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上学前,先和焦虑说“拜拜”



    上学前,先和焦虑说“拜拜”

    本期,我们先来探讨如何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支撑,也是幼小衔接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大助力,让孩子远离焦虑、健康学习、健康成长。

    对上小学这件事,孩子有焦虑吗

    在“双减”的背景下,不少家长开始对学习这件事持更加理性的态度,但是社会上“鸡娃”的现象依然存在。受成人的影响,孩子也会焦虑——对于上小学这件事,孩子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既好奇又困惑,既期盼又担心。所以,在孩子上小学前,父母不妨和他们先聊一聊,提前知道他们对上小学有哪些困惑和焦虑——

    可以看出,孩子对于上小学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学业、规则和社交方面。

    ●学业焦虑

    幼升小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充满了变化与挑战,所以也往往是孩子学业焦虑的因素之一。进入小学后,更多的外部要求夹杂着学业压力,会使孩子产生“泛学业”的压力。此时,孩子自己也需要平衡心理。

    作为父母,不妨提前学习“双减”政策,了解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比如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的要求告诉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业焦虑。和孩子讨论课余时间的安排也可参考《意见》中提到的“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让孩子知道除了学习课堂知识,还能参加丰富的课余活动。

    可以说,《意见》中的诸多要求都是建立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同时,《意见》还从广义的视角引导大家看待学习——劳动、体育、阅读、艺术都可以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一点非常值得父母思考,别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要立足成长、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规则焦虑

    进入小学,意味着孩子要接受和适应越来越多的要求和规则。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同,小学课堂主要以静态的知识传授为主,而且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使孩子的神经兴奋和活动节奏被更严格地规划。对此,孩子会感受到弥漫性的压力。比如,越是担心上学迟到的孩子,在早晨起床后越是容易发脾气,其实这是孩子在发泄和传递“我害怕迟到”的心理。

    对于这类焦虑,家长可以利用“清单思维”:和孩子一起把第二天早上所有要准备的事宜或是书包里需要的物品都列成清单,提前写或画在白板(白纸)上,完成一项就打个钩。这样一来,孩子能清楚地看到一项项事情依次完成,大大减轻乃至消除焦虑感。

    ●社交焦虑

    离开熟悉的幼儿园,面对陌生的小学老师和同学,孩子难免会感到紧张不安。相比较而言,幼儿园老师会在生活、社交等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所以这就更需要父母提前给予支持与帮助。

    一方面,父母作为孩子安全感的最大来源,需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倾听孩子的不安,鼓励孩子用微笑、打招呼等方式开启和新同学的交流;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和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和新邻居打招呼、去朋友家做客等。如果父母本身比较内向,那就需要先“打开”自己、以身作则,比如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其他同学的家长建立友谊,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

    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如何减轻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种种焦虑,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最初的适应期?

    《意见》中明确指出,应“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想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首先要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去抵御焦虑、积极学习。

    ●温暖的“底线”——爱的陪伴,和孩子共同学习

    父母充满爱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营造温暖家庭氛围的“底线”。正如《意见》中所言:“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建议家长试试以下三个方法。

    1.创造“家庭节日”

    周六,是夕夕最期盼的日子。因为这天是夕夕家的“做饭日”。夕夕可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买汰烧”,品尝自己参与的一道道“劳动成果”。夕夕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出较强的动手能力,择菜、淘米、打鸡蛋……都不在话下。

    2.父母分工合作

    自从家里添了妹妹,妈妈每天都围着妹妹转。好在爸爸更多的陪伴让奇奇安心了不少,奇奇还从爸爸那里学会了打弹珠、抽陀螺、挑棍子等好玩的游戏。这天,爸爸需要处理一些工作,就把大书桌的一半分给奇奇,让奇奇自己安排“工作”。看到爸爸认真工作的样子,奇奇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认真地画起了“计划图”……

    3.见缝插针“陪聊”

    每天吃完晚饭,多多都会和爸爸妈妈聊上好一会儿幼儿园的事。其实,小时候的多多很害羞,很少说话,没有朋友。于是,爸爸妈妈就想出了“餐后聊天”的办法,每天变着花样和多多聊:今天幼儿园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我猜,你有一件开心的事想要告诉我……渐渐地,多多的话多了起来,还交到了几个好朋友。

