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表现性评价实践研究



    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有所创造的表现进行评价的方式,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入表现性评价,既可以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展示、探究、表达等复杂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创设真实语境,激发阅读热情

    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而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教学实施的前提。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篇课文从题目到行文中都有大量有新鲜感的词语与句子,都是值得学生关注的学习目标。但是,三年级学生很难把握陌生化表达带来的新鲜感。对此,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花朵美丽芬芳,人人喜爱,泰戈尔在课文中的描写新鲜感十足,令人神往;阅读课文,从中找出‘花的学校’中校园的样子与人物运动情况,再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为自己喜欢的对象设计一所学校,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设计的学校。”这样的阅读情境,聚焦单元阅读要素,为了完成具体的阅读任务,学生既需要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从中提取与学校有关的信息,关注其中有新鲜感的表达,重点是对学校样子、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的理解与把握,又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为其量身设计一所具有新鲜感的学校。在这个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像设计师一样,以多种图形呈现自己设计的学校,还可以像泰戈尔一样用语言进行描绘。

    二、明确核心目标,完善阅读过程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时间属于最多的,但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的是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教学目标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阅读教学任务与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容易流于浅层次阅读教学,二是学生的学习表现偏离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核心目标,将表现性评价引入学生的阅读过程,根据核心目标逆向研制适合学生自己操作的阅读评价标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照评价标准,不仅可以看出自己学得怎么样,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且能够保证阅读表现不偏离核心目标的要求,使表现性评价的意义与作用体现得更加充分。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课文所在单元人文主题是“春天”,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朗读课文,注意语气与重音”。研读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春天”的主题是通过文本中描绘的早春时节的生机盎然的景象体现的,而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则主要是通过课后习题“注意重音”的训练对接的,适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基础性学习目标,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会写“桃、冲”等6个左右结构的字;二是发展性学习目标,朗读课文,在4—7自然段中训练读好重音,读出学生的喜悦与发现,并进行仿说;三是挑战性学习目标,开展“找春天”活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找到的春天。在上述目标中,发展性学习目标显然就是核心阅读目标,教师需要据此制订评价标准:能够找准句子中需要重读的词语,能用重音表达句子中的情感。在课堂阅读中,学生对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学习,教师先在课文4—7自然段中选择一句话进行示范;学生举一反三,自主训练,通过学生互评、小组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读好句子中的重音;最后,学生找出第8自然段中需要重读的词语进行朗读练习。

    三、落实主体评价,培养自控能力

    评价作为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专利,而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价,标准过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评价主体后,带来的变化体现在:评价的立场是学生自己,他们会以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标准进行评价,有很明确的针对性,既能够找出自己阅读表现中的优点、进步,又能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在阅读学习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省的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的后两句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有关资料,引导学生想象苏轼作为美食家的心理活动。在交流这一想象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既然河豚有剧毒,就不要冒险去吃,免得把命都送掉了;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河豚是江里的鱼,现在长江都封禁了,不准捕捞,所以,还是不要再想着吃河豚了。对此,教师没有急着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发言的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想法,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互评。

    四、实施多元评价,重视共同发展

    学生进入阅读时并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一行行汉字,而是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与阅读活动.对于文本中的感情,学生往往需要借助朗读进行体会;对于文本中的观点、看法、主张,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往往可以借助批注的方式体现出来;对于文本中难理解的内容,学生需要借助分析、比较、揣摩、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处理。当这些阅读活动的结果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采用多元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对朗读的评价,学生可以采用语言评点,也可以用自己的读加以比较;又如对批注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自主展示互相评价,也可以集中展示教师的综合评价,目的就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共同提升。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表现性评价活动,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围绕目标、任务勇于表现自己,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升阅读能力。

王纪学/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宁海小学 摘自《语文世界》2024.9(上)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