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美商: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美商: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美商(BQ)全称美丽商数(BeautyQuotient),是继IQ(智商)、EQ(情商)之后新兴的重要竞争力,主要指的是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也包括一个人在社交生活中对声音、仪态、礼节、言行等一切涉及到个人外在形象的因素的控制力。美商的陶养不仅在于提升个人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它是健全人格、平衡身心与开启创造力的重要力量。 爸爸妈妈们平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以及学习成绩等智力指标上。这些显性指标很容易给到家长成就感和满足感,但很多看不见的隐性成长指标(比如美商),往往会被忽略。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对美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可能只是衣服的选择,颜色的甄别,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的掌握等,随着时光的推移,还会涉及到生活的取舍和人生方向的选择,进而决定孩子的生活品质甚至人生格局!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从美术、音乐和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出发,探讨了人从出生到20岁审美感知的发展历程—— 0~2岁:婴儿知觉期 宝宝在出生后的头两年,还不能把艺术品看成是审美对象,但即使处于婴儿期,孩子也能对美产生反应。研究显示,如果给婴儿播放有微风和海浪声音的录音,能使他们感到安宁和愉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宝宝的视力在经历了模糊、可跟随移动和产生立体感三大最基本的发育阶段后,视觉注意力会逐渐增强,对色彩、形式等美的直觉能力甚至比成人更胜一筹,具备极好的视觉审美潜能,所以这个阶段是训练开发的关键期。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感知、判断对完整的审美体验十分重要,是美感教育中不能忽视的感知能力。在审美活动中触觉能更加直观地把握审美对象,为其他感官美的感知提供最直接和深刻的经验储备,是一种很重要的感知美的手段。 2~7岁:符号认知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两三岁的宝宝涂鸦中就会出现圆形,宝宝会给自己画的图形命名,出现了象征的萌芽。线条是图画基本元素,幼儿涂鸦最初就是对线条运动的感受,一旦开始给自己画的线条命名,就表示他已经开始对线条理解了。他还可以依据再现物的类型对绘画作品进行分类,但不会以艺术品的风格或形式方面判明艺术品的类别。宝宝已能区分色彩和线条的“响亮”或“安宁”等表现性。到了该阶段末期,宝宝能够相当自如地运用语言,能够用语言去“阅读”自己所接触到的物体和人。在精心设计的条件下,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 7~9岁:写实高峰阶段 拘泥于写实原则,如认为摄影优于绘画。这一阶段的孩子很难接受抽象性作品或艺术家对不存在事物的描绘,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以“像”或“不像”来进行优劣的区分。 9~13岁: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显现初期 这一时期是审美感知发展的转变时期。孩子开始对标准化的美好事物敞开心扉,并对艺术训练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开放度和感受性,不再死守原先坚持的写实原则,而是学会了合理地背离原则,开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现。 13~20岁:审美参与危机阶段 由于情感态度出现较大变化,加上青春期过分的批判能力,许多青少年从各种艺术形式中退出来。他们停止创作艺术品,并对其他人的艺术成果漠不关心。在审美标准方面,他们可能因相信“趣味无争辩”而忽略艺术中特定价值标准的存在。 学龄前的孩子美商陶养3路径 美的品味,必须从小培养。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学前阶段属于霍华德·加德纳所总结的第二阶段。从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出发,爸爸妈妈们不妨通过以下3条途径陶养学龄前孩子的美商。 1.强化感官体验 感受与体验,是宝宝获得美商的必经之路。宝宝天生就是美的探索者,在生活中,他们运用敏锐的感官来探索、认识周遭的一切。所以,从学龄前孩子的这些特点出发,通过对“五感”——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和味觉进行激发和培养,就能促使他在感官体验活动中获得美的感知能力,进而促进美商的逐步完善。 实操方案:在“五感”中,最先成熟的是触觉。良好的触觉感知体验可以很好地刺激知觉的发展,也能带动大脑功能、智力、情绪的发展。带孩子去海边玩水玩沙、去田野玩土,在生活中触碰不同的事物,感受事物不同的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对孩子的触觉发展大有裨益。 嗅觉是宝宝出生后发展迅速的感官。所以,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大自然中间各种类型的气味:鲜花的芬芳会给孩子带来愉悦感,泥土的清新会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大地母亲的味道……让大自然中的各种天然味道给予宝宝天然的滋养。 1岁的时候,婴儿的味觉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食物,不仅是身体成长的需要,也是重要的感官体验。这个阶段给予宝宝充足的味觉体验,可以促进他成年后对食物的热爱和品尝。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糖的甜、果的酸等,会促进美商养成。 在所有感知觉信息输入中,视觉信息输入占75%以上。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孩子感受四时之美,体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意境,这些活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的美商。 听觉感官发育稍晚,在6岁之前对孩子进行音律的引导听识,可以增强他对音律的敏感性,形成绝对音高。建议孩子在2岁以前多到大自然中去聆听,6岁前进行音律敏感性的提高,以唤醒音感,促进美商养成。 感官体验是多维的、立体的,不妨引导孩子从一个主题出发,促进多种感官协作感知。这种方式可以打通孩子的通感感受系统。研究发现,绘本的视觉元素(如色彩、构图、造型等),可刺激孩子进行五感联想,不妨善用绘本,引导孩子形成更高级的审美感觉——通感,达到美感高峰体验。 2.营造美好的家庭氛围 最好的美商陶养,应融入生活中。经验主义学者John Dewey就提到,艺术作为经验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无法与生活分开的;美感经验与日常生活之间具备连续性,这是需要被恢复的。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美商养成至关重要。 实操方案: 生活实践中的引导,要注意“真实”、“完整”的原则。比如:引导孩子在秋天把落叶制成美丽的皇冠,在海边嬉戏时把一堆沙土变成一座城堡,女孩子如何把一条绳子变成美丽的蝴蝶结……让孩子完整地解决一个问题、完整地玩一场游戏。只有全身心投入,获得畅快完满的感受,才具备美感体验的特质。 3.操作+映射 5岁以前的孩子,基本都是处于“操作的表征模式”阶段,即,“从动作中认知”。他们喜欢手舞足蹈,喜欢模仿动作,他们的表征是与他们手足的直接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到了六七岁左右,就发展到“映射的表征模式”了,孩子在感受周围环境的时候以视觉和听觉作为最优化的感官来接受外界美的映射并进行想象,通过肢体动作对所接受的映射进行具体表达。 实操方案:对于5岁前的孩子,可以多多引导他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对美感的了解,让孩子借模仿将所听到的音乐或所看到的事物表演出来,还可以以姿态或舞蹈律动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还可引导儿童以即兴的口语哼唱或手舞足蹈来表达他们的美感欢愉。教师或家长可以在游戏中设计儿歌、舞蹈、涂鸦、手作等具体环节,让儿童在手足体悟之中接受美商陶养。 六七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所看到的美的形象,以图画、文字进行描述,或用音乐演奏来诠释。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创的形象符号或使用他擅长的言辞来描述他所听到的音乐、看到的绘画及美景等。

摘自《为了孩子》202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