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空间
爱打妈妈的宝宝
宋金环(天津良友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
妈妈的两个烦恼
(一)“我的宝宝2岁了,在他生气或别人惹恼他时就会打我,爷爷奶奶总是说他小,什么都不懂,叫我躲开。但我总觉得宝宝这么爱打人,是不是有问题,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洋洋今年1岁半了,个性活泼开朗,可就是生气时对我又踢又打,有有时在外面也这样。每次我都严肃地告诉洋洋:‘你把妈妈打的好痛,以后再不可以大妈妈了!’但是屡次管教都没什么效果。我对此非常头疼,我该怎么办呢?”
爸爸妈妈在面对宝宝成长中的一个个难题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先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需要和动机。婴幼儿时期,宝宝心智发展很不成熟,加上语言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当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用行为(打妈妈)来表达。如果这时妈妈爸爸不懂得宝宝,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从而可能对宝宝的心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宝宝打妈妈,这是为什么?
依赖的愿望
0~1岁的宝宝和妈妈还处于共生的阶段,宝宝心里会认为:我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如果宝宝的需要能够及时满足,他就会产生一种全能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同时产生“好妈妈”的心理意象;相反,如果宝宝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幻想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会怨恨妈妈,产生“坏妈妈”的意象。因为婴儿的大脑还不成熟,处于非黑即白的分裂状态,这是造成宝宝攻击妈妈的原初动机。在这个阶段应当及时满足宝宝的需要,为宝宝提供安全感。
独立的愿望
2岁左右的宝宝逐渐从与妈妈的共生状态中分离出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宝宝逐渐有了“我”的概念,有了“我要怎样”的愿望,学会了说“不”。当他要体现自己的自由意志时,常常会从抗拒妈妈、不听妈妈的话开始,并且逐渐扩大到其他的人际领域。因此,当宝宝的这种追求独立与自我意志的愿望不被理解和满足时,宝宝就会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另外,这么大的宝宝好奇心非常强,觉得什么都很新鲜,都想去探索。如果他的好奇心被限制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引发类似打妈妈这样的不良行为。
生理原因
有些宝宝因为生病、身体不舒服而产生烦躁、易怒的情绪,但是由于说不清楚,所以就用“打人”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不适或表达自己的需要。另外,身体内铅中毒或者某种微量元素失衡等也可能引起不良情绪,产生“打妈妈”的行为。
环境影响
父母是宝宝最好的老师。2~3岁的幼儿模仿能力非常强,爸爸妈妈和其他成人及小伙伴的行为都是宝宝效仿的榜样。成人间带有玩笑性质的“攻击行为”,宝宝会不加分辨地去模拟;有些父母为了逗宝宝开心,假装打宝宝、咬宝宝来逗宝宝乐,这无形中给宝宝一个印象:打人、咬人是件好玩的事,或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方式,于是学会打大人;还有些父母娇惯宝宝,在宝宝第一次打人、咬人时,爸爸妈妈往往认为十分有趣,甚至会表现出惊喜的反应:“哦,我的宝宝会打人了!”这种赞美的反应给宝宝一种误导,无形中强化了宝宝的攻击行为。
宝宝打妈妈,应该怎么办?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宝宝的“打人”行为都应该引起重视,既不能因为宝宝小而不予制止,也不能一味呵斥甚至打骂,更不能嘲笑、辱骂宝宝,伤了宝宝的自尊心。你可以尝试以下的做法。
多观察、了解宝宝
宝宝打妈妈的背后常常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了解宝宝的正常需要,及时进行满足,可以减缓宝宝的焦虑,减少愤怒与攻击行为。
给宝宝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
每个宝宝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保护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对自己的需求做出恰当的反应。例如,当婴儿吃饱时就会推开妈妈,但是有些妈妈为了符合“科学喂养”的要求,根据书上的标准而不是宝宝的反应进行喂养,不能恰当地满足宝宝的需要,使宝宝产生愤怒情绪。当宝宝大一些时候,也应在保证安全的范围内,为宝宝留出自由探索的空间,不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的事。
