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宝宝失望的6种跑偏行为
跑偏行为1 不在意宝宝说什么
“昨天萌萌头上梳了两个小鬏鬏,像哪吒似的,特好看。妈妈,我也想……”果果正在穿袜子的手停了下来,兴致勃勃地说着。妈妈一边麻利地帮她套上毛衣,一边不耐烦地制止:“好了好了,别说了,快把衣服穿上,别着凉了。”果果一脸地兴奋立刻换成了一脸的扫兴。
失望宝宝:
妈妈不会考虑我的愿望
总被打断谈话的宝宝,日久天长就失去了和妈妈说话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他会认为自己说了也是白说,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宝宝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
恰当做法:
让宝宝说个痛快
宝宝想说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表达的机会,让他说个痛快。在他沉默的时候应该鼓励他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让他学会表达自己。其实,听宝宝把话说完,也是妈妈了解宝宝的过程,比如果果爱美的心理就在诉说中表露出来。妈妈可以根据宝贝说的话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案”,纠正偏差。
跑偏行为2 不给申辩的机会
凡凡和表弟玩赛车游戏时发生了争执,表弟把轨道弄翻了,还用力在凡凡最喜欢的赛车上踩了几脚,凡凡气得打了表弟一拳,于是遭到了妈妈的批评。凡凡不服:“妈妈,我打弟弟,是因为他……”“住嘴!你打人还有理了?”凡凡觉得很冤枉,他确实是被表弟激怒的。
失望宝宝:
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
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宝宝,会渐渐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默默地受很多冤屈,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可能导致宝宝产生心理问题。凡凡妈的态度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做了错事,只有挨批受罚的份儿,还有什么可解释的!
恰当做法:
允许申辩
如果宝宝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后申辩,妈妈一定要听他把话说完,再问问其他当事人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一起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平地指出宝宝的对与错,不偏不倚,之后再酌情处理,使打人的和被打的都心服口服。
跑偏行为3 心不在焉地听宝宝说话
妈妈问正在客厅里玩积木的昭昭:“宝贝,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说着就进厨房准备晚饭了。昭昭看着妈妈的背景,说:“老师夸我画的大树好……”见妈妈没有反应,昭昭便不再说了。
失望宝宝
用“没什么”、“凑合”、“还行吧”搪塞
一边提问题,一边忙着做饭、整理房间,很容易给宝一个错觉:妈妈真正关心的是她手里干的事,根本没注意我。这无疑给宝宝做了一个坏榜样——表明他回答妈妈的问题时同样可以心不在焉,索性就用“没什么”、“凑合”、“还行吧”搪塞。
恰当做法:
坐下来、看着他、仔细听
宝宝其实最关心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了,他需要一心一意的关注,妈妈提出问题后不妨暂时放下手里的活儿,坐下来,看着他、仔细听、给予适当的回应。你的这些举动告诉他:你确实有时间、有兴趣倾听他的故事。
跑偏行为4 从来不问问宝宝的想法
妈妈把衣服、玩具装进一个大包里,说:“佳佳,到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有什么不明白的事就去问老师,妈妈星期五去接你……”佳佳哭了:“不,我不要在幼儿园住!我不愿意!”“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
失望宝宝:
没有安全感
用这种手段,妈妈可以培养出“听话的宝宝”,但同时也培养了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判断能力、失去自信和没有安全感的宝宝。对那些个性比较强的宝宝,这一招儿表面上见效,但他在内心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容易强化宝宝的逆反心理,和妈妈对着干。
恰当做法:
听听宝宝是怎么想的
涉及宝宝的决定,你都要跟他说说,听他是怎么想的。“讲道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妈妈可以对佳佳说:“爸爸明年要出国,妈妈也很忙,没时间照顾你,你是愿意去幼儿园全托,还是到外婆家住一年?”这样一说,佳佳也乐于接受妈妈全托的决定。
跑偏行为5 说话总不算数
莹莹缠着妈妈说:“你不是说,我攒够了十张‘笑脸贴画’,就给我买芭比娃娃吗?我现在已经有十二张了,什么时候能给我买呀?”妈妈的回答令莹莹大失所望:“妈妈没时间,以后再说吧。”
失望宝宝:答应的事情可以不做
妈妈的“说得到做不到”,使她在宝宝面前失去了诚信,最终也失去了在宝宝心中的威信。妈妈的做法等于允许宝宝“答应别人的事情可以不做”,这恰恰为宝宝学习“诚信”提供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长大以后也容易对朋友和身边的人失信。
恰当做法:承诺一定要三思而行
只有那些合理的、自己有能力做到的要求,才能答应宝宝,否则,应耐心地和宝宝研究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再许诺。至于“芭比娃娃”这样不难满足的要求,妈妈千万要兑现。
跑偏行为6 不让宝宝插手
妈妈把晒干的衣服一件件收下来、叠着。甜甜自告奋勇:“妈妈,我来帮你吧,我也会叠!”妈妈不屑地说:“去去,一边玩去吧,别给我添乱了!”
失望宝宝:我对妈妈来说是多余的
任何一句对宝宝排斥和驱赶的话,都会在他头脑中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对妈妈来说是多余的,她不需要我,在她眼里我就是个小麻烦!”我们习惯于阻止宝宝做一些事,是因为知道他做不了或做不好。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对宝宝来说,过程比结果更能使他获得快乐。
恰当做法:让宝宝做你的助手
不妨试着将宝宝纳入你必须做的每件事情中来,一个3岁的宝宝也会“帮助”你准备饭菜;在你挂窗帘的时候帮你托着下垂的窗帘:看到地上洒了水,招呼他把拖把拿来,这就让宝宝领悟到他的重要性。
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