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孩子为何爱玩“结婚”“生宝宝”?



    过家家是很多孩子最爱的游戏,果果邻居家有几个哥哥,比她大一两岁,每次哥哥们来找果果时,小女孩就会和他们玩过家家的游戏,经常在游戏里“结婚”“生小孩”。虽然只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但是果果妈妈却非常不乐意,不喜欢女儿和男孩玩这些游戏,每当女儿玩这类游戏时,妈妈就会在一旁看着时不时地打扰一下,这让女儿很不愿意,常常因此和妈妈生气,责怪妈妈耽误自己玩游戏。孩子为什么会玩“结婚”类游戏?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孩子的这种游戏行为,又该如何引导呢?

    孩子为什么爱玩“结婚”游戏?

    1.孩子们只是在游戏

    此“结婚”非彼“结婚”,这只是孩子们过家家游戏的一个内容,正因为是游戏,所以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对于生活现象的一种模仿,是对生活中所观察现象的再现。他们这么做,只是觉得好玩,自己没有玩过而已,对于没有玩过的游戏内容,成人越是阻拦,孩子越想玩。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心中的结婚、生孩子与大人心中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孩子眼中,喜欢的男孩子,游戏中结婚的对象,都只是他们喜欢一起玩的朋友、相互比较投缘的伙伴,我们应该为孩子找到投缘的好朋友高兴。人生的路还很长,他们将来还会接触到更多的朋友,喜欢一起玩的朋友也会不断变化。而且游戏中孩子们之间的“拉手”“亲吻”等行为都只是孩子对生活中看到现象的模仿,在他们心中这和爸爸妈妈亲亲自己一样平常,都“不是事”,切勿将“大人之心”与“幼儿之心”画等号。

    2.在游戏中体验成人世界

    孩子们非常向往成人的世界,都想体验一下,比如学着爸爸开车,像警察一样制服坏人,像妈妈一样烫头发、抹口红、穿高跟鞋……结婚游戏、生孩子游戏也一样,对于自己看到的成人生活,孩子们很好奇,也想体验一下,在游戏中感受自己作为大人的自由、自豪、威风,所以他们乐此不疲。

    3.受婚礼场景的影响

    如果有亲戚家办婚礼等,家长都会带着孩子们去沾沾喜气,一起热闹热闹。对于结婚这样的场景,孩子们会感觉很有趣、很热闹,也觉得很好玩,所以与小朋友们玩过家家时,也会想玩当新娘和新郎的游戏。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的幼儿都爱玩以“结婚”为主题的游戏,看到了,模仿了,玩了,就这么简单,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期都玩过这样的游戏,家长用不着大惊小怪地责备孩子,更不用感觉难为情。除了真实生活中的婚礼,电视剧里男女结婚的视频同样会引发孩子们的模仿。

    家长要不要阻拦?

    ●面对孩子玩“结婚”类游戏,如果家长强行阻止的话,后果有二:

    1.越阻止孩子越想玩。有时候家长表面上阻止了孩子的游戏行为,但是家长离开后,孩子依然会玩。很多幼儿园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也玩结婚的游戏。

    2.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儿童的愿望是尽快长大成为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而角色假装游戏正好为幼儿提供了模仿成人生活的平台,在这里儿童模仿成人做各种事情,借助假想活动,体验生活,表达和宣泄愉快、恐惧、压抑等情感情绪。如果家长横加阻拦,孩子想体验的事情不能得以体验,情感得不到满足与发泄,将会影响孩子将来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家长将“结婚”“生孩子”“亲吻”等视为一种耻辱,视为一种不健康行为,并因此指责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种做法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坏孩子”,会让孩子感觉自卑,并将长远地影响到孩子将来正常的男女交往,甚至影响到将来正常的家庭生活。

    看到孩子玩“结婚”,家长怎么做?

    看到孩子玩“结婚”类游戏,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批评与制止,而是正面引导,我们要让孩子享受游戏过程,同时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习社会角色行为,进行两性教育,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第一招:顺其自然不用干预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些在大人看来颇为尴尬的结婚、生孩子,在孩子眼中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只是对真实生活的简单模仿。过一段时间,当孩子的兴趣点不在这里的时候,等他被其他新的游戏内容吸引的时候,不用家长说,孩子自然就不玩“结婚”游戏了。很多时候,家长越是干预,越不让玩,孩子反而越想玩。

    第二招:正面引导

    娃娃家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这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和认识社会角色(妈妈、小姨、爷爷、奶奶等)的平台,并在此过程中理解不同角色的社会认可行为。幼儿对“结婚”等非常感兴趣,这也正是对孩子进行角色认知及教育的好机会。游戏之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今天玩了什么游戏?都有什么感受?自己喜欢和谁当好朋友?为什么?游戏中谁是爸爸?谁是妈妈?爸爸都做了哪些事情?妈妈做了哪些事情?

    伴随着孩子的游戏,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有关男人和女人的不同,比如男孩将来会当爸爸,女孩会当妈妈,女孩子长大以后会生宝宝当了妈妈,但是爸爸却不生宝宝。当男孩和女孩长大后,会和喜欢的人结婚,结婚之后生宝宝,每个家庭都是由爸爸妈妈和宝宝组成的,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孩子不仅能快乐地游戏,还懂得了很多知识,社会性也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招:疏导诱导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向家长表示自己喜欢谁,将来希望和他结婚这样的话,家长可以正面地告诉孩子,小的时候喜欢某个小朋友,可以和这个小朋友当好朋友,一起玩,一起做游戏,等将来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如果还喜欢这个小朋友,那么两个人才可以结婚。

    第四招:榜样示范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家长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孩子的游戏,爸爸和妈妈要商量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爸爸爱护妈妈,妈妈尊重爸爸,家长相互之间不吵架不打架,有事情商量解决。生活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中,孩子会感觉幸福,也会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信心与期待。

    孩子问到两性问题,家长如何应对?

    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自己家的孩子刚5岁就问爸妈自己是怎么来的这样的问题。一听到这样的问题,家长就会恐慌,但其实很正常,孩子对世界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个问题和孩子问“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一样,都是孩子对未知世界好奇的表现。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能选择逃避,要选择面对,这也正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契机。家长最好尽可能地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讲清楚,但是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很多家庭都是谈性色变,更别说给孩子讲了。在这里向家长推荐一本绘本——《小威向前冲》,这是一本科学读本,非常好地向孩子回答了“我怎么来”,以非常自然、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了“我”形成的过程,读来有趣又有科学性,能有效帮助含蓄的中国父母回答孩子的问题。

    此外,家长还要提醒宝宝了解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告诉孩子身体哪些部位是私密的,要保护的,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哪些行为是不能随便做的。借助绘本是对幼儿进行两性教育很好的方式,关于幼儿两性教育的绘本很多,《我的弟弟出生了》《不要随便摸我》《可爱的身体》《我是从哪里皋》《男生女生不一样》等,都可以带领孩子一起阅读,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保护自己。

    孩子两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年龄特点,家长要有针对性地、持续地开展教育,有效引导,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郭丽华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