尊重和理解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偶尔出现打人行为时不要埋怨,也不要批驳,而要体会宝宝的感受:“宝宝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呀?”、“宝宝是不是很难过呀?”、“你是不是想……”当宝宝感受到妈妈是理解自己的时候,会觉得非常舒服,并且也了解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命名,因为他以前并不知道这种感受叫做“生气”,就像他不知道头顶蓝蓝的叫做天空一样。那么,以后宝宝就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而不再以哭闹和打的方式来表达。
父母首先要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等。这些人做了父母后也会不接受宝宝的负面情绪,并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先要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说出“我现在感到很伤心”、“我现在很愤怒”、“我很生气”等,让宝宝知道,不好的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用语言表达是最好的方法。
正面示范
不管宝宝行为如何,爸爸妈妈都不要动手打宝宝,“打”永远是最坏的选择。如果爸爸妈妈打宝宝,这就是在用行动告诉宝宝:打是大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宝宝就会进行模仿。爸爸妈妈要给宝宝足够的爱和宽容,用行动让宝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经常拥抱、亲吻宝宝,让宝宝学会爱、宽容和理解。
增强亲子沟通
爸爸妈妈最好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宝宝互动,通过交流深入了解宝宝的情绪和需要,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聊天等方式向宝宝传递爱的信息。当宝宝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接纳、关心和爱护时,宝宝就会变得自信、乐观、开朗。
常带宝宝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宝宝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当宝宝有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鼓励,肯定。当宝宝有情绪,表现得很生气时,妈妈要及时回应:“好像宝宝生气了,能告诉妈妈怎么了吗?”、“宝宝能告诉妈妈,妈妈真高兴”,这些及时鼓励都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训练宝宝的自控能力
当宝宝大一些了,如2~3岁时,可以让宝宝通过绘画、随意涂鸦等方式表达情绪。当宝宝不能把持自己的情绪时,爸爸妈妈可以抓住他的双臂使他慢慢安静下来。
以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宝宝在游戏中体验到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如问:“假如你是小白兔会怎么想呢?”、“假如你是妈妈,你会生气吗?”、“如果你现在很生气,你可以告诉我。”这些做法都是在训练宝宝逐渐学会自我控制,以恰当的行为表达情绪,与他人互动。
跟上“调皮孩子”成长的步伐
彭红
实例一:
上周四,我的老邻居丽丽妈来我家做客。她是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尽管只有35岁,但看上去却很憔悴。我不免心疼地问起她的近况。原来,她是让孩子给闹的。
丽丽过了年就要报名上,卜学了。我见过这个聪明的孩子,大眼睛,大嘴巴,动作很快,很爱说话,好像跟妈妈有点像。丽丽妈长叹一口气说:“我女儿得了多动症,3年了……”说着眼泪便在眼里打转。
“别着急,慢慢说。”
“2008年春节后,丽丽继续上幼儿园。这时,我们发现孩子变得有些不正常了。她常常咬指甲,右手食指的指甲都让她给咬没了,而且还缺了一块肉似的。”
“以前有过这现象吗?”
“以前从来没有过。”
“那时有什么情况发生吗?”
“那次在幼儿园,她把一个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了下来。虽然仅仅是滑得快了些,没有伤着,她却挨了批评。”
“谁批评她了?”
“老师和我们做父母的。但从那时起,她好像慢慢就变了,以前特别爱说话,特别爱跟别人打招呼,幼儿园老师除了说她不听话以外,什么都好。”
“那,老师跟你说没说,哪些话她听,哪些话她不听呢?”
“我问过,老师让她手背到后面,她就是不听,还经常抢别人的东西玩:还有,集体上完卫生间后大家都听话地出来了,只有她一个人没出来……”
“那她抢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有一次她抢了一个孩子的拼图玩具,那个玩具是人家妈妈从美国带来的。”
“抢完之后呢?”
“她拿回家里来拼了,而且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把12岁孩子的拼图给拼出来了!”
“她在卫生间不出来,在干什么呢?”
“老师说她在浪费水。”
“是不是从这些事情以后,老师对她的态度就改变了呢?”
