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冲突的类型
家长需要根据冲突类型的不同、孩子年龄特点差异、冲突阶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四个典型的场景,来看一看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冲突。
A 因不能区分他人的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引发的冲突
是她先倒的!
乐乐和苗苗在乐乐家里玩,两个小朋友玩累了一起喝水。苗苗不小心将水洒在了乐乐的裙子上,乐乐一看裙子湿了,便生气地将自己杯子里的水也浇到了苗苗的裤子上,苗苗看到自己整条裤腿都湿了,顿时大哭起来。乐乐妈妈批评乐乐:“你怎么能把水倒在苗苗裤子上呢?”乐乐气呼呼地说:“是她先倒的。”苗苗则边哭边说:“我没倒......”乐乐抢着说:“你倒了......”乐乐妈妈后来才问明白事情真相,一边数落乐乐,一边带着苗苗去换干净的裤子。但没想到,乐乐不愿意把自己的裤子借给苗苗穿,还边哭边说:“我不和她玩了,让她回去,让她穿自己的裤子!”乐乐妈妈苦恼不已。
(案例提供 吴磊)
冲突分析
这一案例中,苗苗不小心将水洒在乐乐裙子上,乐乐误认为她是有意的,于是便引发了冲突。这是因为年幼的孩子社会认知能力较低,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他人的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于是会把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的触碰或者拍肩膀打招呼等行为误读为要伤害自己,从而导致冲突的发生。
引导策略
幼儿本身的认知能力是引发同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冲突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幼儿的心情和行为,但如果家长、老师的处理得当,冲突也将演变为促进幼儿认知能力提升的绝佳机会。
1.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是在捍卫“正当权益”,但却受到了妈妈的质疑和责骂,她感到非常委屈,所以用冲突性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妈妈这样说:“你的裙子被弄湿了,以为苗苗是故意的,所以很生气是不是?”乐乐的感受会大不一样,在被接纳后,她将去思考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
2.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现在你们俩的衣服都湿了,怎么办呢?”在接纳孩子的情绪后,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很快就想到办法。如,“我们去换新的干净的裤子,我可以把自己的裤子借给苗苗穿。”
3.通过绘本、游戏等引导孩子区分故意和非故意行为
爸爸妈妈可以通过绘本、视频、游戏等,和孩子一起看看同伴之间哪些行为不是故意的。如,“不小心被踩了一下”“走在路上被远处飞来的球砸到了”“两个奔跑的小朋友撞在一起”,等等。引导孩子想一想,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做。
B 因获取他人物品(玩具、图书、食物)、空间而引发的冲突
这是我的
侄子皓皓刚上中班。幼儿园放学后他和小杰一起玩积木。小杰想拿皓皓的,皓皓用手护着玩具说:“这是我的!”两个人就争吵起来。我心想,不就是玩具吗?皓皓拥有的玩具数量比较多,他就大度点让小朋友拿一些好了。于是我命令侄子:“你这么多玩具,把你的分他一些!”侄子虽然不太情愿,最后还是听我的了。
回去的路上,我给皓皓讲小朋友要谦让的道理,他还是不太高兴,我给他买好吃的哄他开心,似乎也不怎么管用。
冲突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幼儿思维自我中心的特点,幼儿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从其他幼儿那里争抢场地、玩具、食品、同伴、游戏角色、游戏机会等,甚至会因此推搡起来。此类冲突在孩子中间常常发生。
在公共场合,一般遵循“先到先得”的规则,所以在本案例中,皓皓觉得如果其他小朋友要用自己拿到身边的玩具,就需要跟他协商。当成人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角度强行要求孩子礼让时,孩子会感觉很委屈——我一会儿要用呢!同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叔叔这样做是认为小朋友比我更重要吗?叔叔足够爱我吗?当这样的意识在孩子心中生根时,他可能会变得退缩、不自信: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用极端的方式反击,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证明自己很重要。
引导策略
在冲突刚开始时,家长需要耐心等待,看孩子是否有能力自己解决。如果冲突升级到两个小朋友要打架的地步,家长则需及时介入,防止小孩子之间因为抓或咬而误伤对方。在冲突结束后,和孩子聊一聊,告诉孩子以后如何避免。
1.共情孩子,说出并认可孩子的感受
“小朋友想拿你身边的玩具,你感觉很生气,是这样吗?”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语时,内心会感到被尊重和接纳,从而更容易敞开心扉,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这类冲突,一般有“共享资源(含一起玩、轮流玩等)”“一方或双方放弃资源”两种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及能力来引导。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多投放资源;对于5岁左右的孩子,可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合作和分享。
3.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感受他人的情绪
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当冲突发生时,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如,“如果别人有很多玩具,但是你只有很少的玩具,你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很多时候,孩子在这样的启发下,能自己讨论如何解决冲突。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是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而不是强制替孩子决定。