    适合孩子的学习“藏”在生活中。充满仪式感的“家庭节日”不仅能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还能锻炼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如择菜过程中蕴含着分类的知识,淘米则要控制米和水的比例。这样的“鸡娃”是否会让孩子有比较舒适的感觉呢?因此,父母不妨根据孩子的兴趣或弱点创造“家庭节日”,并确保其持续地、有规律地进行。如果父母有充裕的时间,还可以在坚持第一个“家庭节日”的基础上做叠加,比如“做饭日”稳定开展了1~2个月后,还可以增加“阅读日”或“运动日”等。

    学习的方法蕴含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在二胎家庭中,父母往往会采取分工合作的模式,独生子女家庭也可以借鉴。作为育儿路上的“队友”,父母可以对同一层面的育儿事宜进行分工,比如爸爸负责陪娃做运动,妈妈负责陪娃讲故事,双方既有分工,又有交织,更易互相理解。孩子则可以从爸爸妈妈身上吸取不同的行事风格和方法,并迁移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当面对多个学习任务时,可以计划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自己不会的事情,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与同伴合作完成等。

    语言能力的发展浸润在父母的陪伴中。儿童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语言发展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社交。在轻松的聊天过程中,孩子敢于表达,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逐渐表达得越来越完整、清晰和流畅。父母也可以通过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帮助孩子“复盘”自己的一天——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事件,孩子都可以及时从父母这里得到鼓励或建议,直面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从而减轻焦虑,树立信心。

    ●温暖的“底色”——尊重孩子,助力孩子循规律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提出的首要要求是“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可见,尊重孩子应当成为每一个家庭充满温暖的“底色”。建议父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支持孩子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助力孩子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健康发展。

    1.打造专属“小天地”

    进入大班后,妈妈特意为天天买了一个小书桌和一个小书柜。天天把所有的书按照颜色分类,整理成了一个“彩虹书柜”,然后利用卷筒纸芯做了多个笔筒,把所有的画笔都搬上了小书桌。每天晚上,天天都会在自己的小书桌上画画,在“彩虹书柜”边看书。

    2.尊重孩子的喜好

    北京冬奥会期间,谷爱凌和苏翊鸣刷屏爆红,他们成功的背后,是“顺势而为”的家庭教育。当谷爱凌反复表达了自己对滑雪的喜爱后,谷妈妈坚持每周末驾车整整8小时带她去滑雪;而苏妈妈则能理性地面对苏翊鸣在训练中骨折受伤的情况,在病床边鼓励他振作起来,继续投入到自己喜爱的运动中。

    可以说,正是两位妈妈一贯的尊重和支持,赋予了两个孩子无惧挑战、充满阳光的“大心脏”以及无惧困难、坚持到底的学习品质。

    3.批评须有“柔软度”

    当父母听到老师的告状、看到糟糕的成绩时,往往会爆发一顿严厉的批评。这个时候的“批评”五味杂陈,既有看到分数后的应激情绪反应,也可能包含着对自身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宣泄。因此,父母要警惕,别把孩子当作“出气筒”,让孩子在接受批评时感到恐惧,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

    切记,批评也须有“柔软度”——打孩子的手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其中的爱意和温暖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而不是害怕、回避错误。

    一个小书桌、一个阅读角,小小的一方天地能给予孩子安静私密的学习环境;而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布置和整理,则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重要体现。这一小小的举措,可以增强孩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对于孩子不擅长或不喜欢的学习内容,父母不可“逆流而上”。比如夕夕刚开始做计算题时,总是因为粗心算错而不开心,爸爸就让她先把计算题“放一放”,做一小会儿自己感兴趣的事。等夕夕情绪比较好的时候,爸爸再和她交流:“我小时候也常常算错。”在共情之后爸爸才开始耐心地教方法:“人类最聪明的地方就是会使用工具,草稿就是计算时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

    父母必须顺应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建构底层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才能学会独立学习。

沈晔 摘自《上海托幼》2022.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