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者: 日期: 2025-02-12 11:19:00
2月9日下午,陕图存真文化讲座“年画与年的风俗”在高新馆区举办,讲座由陕西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原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修建桥老师主讲,与现场读者深入领略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年俗文化紧密相连的独特魅力。
溯源年画发展历程
年画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弘扬价值理念的载体,其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之中。在农耕社会,人们崇尚自然力量,把自然界视为神灵加以崇拜,向神灵祈求福佑或规避灾难。年画正是顺应了这种民俗信仰而产生,与“年兽”“神荼”“郁垒”等民间传说紧密相连,通过图像符号表达人们驱邪避灾、祈福迎祥的愿望。
修老师表示,古人认为桃木聚五木之精华,能够压邪扶正、祈福纳祥,年画就是由先秦时期的桃符发展而来,延续到汉代的桃印,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推动了木版年画的发展。明清时期,年画的题材愈发丰富,涵盖了吉祥画、娃娃画、戏文画、谷雨画等多种主题。
年画与民俗紧密联系
陕西的木版年画与年节习俗紧密相连,贴年画的位置和题材都有严格讲究。修老师以凤翔请送灶神的年画和蒲城送灶神的纸马画为例,生动讲述了不同地域在张贴年画时的独特习俗。
“从关中地区的民俗习惯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具体且充满人情味的文化现象。”修老师说到。例如,在乔迁新房后,人们仍会回老宅贴门神,对曾庇护过全家人多年的神祇表示感激。在遇到白事时,年画艺人也会专门制作以绿色、紫色及黄色印刷的素门神画,以此适应并尊重家庭所处的特殊时期。
探寻三秦年画之美
陕西各地木版年画艺术特点不同,但整体呈现出地域性沉雄、粗犷、质朴的特色。与全国其他省地门画人物偏于玩偶的审美取向相比,陕西木版年画中门神人物的造型夸张,彰显出驱避邪祟的震慑力。修老师以汉中木版年画的秦琼、敬德门神画为例,为读者详细阐述了民间艺人在塑造人物时对“文人一颗钉,武将一张弓”“立七坐五蹲三”等特定口诀的应用。
修老师特别提到陕西木版年画在艺术表现上还具有错板之美和配诗题字的特点。人工套板印刷时形成的线条与色彩之间的微妙错位,为年画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为年画配题画诗,则更彰显了年画的思想内涵。极具特色的民俗内容和审美情趣,使得陕西木版年画在全国木版年画艺术中占据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读者们认真聆听了修老师的精彩讲演。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读者就年画中的门神人物、木版年画的雕刻材料,以及陕西木版年画的保存情况与修建桥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修老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此外,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年画文化,高新馆区在讲座现场特别推荐了相关图书,包括修建桥老师本人编著的《陕西木版年画》,以及《年画唯美》等著作。
年画作为年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讲座通过带领广大读者了解年画的起源发展、民俗内涵和艺术特色,让更多的人对年画这一传统艺术瑰宝予以关注,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助力。未来,陕西省图书馆将继续举办更多此类活动,让更多的文化瑰宝走进大众视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