培养幼儿理解他人行为和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于减少冲突行为的发生,也有助于孩子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C 因为游戏规则引发的冲突
我不想演灰姑娘
女儿悠悠上大班了,这两天她的好朋友没来,她想和另外三个小朋友一起玩《白雪公主》的游戏。三人中两个年龄较大的小朋友说:你要加入可以,得让着小玉,因为她小。女儿回来后问:“妈妈,不是大的让小的吗?小玉比我大,为什么我也要让着她呢?我不让着小玉他们就不让我加入。”我跟她讨论一番未果。第二天她回来又说:“妈妈,他们老让我演灰姑娘,我不想演。”我说灰姑娘本来是公主啊。女儿说:“我演的灰姑娘老被后妈骂,被他们欺负,还穿得脏兮兮的。”一想到女儿被欺负的情景,我无奈地说,那你可以不跟他们玩。女儿说:“可是我想跟他们一起玩。妈妈,是不是我今天穿的这个裙子太难看了,所以他们让我演灰姑娘?我不穿这裙子了。”哎,看到女儿受到同伴这么多“伤害”,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她。
(案例提供 浮红)
冲突分析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之间因自然情境(物品或空间)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因为对游戏规则的理解等等的不同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加上大班孩子逐渐形成稳定的朋友圈子,所以案例中的女儿在加入游戏的过程中颇费周折。
引导策略
观点分歧不仅幼儿阶段会遇到,我们成人也会经常遇到。这类问题没有绝对标准的解决方案,主要原则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自己解决。
1.共情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接纳和理解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急于直接为孩子出主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向我们倾诉这些问题时,他们是在寻求情感联结和支持,不一定非要我们马上拿出解决方案不可。“你想要和他们一起玩,但是你觉得他们提的要求很不合理,所以现在你很矛盾,是这样吗?”“你很喜欢和大家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但是不想演灰姑娘,是这样吗?”“妈妈非常理解你这种矛盾的心情。”这样的语言,比直接对孩子说:“那你别和他们玩了啊”“演哪个角色不是演”更让孩子觉得被理解和接纳。
2.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必要的支持
“这的确是让人不太舒服的体验,你觉得怎样做才会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呢?”用启发性的语言,孩子遵循自己内心的感觉做出选择。“虽然扮演不喜欢的角色,但是你想和他们一起玩。”“噢,扮演不喜欢的角色让你非常不开心,如果你觉得是因为这条裙子的话,你想怎么办呢?”
很多时候,成人基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面子问题,会直接替孩子做出对孩子“好”的决定。如:别人既然这么“欺负”你,那你也要有点志气,不和他们玩就得了。这种决定是以成人自己的感受为主,而不是孩子的。永远记住一句话:我们不是孩子,我们无法完全代替他们去经历、去做出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安静地倾听,积极地回应。“我还可以为你做一些什么吗?”远比“你要这样做”更受欢迎,更能激励孩子。
3.引导孩子掌握加入游戏的策略,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孩子是否掌握加入集体的策略也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自然地融入游戏
加入新游戏的策略不一而足。一般来说建议先观察一会儿游戏进行的情况,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然后自信而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大家正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一个孩子看了一会说:“我跑得很快,我帮你们一起抓小偷好吗?”
这样的练习在家中就可以做。比如,爸爸和孩子在玩球的时候,妈妈说:“看起来真好玩,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而不是直接走过去,拿起球就玩;妈妈在和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爸爸也可以说:“很好听的故事,我可以坐在这里和你们一起听吗?”
●以退为进,巧妙帮自己融入游戏
有时候,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后可能会被直接拒绝,也可能对方会给出某个条件。如果孩子在被拒绝后依然想和对方一起玩的话,就需要想一些办法了。如,像案例中的悠悠一样,先接受对方的条件进入游戏。也许后来会发现这个安排还不错;或者随着大家关系越来越亲密,大家能采用更公平的策略来分配游戏角色。
●展示好玩的新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社交的桥梁。谁有新的好玩的游戏,一下子就能成为群体的中心。比如,“《白雪公主》的游戏很好玩,但我还会玩《罗马王国》,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孩子很容易变成游戏的主导者,从而更快地融入新团体。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孩子掌握一些解决集体冲突的方法:如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轮流等公平游戏的方法。
4.在孩子自己解决冲突后,给孩子积极正向的鼓励,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
“宝贝,妈妈看到你的变化真开心,你和那几位小朋友玩得越来越融洽了。”“哦,你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白雪公主》了,也很,并心。”多和孩子有这样的语言互动,强化她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情,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孩子将更有力量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D 因为故意的破坏行为引发的冲突
你怎么把我的鱼捏死了!
