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有答
在1998年9月12号《少年儿童研究》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们开通了家教咨询热线(010-68455875)。热线开通的近二十年间,为众多家长解决了家庭教育中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更便捷的通讯及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微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本刊于2015年2月开通微信公众号,用微信咨询取代以往的电话咨询。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微信中介绍前沿家教观念和新的家教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孩子不愿意写日记怎么办?
我的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她性格外向,学习很不错。但是,近来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很头疼:为了培养孩子的写作意识,老师从这学期开始,每天会让孩子回家写一篇日记。其他孩子大都能够完成,唯独我的女儿没有按时完成过。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写日记,她一会儿说自己不想写,一会儿说自己忘了,总之是有各种原因。我问孩子到底为什么,她说:“写什么?有什么可写的呀?”
朱虹:孩子不按时完成每天一篇的日记,都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呢?
一类可能性是孩子看书偏少,词汇量储备不足,调动不了积累描述她的一日生活或精彩点滴。部分性格外向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事件、,对外界变化的反应来得迅疾、情感来得迅猛,感受却较浅显,对人、事、物观察不仔细,理解不深刻,所以,很难抓住一些核心,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想法和期望。
另一类可能性是,孩子对老师的要求有想法,甚至有抵触情绪。或者,孩子成就动机比较高,对自己的写作练习成果水平要求高,一时写不好影响了记日记的情绪,有畏难心理。
这个孩子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呢?家长怎么理解孩子的状况呢?是写日记能力有待培养,是动机有待激发,还是对写日记的态度需要澄清?基于观察,结合对孩子两年多各科学习历程的分析,以及对孩子个性的了解,家长想必也会有一定的判断,并找到有针对性的帮助之道。
学校大多从三年级开始教学生学写作文。一些孩子把记日记当作写作文,看成很大很难的一件事,又要天天写,所以不知道该写什么、觉得没什么可写。于孩子来说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陪孩子观察,陪孩子整理一日生活素材,陪孩子先做口头叙述再变成文字,与孩子一同记日记并每日分享,都是可尝试的策略。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只要是跟自己相关的,一日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看到的任何人与物都可以写,不要把日记当作文,非要结构完整,非要有意义,非要主题明确、叙述流畅。可以让她看看名人日记,如鲁迅的,里面有很多生活杂事的记录,引导她发现日记的特性和记日记的随机性、生活性。写几句、写一两段、写一整篇……随时记录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透过这位家长的叙述,能看到家长与老师做的工作:了解情况、探索原因,听孩子诉说,而不是一味要求与强迫。相信这份细致会引领孩子尝试着努力,开始小目标调整。
有了小弟弟,孩子变得调皮了怎么力?
我的儿子6岁了,乖巧听话。可是自从多了个小弟弟,他突然变得出奇调皮和捣乱,经常在家里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摔玩具。他好像突然变小了,原来能够自己做的事情,比如穿拖鞋、刷牙、洗脸,现在总是吵着要妈妈帮忙;本来自己已经能看懂的图画书也一定要缠着妈妈读给他听。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又开始尿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虹:发脾气、摔玩具、在能做到的事情上求助、尿床……孩子突然变成这样,好像从6岁回到了襁褓,家长一定有太多困惑、不安,照顾两个孩子的家长甚至要手忙脚乱了。
心理学上称孩子的这种现象为退行。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许又新教授说,退行,意即退回到心理发育的较早阶段之生活态度、人际关系模式等,以回避现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常表现为采用早已放弃了的发育之先前阶段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孩子的变化当然与小弟弟的到来有关。乖巧听话的他,原来不用努力创造,只用被动建设的方式就赢取了家长所有的关注,几乎不太费力。于那时的他来说,世界是安全的,亲子关系是稳定的、直接的,依恋对象——父母是值得信赖和期待的,回应也是及时和充分的。
但是,分享这份关注的小弟弟出现了,孩子的生活出现了重大挑战,面临着被动屈从的改写。于是,他开始反抗了,以主动破坏的方式希望赢回更多关注,乃至被动破坏——黏着父母,尤其是主要照顾者母亲。
