蛾、羽蛾、舞蛾等是属于较原始的,前后翅连锁有的通过翅轭,有的则用“翅缰”——飞翔时,后翅前缘粗硬的“缰毛”被前翅带小钩的毛,或翅脉上的弯钩钩住,让前后翅一起扁动。

    高等双孔类,是鳞翅目中处于进化最上层的类群,它们的翅上基本配备有翅缰和翅抱结构,如大蚕蛾、夜蛾、天蛾,以及各种蝴蝶。“翅抱”结构属于高手中的高手,比如凤蝶,因为它翅基部的肌肉能很好地控制四翅,只需后翅基部翅脉向前突出,就能搭上前翅,协调拍动

    燕蛾科成员大都生活在热带地区,翅展7~9厘米有的种类具有各种迷幻的斑纹,比蝴蝶还艳丽。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它的翅常被甩来做成首饰。

    多翼蛾科是奇葩又罕见的一类蛾子,两双膜翅不是铺满鳞片,而是分裂成多条笔真的翅脉,每根翅脉上还有发达的毛簇,飞行能力很弱。天蛾属于高等双孔类,传粉效率仅次于蜜蜂之类的膜翅目昆虫。国内常见的小豆长喙天蛾和咖啡透翅天蛾.翅展5厘米左右,因为振翅极快,悬停吸蜜,经常被人误认为蜂鸟。

    蝴蝶蛾子怎么区分?上网一搜有很多方法,然而大多数并不可靠,很容易找到反例。有人说停歇时双翅并拢立于背上的是蝴蝶,如屋脊状平铺在后背的是蛾子,但锚纹蛾停歇时翅膀并拢竖立,缰蝶则翅膀平铺着休息。有人说白天活动的是蝴蝶,晚上活跃的是蛾子,然而斑蛾、凤蛾和天蛾等都会在白天活动。有人说好看的是蝴蝶,难看的是蛾子,这就更不对了,难看的蝴蝶和好看的蛾子多得是……

    曾经,昆虫学家对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触角是棒状(基部丝状,顶端变粗,像棒球棒一样)的,就是蝴蝶,不是棒状触角的,就是蛾子。但你今天若去问昆虫学家,他们会回答“这俩东西其实没什么区别。”因为随着分类学的发展,蛾子与蝴蝶的界线已经模糊了。

    如今通过比对DNA等方法,科学家发现,蝴蝶和蛾子其实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蝴蝶是从蛾子之中衍生出的、进化程度相对高的一小类。如果把鳞翅目比作一棵树,蛾子就是唯一的主干,而蝴蝶是从主干侧生出的个枝杈。

    在鳞翅目的大树上,也有一些介于蝶蛾之间的过渡类群,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丝角蝶科。丝角蝶休息时平摊双翅,身上花纹黯淡,触角和胸腹也是标准的蛾类款式,过去属于尺蛾总科。但在1986年时,研究者发现它的卵、幼虫和蛹的形态,与粉蝶、蛱蝶类似,直到2005年分析了它的基因后才确定,其实它更偏蝴蝶一些。

    如果你说日常生活中,见到一只鳞翅目昆虫,总归要说它是某蛾或某蝶,这时候难道要用一句“蝶蛾没区别”糊弄过去吗?我非要区分蝶蛾,难道就没办法了吗?也有,就用老的分类法吧触角是棒状的,就是蝴蝶,不是棒状的,就是蛾子。虽然这是一个过时的方法,且有反例(比如丝角蝶科的蝴蝶却是丝状触角,而蝶蛾科的蛾子,却有棒状触角),但这些反例很罕见,你这辈子可能也见不到。列于身边的蝶蛾,这个旧办法还是管用的。

    只是你心里要清楚,蝴蝶本质上还是“扑棱蛾子”。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