周末,三个马上要上小学的小朋友去公园钓鱼。
不一会,Micky高兴地叫起来:瞧,我钓到了一条!然后兴奋地拿给小宝和小铁看。小宝看了之后很高兴,就继续钓鱼去了。小铁说:“把鱼拿来让我看看。”小铁放在手里不由地使劲攥,一会鱼就死了。
Micky:你怎么把我的鱼捏死了?
小铁:我没有使劲捏它,它就是死的。
两个人争论起来。
这时只听小宝兴奋地跑过来:“我也钓了一条!”看到Micky在跟小铁生气,小宝又说:“Micky你不要着急,我再钓一条就给你。”
Micky爷爷赶紧把钓到的一条鱼拿给Micky,一边劝他:“别生气了啊,看,爷爷给你钓了一条。”Micky又生气地说:“我就要那条!可是被他捏死了!”说着说着伤心地哭起来,和小铁推搡着。爷爷赶紧又捞了几条鱼,说:“你看,这里好多呢!看看,在一起就打架,咱们回家去吧!”于是把Micky拽走了。
(案例提供 王绍兰)
冲突分析
这是一起因为故意破坏带来的冲突。Micky因为鱼被小铁捏死而感到愤怒,所以两个人由争论到推搡,但在爷爷看来孩子要打架了,所以就“三十六计,走为上”了,冲突似乎停止了,但对小宝、小铁、Micky三个孩子来说,都没有从本次冲突中习得能力。
引导策略
对于这类因为有人故意捣乱引起的冲突,成人首先要保持平和的态度,尽量考虑双方的感受,帮孩子们平静下来,理解彼此的想法,然后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1.当孩子之间的冲突未失控、或有第三方积极力量(如小宝)介入时,不要急于制止
这个事件也许发展为:小宝帮助Micky和小铁一人钓了一条,小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三个小伙伴开开心心地继续玩;或者Micky对小铁说:“如果你想要小鱼,我可以帮助你,但是你不能捏死我的!”
2.如果孩子之间不能很好解决冲突,而是发展为可能带来伤害的肢体冲突(如推搡、抓咬等)时,需要家长马上介入,来停止肢体冲突
遇到这种情景,建议试试以下的方法。
●肯定孩子当下的情绪感受。你自己钓到的鱼(你喜欢的玩具)被小朋友故意弄坏了,你感到特别的伤心和难过,爷爷能理解你这种感受。
●鼓励和支持孩子大声对破坏者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鼓励孩子大声向破坏者说“不”,是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一种方法,也是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你把我的鱼捏死了,我很生气!当孩子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时,既不会因为害怕而退缩,也不会采用肢体冲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也有家长疑惑,是否必须让破坏者道歉才能平息孩子受到的伤害呢?其实,真正能减少孩子受伤害感觉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别人(尤其是家长、教师等权威人物)明白和理解他的委屈,愿意支持他!
●引导孩子体谅对方的感受,帮助孩子发展解决冲突的能力。
当孩子得知对方是因为嫉妒、自己也想拥有而这样做时,他可能会想出各种方法,比如,“下次保护好自己的玩具”“不和他一起玩”;或者出现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如,“我和他一起分享”“我们一起合作再钓一条”等等。
3.以冷静包容的态度对待“破坏者”
一般来说,我们对实施破坏的“熊孩子”实在是难有好感。可是,没有一个孩子在本质上是坏的,他可能是当下用了错误的方法。建议家长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态,站在“熊孩子”的立场上去想一想为什么会这么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同他谈谈他这么做的原因。“你看到Micky钓到了一条鱼,而你自己没有,所以你不开心。是这样吗?”这样的谈话,能让孩子感到“噢,他理解我的感受”,拉近彼此距离。
●坚定地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的。“你因为嫉妒把鱼捏死了,这样是不对的。鱼宝宝死了,Micky会难过的。”
●引导孩子思考如何收拾局面。“Micky钓到鱼而你没有,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们两个都有鱼呢?”“爷爷愿意帮助你,你也可以和Micky一起钓,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吗?”
相信通过这样的谈话和引导,小铁从Micky爷爷这里得到了温暖和鼓励,下次遇到类似事件时,可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说不定以后他不仅会和Micky成为好朋友,还会把Micky爷爷当做“大”朋友呢。
冲突不是洪水猛兽。当冲突来临时,给孩子面对和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基于共情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他的想法、感受他的情绪,然后根据冲突的不同类型和阶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让冲突成为孩子成长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组 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