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解读中感知阅读魅力
任何一篇课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有效地解读文本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教师的文本解读先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学生的文本解读跟进,是系列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文本解读如果总是老一套,学生就会失去兴致容易停留在浅表层面,后续的深入阅读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感知阅读的魅力呢?
一、开辟陌生领域,突出品味意识
一般的课文,学生在初读之后,基本上就能达到所在学段了解或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读过课文了,再读无非也是那样。对此,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学情,结合自己的文本解读,适时把学生引入文本中觉得陌生的领域,提出对学生来说属于新鲜的、有挑战意味的阅读要求,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再度进入文本阅读中,寻求新的解读结果,感受文本的魅力。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猫》,学生初读后能够了解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但是这只是初步的印象,还需要学生进行细读才能有具体感知。如何引导学生细致地解读课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来设计教学抓手。学生在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能感受到作者是描写猫的温柔可亲,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但是这种温柔可亲只是作者对猫喜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在读课文中感同身受,教师就需要跳出文本中学生已经熟悉的文字表述,引入陌生化资源,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品味文本中关键词语的新意味。教师可以抓住猫动作中很独特的“蹭”开展教学活动:一是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牲畜(牛、猪)蹭痒痒的场景,把文本表达的“蹭”,还原为鲜活的画面,注意牲畜的蹭痒痒是为什么;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身上发痒时会怎么办,如果也采取了蹭痒的方法,有什么真切感受(怎么蹭的,蹭完之后的感觉怎样);三是思考猫此处的“蹭”是干什么?你能细致地说说猫是怎么“用身子蹭你的腿”的吗;四是比较不同的“蹭”,感受猫的“蹭”更多地体现了猫与人的亲密关系。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实际上就进入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活动,从中感受到文本的无穷魅力。
二、依托文体特点,揣摩作者用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度决定了文本学习与理解的深度。这种对话尽管可以从不同层面开展,但是要想获得有深度的对话效果,从文体出发往往是学生能够取得突破的重要抓手。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显然具有小说的文体特征,但是这一点是学生在阅读中最容易忽视的。学习小说,我们自然需要重点关注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是需要抓住作者在人物刻画中进行的细节描写,这是学生熟悉的学习小说的方法。在《少年闰土》的倒数第二段中,出现的不是对人物的描写,而是来了一段“自我独自”式的表达。作者在此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闰土有着我和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丰富经历,二是我和我的朋友没有闰土生活得自由自在。粗看这样的表达,“我”(作者)明明是在抱怨自己生活的无聊和枯燥,与课文题目似乎是矛盾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细读的内容:在第一人称小说中,常有这样的表达方法,以直抒胸臆来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中出现的“自我独白”式的表达,并不是在抱怨自己和高墙围起来的院子里的朋友生活很枯燥无聊,而是用来对比、陪衬闰土的。学生将作者在课文中描写闰土言行的细节进行对照,进而发现这些“自我独白”表达的是作者心中对闰土充满了敬佩与喜爱,同样是为突出闰土的特点服务的。由此可见,如果学生仅从“自我独白”含有的抒发情感的意味来看,这样的句子就游离于文本整体表达之外;从第一人称的表达特点来理解,学生就能体会其中的独特之处。
三、整合话题资源,关注文本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细节的品析是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该面向文本整体,选择能够统整文本信息的重点内容,整合话题资源,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找准方向。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作者是站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写赵州桥的,作者抓住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外貌、坚固的构造、重要的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介绍,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也会提出多方面的问题,如赵州桥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赵州桥作为一座石头砌的桥为什么那么有名气?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一一加以解决,不仅显得零散无序,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对文本资源进行适度整合,形成一个具有统整性的核心话题。那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进行提问:“美观”在课文第3自然段中有具体描写,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坚固”的内容呢?这样的话题,促使学生一方面深入研读文本内容,从中找出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坚固”:第1自然段写赵州桥悠久的历史,与其他石拱桥比,赵州桥一千四百多年都还在使用,足见赵州桥的坚固;第2自然段重点介绍赵州桥的独特设计,从结构特点上揭示了坚固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作者搜集赵州桥的资料,知道桥面用1米多宽的条石组成28道拱圈,相互之间互相支撑,非常坚固,这是课文结束说的“智慧和才干”的体现。可见,文本的真正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细揣摩才能领悟。
四、把握内生价值,重视逻辑能力
阅读的直接对象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是思维运用的有效呈现,因此阅读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形成独特的认识与把握。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夏天的成长》,课文在短小的篇幅中出现了22种相关的事物,作者是如何将这么多事物有序地安排起来表达共同主题的呢?学生细细解读文本会发现,作者是采用分类的方法进行安排的。作者围绕“夏天是万事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从生物写起,这是大家普遍理解的;接着写山、水、路等,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方面;最后写人的感受来点明主题。文章看上去材料多而杂,但是作者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结构严谨,逻辑思维严密。学生在文本中读出作者的逻辑思维运用特点,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文本解读,抓住文本中的独特语言、表达、思维,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把握,感知阅读的无穷魅力。
孙瑜/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街道第一小学 摘自《语文世界》2024.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