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爱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情感,是为人父母都能、也乐意做到的。但真正的爱并非所有父母都能做对,爱的误区从来都不是新话题,而是始终存在着的育儿问题。例如去年备受关注的李双江之子所涉案情,案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却产生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根正苗红”的家庭也陷入溺爱的窠臼,即使家长噬脐莫及,溺爱所导致的恶劣后果也难以挽回。 以爱为名义导致孩子的早期教育误区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以放纵为标志的迁就溺爱,一类是以严厉为标志的“打是亲骂是爱”,一类是以强制为标志的过高期望。 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爱的误区”育儿态度分析。 爱的误区(一) 以放纵为标志的迁就溺爱 说到溺爱,相信每个家长都反对;说到自己,很多家长对溺爱都不自知。溺爱是家长和孩子都不易觉察的慢性毒药,溺爱让孩子生活在蜜罐中,溺爱让家长陶醉在自我奉献中。岂不知孩子的理性知觉在一点一点地丧失,健康人格被一点一点地侵蚀。300多年前,卢梭就一语道破溺爱的危害:“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溺爱让孩子慢性中毒,导致孩子“坑爹”、坑社会,更是坑了自己。 溺爱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尤其是家庭生活富裕起来之后,家里又只有一个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把所有的爱给这一个孩子。于是溺爱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富裕之后,教育孩子变得更难。家长必须成功地排除金钱、地位和权利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干扰,使后代子孙继承和保持人性的优点。既给孩子自由,也要给孩子规则,既给孩子保护,也要给孩子独立自主的锻炼机会,拥有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 爱的误区(二) 以严厉为标志的“打是亲骂是爱” 与溺爱相比,还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打是亲骂是爱”。这种爱因带着面具而变相,严厉的打骂被视为“爱之深,责之切”。去年年底常州市出现一例一年级学生被老师捆绑示众的事件,每次6小时,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遭受伤害,记者采访孩子,孩子却说“不恨老师”。实际上,孩子从上小学开始,书本和老师就教育他:“父母和老师打骂自己是为了自己好,不但不要怀恨他们,还应该感谢他们的教育。”很多人成功之后反思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感谢父母和老师当年严加管教了自己,否则哪有现在的人生?这种循环反应强化了成人的爱子误区,即“打是亲骂是爱”是管教孩子的有效方式。虽然孩子可能一时不理解,但是他长大了,成功了,他就明白父母和老师这样是对他好了。 可见,在一些成人的潜意识里,“打骂”孩子是“亲爱”,“不打不骂会变坏”。但是理解这种情感表达方式需要成熟的逆向思维,即把看似不亲爱的打骂看成是亲爱,还需要孩子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水平,即抛却情感表达的方式,关注情感表达的动机,只要动机(爱)是好的,方式(打骂)出点问题,也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有逆向思维和抽象思维做基础,“打是亲骂是爱”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合情化、合理化。 可是,孩子有这种思维水平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发达,抽象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之中。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打骂就是打骂,把打骂逆向和抽象为爱是不可思议的;至于长大后的“真诚悔悟”“幡然醒悟”,把父母和老师的打骂理解为对自己好,那是教化的结果。事实上,严厉冷酷的童年生活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影响孩子阳光乐观的心态与性格,很多家庭从这时起就埋下亲子关系问题,到青春期爆发出强烈的亲子矛盾。因此,“打是亲骂是爱”作为一条“千古谎言”误导了成人,贻误了孩子。 爱的误区 (三)以强制为标志的过高期望 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人生抱有一定的期望,目前却存在着过高期望的问题。中国家庭一直都有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进入少子时代之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有增无减。由于现实社会存在激烈竞争的状况,为了让孩子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众多家长把早期教育当作提早教育,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家庭的门面,当成家长的面子。于是,家长做出很多“可歌可泣”之举。很多家长抱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奉献精神为孩子报各种昂贵的兴趣班;很多家长不辞劳苦、起早贪黑地接送孩子参加各种机构的学习培训;很多家长过度横向比较,希望孩子处处出类拔萃,给孩子成长“定标准”,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急躁焦虑;还有的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把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的孩子当作“天才”,于是进行“偏才”塑造,让孩子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为孩子以后健全人格的形成留下隐患。 过高期望的爱让家长不知不觉地“上瘾”,因为家长笃定自己的所想与所作所为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自己的辛勤付出也彰显了家长的责任心。很多“成功案例”还“证明”孩子终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加上周围不断有好心的朋友圈和“舆论”提醒自己抓紧早教、“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过高期望犹如“魔怔”,迷惑了家长的理性,让人难以“迷途知返”。 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说过,如果仅仅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科学。“母鸡之爱”缺乏科学、缺乏理性、缺乏艺术,“母鸡之爱”只会害了孩子,是将使孩子能力变得低下的爱。

文/晏红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