“是。以前老师特别喜欢我们丽丽,总是夸她打扮得像个小淑女,还知道很多同龄孩子不知道的事情……”
“当时,你们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呢?”
“我和她爸就开始对她严格要求了。”
“怎么严格的?”
“我把老师的要求变成了简短的话,每天去幼儿园之前就让她读一遍,否则就不给她带玩具玩。”
“这样啊!你觉得你家的孩子是太顽皮呢?还是有病?”
“开始我以为孩子是顽皮,后来就觉得是有病了。”
“谁确诊她有病?是什么病?”
“是医院。有的大夫说她有些自闭,有的说她多动。”
2009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举办的全球形势下的家庭变化论坛上,英国家庭治疗学者DR.EIA ASEN讲道,据英国最新研究成果,99%的多动症的孩子是被误诊的。那么,究竟丽丽是怎么回事呢?
实例二:
嘉嘉是位可爱的4岁男孩,一看就知道特别机灵。他的父母在他1岁半时离异了,他跟随妈妈生活。嘉嘉很聪明,嘉嘉妈曾经给孩子测过智商,结果是145,测试的老师说嘉嘉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嘉嘉妈高兴坏了,告诉所有她的朋友,说她儿子是个天才。这位天才儿童一直跟着妈妈玩耍和长大。
可是,嘉嘉却老是惹祸,简直是调皮得出了圈。有一次,嘉嘉妈带着他和朋友一起到外面玩。朋友家有个3岁的女孩子。两个孩子认识以后,聊得还挺高兴,双方妈妈也很放心。由于临时有事,他们把车停在了一所学校教学楼的十几级台阶前,把两个孩子放到台阶上,然后两位妈妈在距离孩子不远的地方商量事情。可是,说话还不到5分钟,就听到女孩尖厉的哭叫声。两位家长回头一看,原来是嘉嘉把妹妹从十几级台阶上给推了下来!妹妹的头被磕破流血。女孩的爸爸快速抱着孩子去了医院,缝了好几针……
还有一次,嘉嘉居然把幼儿园的教具伞回家;
还有……
嘉嘉妈那里有无数个嘉嘉调皮出圈的“光荣事迹”。
实例三:
小白是个学前班的男孩,今年5岁,长得又白又可爱。据小白爸讲,这个孩子天生就是调皮的料,没有一件事情他不捣蛋的。比如说,有一次,朋友全家来做客,小白爸妈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准备享用。这时朋友家的明明——一个十分腼腆的同岁男孩突然惊声尖叫起来,并且脸色煞白,双手冰凉……原来是小白把自己玩的一只壁虎放到了明明的包里,明明用餐前想从包里拿消毒纸巾,结果伸手触到了冰凉的壁虎。明明被吓得半天才缓过神来,并开始大哭。结果饭也没有吃成,朋友只好带着明明回家了,搞得小白爸妈特没面子。
孩子调皮心理解读
其实,小孩子“不知深浅”,一般都会制造出一些荒唐的闹剧。而越是所谓调皮的孩子,越是比较聪明的。这是被心理学专家们实验证实的。“调皮孩子”之所以调皮到大人们无法忍受,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些“调皮”是有很严重的后果的。
解读一:
比如丽丽把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下来这件事情,如果你当时间她:“你为什么要把她推下去呢?”可能她的回答会出乎意料的简单,也许那个被推下去的小朋友是她最好的朋友,丽丽只不过想帮她滑得更快些。其实,丽丽是在想办法给他人提供帮助,这是主动思考、主动行动的表现。然而,丽丽的想法却没有被老师和同学所理解,还被严格限制,所以心理产生了压力。
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在幼儿园老师与妈妈的共同“严管”下,成了压抑的孩子。啃指甲是一种内心焦虑、压抑下的下意识反应。还好,丽丽妈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孩子可能就真的生病了,于是她全力以赴地配合心理咨询师,进行了3个多月的调整。现在,丽丽不再啃指甲了,话也变得多了起来。
解读二:
如果你问嘉嘉为什么推妹妹,他或许当时这样认为:我只见过球在台阶上滚动,还没有见过人滚下去的样子呢,我只是突然想试试……孩子对一个现象开始有探究的心,其实是好事。如果没有当初调皮的爱迪生,我们对于电灯的使用或许会晚许多年。
解读三:
如果再问问小白呢,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对人见到小动物后的反应感兴趣嘛!
