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趣味问答

有问有答

解答/朱 虹 孩子为何对榜样反感? 前些天,同事带着儿子小伟来我们家做客。我对女儿说:“小伟在学校很讨老师喜欢,上课认真听讲,得过不少奖状了。妈妈希望你像小伟这样,当个好孩子。你如果以后和同学闹纠纷,不像小伟那样乖,我就不喜欢你了。”女儿站在那里,沉默不语,非常不高兴的样子。等同事走了以后,女儿说:“以后再也不要让他们来咱们家了,我讨厌小伟。”我的做法不对吗?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表现呢? 朱虹: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一样,“反感”也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家长能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思考其原因,正是寻找恰当教育方式的开始,也会带来儿童观、教育观的新一轮构建。 孩子为什么会“沉默不语,非常不高兴的样子”?家长不妨做个换位体验,或者自己扮女儿,请家人把自己的原话重复一遍,来个情景重现;或者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领导以同事为榜样,当着你俩甚至更多人的面夸奖他,希望你好好表现,改掉原有毛病,还以这事关能否继续重视你作为结语……感受如何?有不舒服的感觉吗?觉得伤心、委屈、害怕、沮丧、着急,甚至是愤怒吗? 不是孩子对榜样反感,成长中的他们一直在寻找榜样、模仿榜样,乃至塑造自己成为榜样。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所创立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孩子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离不开榜样。 但孩子反感家长的这番“语重心长”。家长的劝导影响威胁到她的自我价值了,所以她有意无意地进行了防御。因为不能即时、充分、直接表达她内心的感受,只好以外攻的方式将不满发泄到了小伟头上。这是对“比较”的不满,对“片面评价”的不满,对家长流露出的“失望”不满,更是在显示自己的独立与自尊,显示自己的力量。 当然要给孩子树榜样,不过树什么榜样,怎样树榜样,都要帮孩子完成态度变化上的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家长宜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受、期待、渴望与自我基础上,谨慎而为,甚至想好与孩子就观点多做交流、交锋。随意甩出来的话不仅起不了作用,还容易激发逆反,让自己面对更多教育困难。 我该怎么向女儿道歉? 上星期的一天晚上,12岁的女儿晚上7点还没有回家。我发短信她也不回。她回来后说去吃麻辣烫了。我不相信,她委屈地哭了,再也不理我了。后来,我发现孩子说的是实话,心里很后悔,但又不知道怎么向她解释和道歉。 朱虹:先来看看这位家长与女儿的互动:“我发短信,她也不回”“她回来后说去吃麻辣烫了,我不相信”。教育过程中,家长没有直截了当地针对已经触及家庭规矩的“到点未归、不告而为、阻断沟通”等事项询问,与孩子交流,而是抓住家长自己当下很难证实的孩子去向问题展开批评,结果导致“女儿哭、家长后悔”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亲子沟通需要智慧、需要理性。 12岁,孩子走进了青春期,也迎来了人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要自主、要权利、反控制,情绪起伏大,对评价敏感,对自尊的守护变强。 这个阶段的家长最不好当。孩子不再像小时候一样言听计从了,家长看着身形渐变、内外均脱离了儿童模样的孩子,不知该怎么管,很想做个开明、民主的父母,而稍有不慎还是会陷在亲子冲突中。很多家长因此变得与孩子一样敏感,内心总忐忑不安,胆颤心惊地应对各种矛盾,教育上感觉如履薄冰。 不过,冲突不是坏事,本就是亲密关系的产物,或可作为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成长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机会。通过有效沟通——陈述客观事实、表达内在感受、传递各自的需要、提出具体建议,帮亲子双方达成改变。 面对孩子有时玩失踪的状况,面对他有理没理都会搅三分的生硬态度,因为只想自己、不顾忌家长感受的自我中心行为,即使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家长也仍然有必要继续对孩子进行行为塑造。给自主权,同时订规矩、建立界限,不为控制孩子,只为帮他找到与他人、与环境正向相处的恰当行为。 告诉孩子:“你长大了,生活的空间也变大了,世界是你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做事时要靠自己判断、实施,但不能只想着自己。” 用金钱奖励学习的方式好口马? 