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交流的宝贝更自信
专家的话
小班幼儿在入园初期出现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情况都是正常的现象。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不同、速度有快慢,在适应过程中,人际交流的适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一些外向的孩子可能很快就融入到新的环境并顺利交到朋友,也有一些孩子出现各种交流的问题。幼儿交流的问题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也与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认知等因素紧密相关。家长首先要去接纳孩子因为交流不畅、不被认可而产生的各种悲伤、愤怒、紧张等情绪反应,深入了解导致孩子交流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与孩子一起通过游戏、沟通等方式克服障碍,引导孩子正确地与他人交流,更顺利地适应新的幼儿园生活。
已经入园一个多月了,大部分宝贝基本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知道班上有老师,有好朋友,有许多好玩的玩具,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也有一些宝贝对幼儿园仍表现出抗拒和焦虑,常常哭闹着说:“我不想上幼儿园!”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可以做些什么,以帮助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导致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人交流的障碍。譬如,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而难以交朋友,在集体活动中表现消极等等。这样的交流问题会让孩子更加不愿意上幼儿园,也更加没有自信心。另外,在回到家以后,家长往往会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刨根问底,孩子却不愿意讲或者不能够讲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家长迫切的询问可能更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的消极情绪。
对此,家长们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当孩子交流遇到问题时,他可能因为没有朋友而感到孤单、闷闷不乐,沉默不语,也可能因不适当的交流方式受到伤害,感到伤心无助,或者发脾气等。家长要试着陪伴孩子并理解孩子的各种负面情绪,为其提供一个合理发泄其情绪的机会。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交流中遇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与人交往能力有所欠缺,也可能是孩子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或者某些特殊的事件导致孩子的交流问题。只有通过理解孩子、深入了解问题根源,才能逐渐帮助孩子解决交流的问题,让孩子更顺利、更积极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中。
一、小班幼儿会遇到的交流问题
问题1:沉默不语。时常有妈妈困惑地问老师:“我家孩子平时在小区或者同事那里表现的很好呀,很活泼的,可是怎么在班上好像没什么好朋友嘛,又不爱说话。”的确,有的宝贝在班上和家里完全不同,并不参与小朋友之间的话题,时常表现为沉默旁观或是自言自语。
我们可以这么做:在校外的多数时间里,宝贝的社会性活动是建立在亲人在场的基础上的。当遇见了陌生人,家长们会提醒“来,叫人”“大家都是好朋友,你们一起玩吧”。一方面,因为家长在场,宝贝的心理安全指数高;另一方面,他们交朋友的行为只是完成大人的指令。而在班上,交朋友主要靠孩子自己。宝贝可能因害羞、胆怯而不敢、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尤其在陌生的环境中与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内向型的孩子可能因害怕他人的不理睬或者嘲笑等而选择不说话。
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分享与人交流的体验,譬如家长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让孩子坦然接纳自己在交流中的紧张、羞涩等情绪,然后再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流。家长也可以轻松地与孩子交流关于交朋友的话题,例如,“有没有小朋友和你一样喜欢奥特曼呀?你可以带去和他一起玩哦。”如果孩子不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经历,家长也不要心急,要创造机会,等待孩子心情愉悦并愿意倾诉时再和孩子交流。
问题2:攻击性行为。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当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时,很可能因为难以控制愤怒的情绪而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当然,也有一些孩子通过攻击性的行为,譬如打人、咬人等这些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友好。
我们可以这么做:有的宝贝会用过激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这是因为他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交流方式,而并非意图伤害他人。这种交流方式可能会造成他被其他的小朋友孤立。
家长要理解宝贝的激动的情绪和行为,知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因为交流过程中出现分歧造成的,家长引导孩子如何更好地处理纠纷。如果是宝贝只是通过这种过激方式表达自己的友好,家长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或者游戏的方式,逐步引导宝贝将内心的想法用嘴巴说出来,提醒他“小嘴轻轻说,小手轻轻抱”,相信咬人、打人、掐人的行为将越来越少。
问题3:吐字不清。主要体现在拼音中的辅音发音不准确。例如:“z c s”和“zhi chi shi”。是不是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老师(si)早”“我今天中午吃(ci)的青菜”?