其实,主动玩耍、主动学习的孩子比不爱动、不爱调皮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多的信息,头脑也就更加灵活。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调皮的孩子是更聪明的孩子。
应对“调皮”的7个原则
1.心平气和地问明行为原因
比如可以用这样的语气和话语问丽丽:“丽丽,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平时不愿意伤害任何小朋友,连小动物受伤都会很心疼的……能跟我说说,在滑梯上推小朋友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吗?
2.让孩子知道:那样做会有伤害
比如可以这样跟小白讲:“你看到明明大叫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呢?”或许小白说:“我不知道他这么怕小动物,他一叫,连我也吓了一跳。”这时,你可以告诉小白:“每个人都有他害怕的事物,而且人与人之间在承受能力上是有区别的,应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下次,你可以先问一问对方,如果对方不讨厌或不害怕,你才可以把小动物介绍给他玩。”借机还可以鼓励小白:既然你那么喜欢动物,将来可以做跟动物有关的事情哦。说不定,你无意中帮助孩子树立了自己的梦想呢。有目标的孩子比没有目标的孩子做起事情来更加主动、负责。
3.让孩子懂得做错事必须承担后果
可以这样跟嘉嘉说:“嘉嘉,过来帮妈妈算算,咱们这次花了多少钱给妹妹看病……”钱在孩子的眼里,是跟他的玩具、好吃的联系在一起的。孩子会因为没钱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多理解一些“不再惹祸”的重要性。
4.引导孩子事先想想是否有危险
比如可以这样告诉小白:“妈妈觉得像你这样聪明的孩子,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肯定能够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别人有没有伤害呢?’”
也可以这样告诉嘉嘉:“妈妈想,你一定不希望看到朋友受伤和咱们家损失钱。那么,以后再有突发奇想的时候,先跟妈妈说一声,让我来帮你分析一下会不会有危险,好吗?”
5.确保调皮孩子的安全
像嘉嘉妈做得就有点儿粗心,她不该把才几岁的孩子单独放到十几级台阶上。对于平时爱调皮的孩子,爸妈要多加注意他们所处环境的安全性。
6.教给孩子安全的“调皮方法”
先查看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并且预先告知孩子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玩什么,但是哪些是危险的,后果如何。即便如此,还要防备调皮孩子的冒险一试,家长要随时监控孩子与危险的距离。一般孩子都会在安全的范围内释放他们“调皮”的能量。
7.和孩子一起玩“危险游戏”
比如,嘉嘉妈如果了解到嘉嘉想看人如何滚下台阶的话,可以这样做:在安全保护的措施下,让嘉嘉亲自尝试滚一级台阶,让他感受一下台阶的硬度和厉害,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然后再用一个布娃娃来代替完成往下滚动的动作。这样做的效果一举两得:既让嘉嘉懂得了危险,亲身体验到人体承受能力的限度,又开发了嘉嘉的大脑对外界的感受能力。
总之,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最主要的是我们大人如何对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成长故事。能宽容、理智和换个角度对待的,将来你会收获一个宽容、理智并懂得换位思考的高情商“朋友”。请所有认为自己孩子调皮的家长都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该怎样跟上我那聪明孩子的成长步伐呢?”