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为了鼓励他学习,我们商量了一个奖励办法: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奖励1元钱,每周背一首诗或者认个字就奖励5元钱。孩子很高兴地答应了,这段时间里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现在,我看到一些专家说这种方式不恰当,学习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方式到底好不好呢?会不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态度有负面影响? 朱虹:教育方式好不好,一般要看使用的情境,包括时间、地点、对象、目标、过程操控与绩效评估等多种因素调配成的情境。在一个孩子身上起效果的,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可能就水波不兴,所以,我们讲因材施教。 专家不一定了解你家孩子,如果善于思考、实践、总结、改善,每位家长都可成为自己家孩子的教育专家。 家长选择方式方法,更要看实际需要。刚上小学,孩子才开始学校生活,踏上学科学习之旅,家长就用金钱奖励的方法,可否想到这是孩子需要的吗?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力,是本能,是生存欲望赋予,对很多事物感兴趣,有掌握的动机。他翻身、坐起来、爬行、站立、走路,直至踉踉跄跄地跑起来,他还要学着自己拿勺吃饭、自己穿衣打扮,与小朋友交流表达自己、讨对方喜欢,这些都无需奖励只要陪伴。恰当的支持就是告诉他怎么可以做得更好,肯定他哪些地方做好了。 就学习来说,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地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孩子会因为学科本身吸引他而自主学习,那就呵护、激发他的好奇心。当然,想要获得人际好评,或者获得好名次、好位置,也是很多孩子的期待。我们了解他,帮到他形成目标、达成目标,或许是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初要做的重要的事。 强化的办法有很多,可以使用外部强化,更鼓励孩子进行内部强化,即帮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良好行为进行激励,争取良好的学习结果,产生满足感,从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学习行为。金钱奖励学习的方法更似一剂猛药,孩子未病,何以药先行? 儿子的表现十分幼稚怎么办? 我的儿子14岁了,可是一张口说话,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子,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比如看电视,同龄人都在看《百家讲坛》《足球世界》《探索发现》之类的节目,他只是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一集不落,重播也不放过。看的时候,他聚精会神,乎舞足蹈,看完了还会装灰太狼的样子来吓唬我。我担心孩子的心理发育有问题。 朱虹:心理发育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当然个体会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可能受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受个人心理的、生物的因素影响。 14岁的孩子该是什么样的?千差万别。 家长期待孩子在14岁成为什么样?这样的期待一直以来怎样影响着这个孩子?可以想想。 我理解家长担心的不是别家孩子看高大上、自己孩子看小儿科,而是担心孩子与同龄人有了差距、差距太大,与伙伴相处没有共同语言、学习程度落后、个体素养出现缺陷、自我感觉变差,在青春期到来时没有进步。 担心不如行动,不如主动引导。 探索原因。有可能是孩子生活的氛围非常安全,人际相处简单不失自由,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不多也不高,亲子关系比较轻松,所以孩子没有形成太强的欲求,态度上一般随遇而安。是什么让他还以为自己是个小孩子,例如:以“吓唬”博乐?与妈妈关系是不是一直很亲密,而妈妈还在用管理儿童的方式和态度管教14岁的他?家长可以先从家庭系统做些反思和整理,分析哪些是需要调整的,哪些是可以顺其自然的。 了解孩子的兴趣世界。其实就是探索他的精神生活,如可以听听孩子对《喜羊羊和灰太郎》的感受,分析其热衷的原因,看看他喜爱的那部分满足了他怎样的心理需求,基于这种需求,尝试带给他一点点新的东西。 有意识地借助孩子学习、生活的内容,挖掘素材或者创造机会,赋予责任,赋予其选择权,对其进行价值观的树立、行为的引导、认知的拓展、情感的丰富。 责任编辑/弓立新

摘自《少年儿童研究》2015.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