尿床既是孩子的生理功能倒退至婴儿阶段的反映,也是其内心处于高度焦虑状态的反映。既担心失宠,得不到以往那么多的关爱、呵护,又知道爸爸妈妈应该更多照顾小弟弟,作为乖巧听话的孩子不能让父母操心,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在孩子的心里。孩子既不能放弃其一,又无法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痛苦,情绪上受到了巨大惊扰,愤怒、悲伤、烦躁这样的心理冲突无以言表,便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了。
可见,此时孩子并非出现了难缠的问题,而是在努力表达他的存在,努力想要活得更好。
弟弟妹妹的到来在当今中国社会,在很多地区,并不是普遍现象,孩子有不理解、不接受、闹脾气的状况也属正常,但是一般来说从最初的吃惊、抗拒、怀疑都可以获得情绪平复,用时几天、几个月不等,当然前提是家长要应对得当。
如果家长漠视这种状况,不以为然,任其发展,后果就真的有些危险。有的孩子可能退行持续,导致心理发育、生理发育同时停滞,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有的孩子可能会从用破坏争取关注,到跟家长讲条件争取更多权力,甚或报复,对象可能是自己、家长乃至弟弟妹妹。如果受到打压,最终会自暴自弃,以此激起家长同等的高焦虑和更深的内疚。
理想的状况是,家长在新的小宝宝到来前的十个月里就开始与大孩子沟通,共同做些心理准备:可以回顾爸爸妈妈共同养育大孩子的过程,同时探讨如何迎接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传递喜悦情绪。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就需更精心地应对大孩子的各种状况。优质时间的陪伴,对孩子能照顾好自己的鼓励,交付其生活责任,与其分享照顾小弟弟的乐趣与过程,都是可行之道。
还需提醒的是,6岁,孩子该上学了,面临生活中新的任务和挑战,是带着关注和陪伴喜悦地开始新生活,还是匆匆忙忙地、倍感孤立地面对很多陌生,无疑会影响其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涯,影响他关于“要不要好好学”的决定。
搬新居后怎样帮助孩子交朋友?
我的孩子九岁了。近期我们搬进了新居,和周围的邻居不熟悉,孩子自己在家总抱怨没意思。我们怎么帮助孩子结交小朋友呢?
弓立新:同伴交往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搬到新的住所,家长可以主动结交周围的邻居,为孩子创造交往的环境。在我看来,邻里的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可以促使孩子性格变得开朗合群,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宽厚待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这时,家长对孩子串门可以给予指导。第一步,家长和孩子主动到邻居家,可以赠送一些小礼物表示友好,比如家里自制的小饼干。第二,家长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或游乐场,见到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家长主动打招呼,引导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平常带孩子外出散步时,家长也要善于捕捉机会。比如,两个小男孩奔跑追逐的时候,其中一个不小心跑掉了鞋子,这时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捡起对方的鞋子,并帮他穿上。第三,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孩子生日等时机,举办小型聚会,邀请小伙伴前来做客。
孩子不喜欢回家怎么办?
我的儿子5岁了,最近发现他从幼儿园放学后,越来越不愿回家,总是吵着要到小朋友家去玩,到了小朋友家就不愿意回来。这让我很困惑,也倍感失落。这是怎么回事?
晏红:从幼儿园放学后,孩子不愿回家,喜欢到小朋友家玩,这对孩子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五六岁正值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孩子要全方位适应幼小衔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小衔接不仅指孩子在识字、写字、计算等基本学科方面的学习准备,还包括孩子在同伴交往、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准备与适应。其中同伴交往的作用不可小觑,看似它与学习没有关联,实际上同伴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小学适应状况以及学习状态。
孩子越大,越需要走出狭隘的小家庭、小圈子,与更多的人、更丰富的环境产生交往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了解了别人,也了解了自己,并逐步学会与别人友好交往的策略,也从中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与地位。如果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感觉自己是受欢迎的、被接纳的,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许多快乐、肯定与鼓舞,孩子就是心情愉快、乐观自信的。这样积极的情绪状态会产生弥漫的心理影响,为孩子的学习生活营造轻松、快乐、自信的心理氛围。
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当然,有的家长可能担心孩子因此只顾玩了,或者玩得没有时间概念,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样依恋自己而有所失落。为此,家长需要调整心态以及教育孩子的策略。一方面,鼓励孩子走向独立与自理,这与亲子依恋并不矛盾;另一方面,与孩子商量合适的游戏时间与游戏规则,达成共识后敦促孩子尊重事先约定的规则,家长也不要随意破坏规则,让孩子既玩得开心,又有礼守则。
摘自《少年儿童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