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了解孩子的同伴交往特点



    了解孩子的同伴交往特点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尽管同伴关系不像亲子关系那样持久和牢固,却为儿童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因此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交往中,其社交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等。

    1.受欢迎型。这类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地位,具有较强影响力。

    2.被拒绝型。同样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行为,如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大声叫喊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因而常常被排斥、拒绝。

    3.被忽视型。与前两类幼儿不同的是,这类幼儿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手畏脚,对同伴很少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但也不会做出攻击性、侵犯性行为。因而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喜欢他们,也不会主动排斥他们,在同伴心中可有可无。

    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1.合作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发生的频率最高。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数量、特点和分享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4-5岁的儿童均分的观念增强,5-6岁儿童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增多。当分享物品与分享人数相等时,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做出均分的反应。当物品不足时,表现出慷慨行为的较多。随着分享物品的数量递增,分享行为渐次下降,说明幼儿利他观念不稳定。

    当分享的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行为也是不同的。在物品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幼儿对家长的分享行为较幼儿要多。幼儿在玩具上分享行为高于食物,说明幼儿更看中食物。

    有研究表明:对待在困境中的儿童,不同孩子反应是不同的。有的面无表情,有的孩子会安慰困境中的儿童,有的则是找成人来帮忙,有的则是回避,甚至还有孩子表现出非同情性反应。

    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对于幼儿来讲,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了得到某个物品所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对于学前儿童来讲,主要是一些工具性的攻击,但也有个别的敌意性攻击。反应性攻击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主动性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伙伴。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多为了玩具和物品争吵和打架。

    2.多为身体的攻击。

    3.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攻击行为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行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于非攻击性的儿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攻击性的儿童反而会加重攻击性。因此父母的惩罚对于攻击性儿童不但不能抑制儿童的攻击行为,反而因父母的惩罚行为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2.榜样。如电视中的暴力画面会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榜样的作用。

    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注的行为时,成人如不及时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4.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体验。对于幼儿来讲,家长或教师的不公平对待是其挫折的直接原因。因此成人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因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有攻击性。

玉岭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