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征与解读——以“娃娃家”为例
游戏是幼儿探索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策略。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期的一种典型游戏形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应科学解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表征及发展需要,并及时给予适时支持与指导,保证游戏的高质量进行。因此,笔者以小班区域游戏娃娃家为例,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征与表现,解读游戏背后的发展需求,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在游戏背景下,观察捕捉幼儿的不同表征
虞永平教授在对课程游戏化进行解读时指出:“幼儿游戏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欣赏。游戏不是幼稚的,游戏中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要素。”在富有创造性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将自己捕捉到的行为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进而提供相应的策略去支持幼儿。通过有效的观察与指导,教师能够鼓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提高游戏水平。幼儿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也能通过模仿与观察获取经验。“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之一,通过与多元的材料互动,幼儿能够在这类游戏中发展动手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在扮演各种角色时,与同伴的互动可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游戏一:单独游戏篇
观察:区域游戏开始了,幼儿们高兴地进入娃娃家。美美在煤气灶上忙活,将能拿到的蔬菜全都倒进了锅里,认真地拿着铲子一上一下地炒着,想做出可口的饭菜。嘟嘟在处理着水果,把水果摆盘放好。依然则在照顾小娃娃,细心地给他盖好被子,然后坐在小凳子上,嘴里哼着歌曲哄小娃娃入睡。美美和嘟嘟将做好的菜和水果用盘子盛了出来,端到了桌子上,不一会儿小小的桌子上放满了盘子。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吃饭的意思,谁也没理谁,又继续做饭切水果,做彼此自己的事情了。
(二)游戏二:互动游戏篇——买菜
观察:娃娃家里,幼儿忙着一起制作包子和水果串。依然想要做一些蔬菜沙拉,发现蔬菜并不够,她说:“家里面有很多水果吃,可是蔬菜不够了。”美美听到了依然的话,也很苦恼地说:“我也想做一些蔬菜串,烧烤吃,可是蔬菜不够呀!”“那我们让爸爸出去买些菜回来吧!”蛋蛋听到了,一口答应了下来,出了娃娃家去买菜。我看到蛋蛋漫无目的地绕了一圈,发现他并不知道去哪里找菜。眼看着游戏无法往下进行,我适时迎了上去,对他说:“哎呀,这不是我的邻居蛋蛋嘛,你要去干什么呢?”“家里菜不够了,我想出去买些菜,但是我不知道去哪里买。”
我联想到正好班里正在开展“你好,蔬菜宝宝”主题活动,投放了各种蔬菜供幼儿们日常操作游戏使用。“走吧!我带你去采购。”于是,我将幼儿引到了蔬菜摆放处,蛋蛋眼前一亮:“哇!好多蔬菜啊!今天能大吃一顿了。”说着,他用菜篮子采购了很多蔬菜,高高兴兴地拿回了家,临走时还邀请我有空去他家做客。
(三)游戏三:问题解决篇——点外卖
观察:这一天,乔乔出门买菜了,好久都没有回来,这可急坏了其他小朋友。一会儿她终于回来了,其他小朋友对她说:“你怎么才回来呀!耽误我们做饭,宝宝都饿坏了。”原来,乔乔去别的活动区做客了,把买菜这件事给忘记了。“干脆我们叫外卖吧。”天天提出了一个新想法,这一提议得到了所有幼儿的赞同,“对,我爸爸经常叫外卖,可以直接送到家里。”“可是谁给我们做,送来呢?”聪明的天天开始求助旁边的“乐乐家”,“你们能不能开个餐厅呀,做好吃的,给我家送外卖。”于是,“乐乐家”变身“乐乐餐厅”,开始营业了,餐厅接线员忙着接订餐电话,厨师忙着炒菜做饭,十分热闹。
二、倾听童话,解读游戏表征
幼儿在游戏中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他们按自己的兴趣喜好模仿着成人的各种动作,在游戏中扮演娃娃家中的爸爸、妈妈、宝宝等角色,游戏情节集中表现在做饭、吃饭、照顾宝宝等。小班幼儿年龄小,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还比较差,且又处于平行游戏时期,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也比较淡漠,游戏内容较简单,满足于重复单一的动作,喜欢独自游戏,同伴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从刚开始的个人游戏到现在的合作游戏,幼儿已经初步形成了角色意识,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玩具摆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娃娃家里调整了材料的投放,增加了有情境的游戏材料,从而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游戏的欲望,培养了幼儿游戏主体性的意识,他们在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
娃娃家游戏是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其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了成人的行为,在游戏中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主动开展游戏,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丰富游戏情节。
三、有效策略,支持幼儿发展
(一)材料多样化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我们投放的材料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在游戏材料符合幼儿发展和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运用游戏材料,促进同伴间的良好互动。而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会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致,为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提供机会。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到游戏材料的适宜性、挑战性和多功能性,投放可操作、能满足他们不同个性需求的材料,鼓励幼儿选择不同性质的游戏材料。
教师还可以将成品材料替换为半成品材料,如投放可扣、粘的包子、饺子等,提供吸管等辅助材料,制作蔬菜水果串,满足不同幼儿的动作需要,以激发幼儿之间的交往热情,使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适时介入
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教师应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角色游戏时,既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介入时机很关键,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角色游戏情节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介入,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的游戏水平。
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平行介入游戏的方式,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并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进游戏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所产生的游戏活动能够反映幼儿现有思维活动的发展水平及相关生活经验水平,教师通过这一契机能够增强对幼儿的了解,也能培养幼儿的游戏主体意识,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内心的游戏意愿,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使角色游戏充满趣味性。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
相关经验丰富之后,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玩得更加有趣味了。由此我意识到,根据幼儿游戏中的需要来生成新的游戏主题非常重要。可以进行多主题角色游戏,丰富游戏的内容,有效推进整个游戏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观察幼儿游戏,在观察中去捕捉教育契机,充分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并生成新的主题,再将这些新的主题真正地运用于幼儿的游戏,那么就能够充分发挥出这些新主题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激发幼儿表现出更高的游戏水平。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和思考。他们在游戏中会不断与环境材料、同伴发生反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最终创新出多种新玩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满足幼儿游戏的多种需要,善于观察并抓住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探究点,找准时机合理介入,使幼儿在体验到游戏快乐的同时,身心能够有所收获与发展。
贾美娇/天津市河东区第四幼儿园 摘自《启蒙》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