全职妈妈之乡下篇 简单、快乐、低碳、新知 山村一日
梁惠
每天生活在繁杂喧嚣的城市里,很难给自己和孩子找到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宁静和悠闲。高楼林立,无处躲避的汽车尾气,连找一块平坦的、可供宝宝们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地方都很难,于是宝宝们常常遭遇“高楼综合征”……然而,在乡村就大不一样了,那里的生活极其简单,也正因为简单才更快乐。
带上随身衣物,整理好小小的行囊,我带着冬冬来到郊外的小山村。我们要在这里小住几日,换换生活环境,换换心情。
以下就是我和冬冬在小山村的一日生活。
清晨,我早早起床,收拾完毕,看见第一缕阳光正好洒在冬冬饱睡的小脸上。这一幅图画任何一位妈妈都会十分着迷,看也看不够。忍不住伸手去戏弄冬冬,于是冬冬醒来,却是翻身跃起,丝毫没有去幼儿园时那种跟妈妈的紧张博弈。因为在乡下,每一天都是新奇和充实的。
屋外,连空气中都伴有淡淡的花草芳香!冬冬按规矩洗漱已毕,开始吃早饭。看冬冬吃得那个香劲儿,我心里暗暗跟原来在城里吃饭时的情形做比较,似乎前天冬冬还在被我前追后堵地强迫喂食呢!
人吃过早饭,才是鸡、鸭或狗等等家畜家禽兼宠物的“开饭”时间,这也是冬冬开始忙碌的时候。我乐得让冬冬趁机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岂不一举两得!只见他总是抢在我前面给家畜家禽“做饭”,忙得不亦乐乎。他不仅做得很开心,而且小小年纪,还真的能够做很多事情呢:端锅、舀水、添柴火,除了被禁止用刀之外,其他都做得有模有样的。真是不可小看他的能力啊!如果是在家中,我很难想象冬冬能做到这些。而且,冬冬对院子里的猫啊狗啊兔子什么的,每个都要抱一抱,再喂一喂,不但增长了才智,还增加了情商呢!
中午时分,艳阳高照,洗干净脏脏的小手、小脸,躲在大大的太阳伞下,在猫儿狗儿的围观中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年饭,然后再伴着鸟儿的叫声睡个大头觉。这午睡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冬冬每天的必修课,丝毫不用妈妈操心。因为,用不着妈妈吆喝,他早已困得(累得)挪不动窝了。
下午醒来,冬冬就到园子里摘一些自己喜欢的蔬果,用从甜水井里新打上来的清净甘霖洗净去吃。从冬冬的吃相就能看出来,用清凉的井水洗过的瓜果有多么香甜!
白天,永远没有寂寞无聊。在乡下带孩子要比在城市里心情更加放松,更有安全感。在城市里,每天几乎都要不错眼珠地盯着宝宝。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宝宝走到哪儿,妈妈的眼神就必须跟到哪儿,否则一转眼见不到宝宝,就得心急火燎地四下寻找,生怕孩子出点儿什么事,似乎城市里到处都潜伏着危机。可是在乡下,做妈妈的我尽可以放下心情。宝宝就像一匹松了缰绳的小野马,自由自在地奔跑,自由自在地玩耍,自由自在地去发现,做他自己想做却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冬冬总是小屁股还没坐热,就迫不及待地冲出屋去,开始他新的探险。我感觉山村比城里相对安全得多,只要不是靠近悬崖和深深的河流,基本就不用我太操心。因此我总是拿本书,一把木椅,一杯茶,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只偶尔看看他,不说他,也不管他,让他玩得尽兴,直到满头大汗地回来要水喝。
傍晚的乡村是迷人的金黄色,漫山遍野都被染上一层金光,恍如世外桃源。而到了晚上,小虫们就早早忙着出来唱歌、跳舞了。冬冬最喜欢的就是萤火虫了。别说是孩子了,就连我这个妈妈也会为这奇特的小东西兴奋不已呢!冬冬每当抓到一两只萤火虫,都会捧在手心里看个没完。经常是萤火虫淡淡的亮光伴着累极了的冬冬进入甜蜜的梦乡。只有在这时,我才想起,快乐的一天又要结束了,而明天又是很兴奋、很快乐的一天啊!
妈妈们真应该多带宝宝到乡下“放养”一下,这是我设身处地的感受。在这里,暂时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高成本消费;在这里,我再也不会因为冬冬喜欢玩泥巴而烦恼,也不会因为冬冬抓猫逗狗而紧张。现在冬冬有了自己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因此丰富起来。孩子快乐,增长见识,这才是全职妈妈在乡下的意义所在。何况,那绿油油的田地,黄褐色的泥土,山边的野花和甜美的果实,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美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惬意的享受。
摘自《家庭&育儿》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