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爱吃“罐头”吗
罐头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先民就开始使用陶器封藏食物,这便是“罐头”的雏形。
“罐头”古已有之
在中国,罐藏食品的历史十分悠久。考古人员发现,早在公元前316年,包山楚墓就曾埋下十二个陶罐,罐子的标签上注明了封藏食品的名称,并以泥封、苇叶隔层、草饼覆盖包裹封藏。
《大业拾遗录》中也有记载,人们将鱼肉装入崭新无水的瓷瓶中,用封泥密封瓶口,杜绝空气进入,五六十日后,鲜同往日。
到了6世纪,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罐藏法做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肉酱之法是:“和令均调,内瓮子中。泥封,日曝。”而鱼鲊之法为:“一重鱼,一重饭,手按令坚实,荷叶闭口,泥封勿令漏气。”
其实,以上食物保存的方法均可概括为密封储藏法,这与现代罐头工艺的原理十分相似。而现代罐头的诞生则可追溯到18世纪末叶的法国。
1804年,在拿破仑的大力悬赏下,法国人尼古拉·阿培尔成功研究出世界上第一批罐头食品。他将食品加热后装入瓶内,并用木塞塞住瓶口,连瓶煮沸后再趁热塞紧木塞,最后用蜡密封瓶口。
这个发明很快传遍世界。
保鲜“奇招”不断
在古代,交通运输困难,贮藏技术有限,人们还有哪些方式保证在年节、祭祀、宴会上食材丰富呢?
当时,腌菜十分普遍。《周礼》中提到,有一种专门的职位来称呼制作腌菜的人,即“醢人”,而韭菜、蔓菁、凫葵、白菜、芹菜、竹笋等腌菜十分珍贵,专供王室食用,或用于祭祀、待客。
与蔬菜一样,肉类食物也可以通过腌制等特殊处理延长其保存期。
古人还讲究食物的“色鲜”,因此,古籍中也记录了一些能令食物保持“色鲜”的方法,包括盐酒渍、蜜糖渍、酱醋渍、腊水渍等。高浓度的盐酒、蜜糖、酱醋、腊水因其良好的杀菌防腐功能而得到普及。
另外,古人还善于利用农作物的天然秉性及相互间的作用进行贮藏。在宋代的《格物粗谈》中有记载,“藏金橘于丛豆中,则经时不变”“冬瓜内置茄子,至春不坏”“拣不损大梨,取不空心大萝卜,插梨枝在内,纸裹,放暖处,至春深不坏”。
据宋代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当时的人们还会将色泽鲜艳的荔枝放入竹子中,先在空腹大竹上凿开一孔,将荔枝投入竹节中,再用泥封好小孔进行贮存。据说,借助竹子的滋润,荔枝可经冬春而色香不变。
肖雅文 摘自《意林》2024.1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