我们可以这么做:影响宝贝发音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所处的语境,二是自身生理的发展状况。为了改善孩子吐字不清的状况,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尽量为宝贝创设标准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对其发音不准的词语及时提醒,并且多加纠正练习。绝大部分孩子经过练习和生理上的成长,会慢慢克服吐字不清,同时,家长也要注意通过医生来排除孩子“大舌头”“多齿”等生理上的问题。
问题4:说不明白。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宝贝在幼儿园的情况,可令人担心的是他们有时不能清楚说出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例如他们会回答你“今天幼儿园没有学本领”“忘记中午吃什么菜了”甚至指着蚊子包说“这是在幼儿园撞的”。
我们可以这么做: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对此,家长要了解小班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首先,小班幼儿十分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如果家长从负面的角度提问题,例如“幼儿园的菜是不是不好吃啊”“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你呀”“老师凶不凶啊,有没有骂你、打你啊”无论事实如何,他们可能都会回答你“不好吃”“有人欺负我”“老师凶,骂/打我的”这些说出口的否定答案不仅会混淆宝贝心中的正误观念,影响他以后对周遭发生事件的正确判断,也会使宝贝更加不喜欢幼儿园,其次,小班幼儿对时间的概念模糊,记忆时间也很短暂,而且容易产生移情现象,即把别人身上的事情“嫁接”到自己身上,或者把自己的想象混淆在事实中,经常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最后,小班幼儿因为年龄较小,对家长的一些提问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家长们在亲子互动上做些改变,情况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首先,应给宝贝积极向上的引导,“你最喜欢的老师/小朋友是谁呀?”“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呢?”,去除负面因素对宝贝的影响。其次,绘本阅读十分重要,阅读过程中家长可以带着宝贝根据画面内容一起说故事,也可以鼓励他们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合理化猜想,这对宝贝正确分析事情并清楚表达大有帮助。最后,在对孩子进行引导式提问时,尽量提封闭式问题,让宝贝多做“选择题”少做“问答题”。例如:“你今天学会了什么儿歌呢?”“今天吃了胡萝卜还是青菜?”要比“你今天在幼儿园都干什么了?”“幼儿园今天吃什么了?”更容易让小班的幼儿回答。
二、能够提高幼儿交流能力的小游戏
幼儿交流能力的提高可以主要通过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以及与人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交流能力需要家长创设丰富的交流环境,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情境,促进孩子的语言与社会性发展。
游戏1:传话
游戏目的:宝贝能在“听-说”的过程中逐步纠正普通话发音。传话游戏趣味性高,简单易学又有效。
玩法:以某类话题为基础,成人和幼儿两两用悄悄话传话,直传到最后一个,公布答案看是否准确。(传话内容可以是词组或是含词量在3个以内的短句,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一些幼儿发音不准的词组,要注意内容必须贴近宝贝的生活,并且积极向上。)例如:妈妈可以在宝贝耳边轻轻说:“我爱幼儿园。”再由宝贝轻轻将话传给爸爸。
游戏2:找朋友
游戏目的:宝贝能通过游戏发现自己和他人的相同,对周围的人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喜爱小朋友和老师,喜欢上幼儿园。
玩法:可以寻找宝贝与家人身上的共同点,鼓励他用语言清楚地说出来。例如:衣服颜色相同、鞋子款式相同、都是长头发、都喜欢吃西瓜,然后请有相同特征的人一起抱一抱。(等宝贝游戏熟练了之后可以引导他在班上找一找和小朋友、老师之间的共同点。)
游戏3:木偶人
游戏目的:宝贝能在游戏中慢慢知道“说话”就像是魔法,可以让别人明白自己想干什么。
玩法:先请宝贝发出语言指令,家长根据指令做相关动作。激发宝贝的兴趣,然后角色交换。(5~10个动作为一组,成功的可以发些小奖励。)重要的是,家长发出语言指令时,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积极正面的行为。例如:“请你笑一笑”“请你轻轻地抱一抱奶奶”……
游戏4:寻宝游戏
游戏目的:宝贝能通过游戏,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关联的了解,理清周围发生的事情。
玩法:家长可以提供一些有主题的内容丰富的图片,然后引导宝贝说出所寻找的某个目标的位置,同时应鼓励宝贝用完整的语句描述。例如,面对如图所示的图片,可以鼓励宝贝说“小老鼠在被窝里面”“小老鼠在椅子上面”而不是“被窝里”“椅子”。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还可以进行一些嬉戏性的互动游戏。游戏“学做小鹦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鹦鹉学舌”,完整重复宝贝的语句,或短或长,均能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或许,下次反过来轮着孩子扮演“小鹦鹉”学习大人的语句。这些游戏没有很强的语言训练目的,但是增加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了趣味的积极的语境,有助于宝贝更快接受其他的语言游戏。
三、温馨提示
小班宝贝出现交流的问题十分正常,只要家长抱着积极正面的心态,运用恰当适宜的方法,宝贝会逐步愿意主动开口讲话,慢慢交到好朋友。但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交流的问题不像算数题,三言两语就能解决,宝贝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可能有的宝贝进步得很慢,但是请你相信他,鼓励他,陪伴他坚持走下去,一味地催促只会适得其反。
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幼儿园 周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