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有答
盼孩子成才别心急
我的女儿就要读二年级了。她贪玩的心很重,一玩起来就生龙活虎的,不知道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一叫她写作业,她就烦,不认真,遇到难题就着急,甚至哭起来。我该怎么办?
马志国:您的孩子没什么问题,倒是您的心态出了问题:盼孩子成才有点儿心急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既包含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包含发展时间上的差异。发展时间上的差异,就是平常说的有人是“人才早熟”,也有人是“大器晚成”。
这好比人的个子一样,有的孩子长得早一些,有的孩子就长得晚一些。比如,爱迪生念小学3个月就退学了,因为跟不上班。爱因斯坦上小学时曾经被校长认为反正不会是有大出息的人。达尔文在日记中也曾这样写道:“不仅教师,家长也都认为我是平庸的儿童,智力方面也比一般人低下。有时父亲对我说:将来你一定给我们家丢脸。”像这样的小时候被看成笨孩子,后来也成才的实例是很多的。有些孩子一两年之后就会看到变化。
再说,您孩子的情况也不一定就是智力发育晚。真不知您自己六七岁之前是不是就已经成了“学问家”了?还有,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小小孩童整天“专家”似的坐在那里读书学习,难道不是更可悲的事吗?
好了,说到这里对策也就有了,那就是理解孩子,孩子根本没出什么问题,即使是智力发育得稍晚些,一样有望成才,需要的是家长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一些,孩子到底是孩子,孩子应该有他们的童年。
怎样让孩子对语文有兴趣?
我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了,学习成绩挺好。但是,让我着急的是,她只对数学感兴趣,一天到晚只知道数学,对语文一点儿兴趣也没有。请您告诉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语文这一学科有兴趣?
马志国:前苏联曾经有专家在一份青少年杂志上,开展“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鼓励青少年参与:你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吗?那么请你坐下来,充满信心地想象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我从今天起要好好学习这门课,在这门课中我一定能获得无穷乐趣。
首先响应这一号召的有1700名学生,后来又增加到3000名。几个星期后,研究者陆续收到一封封汇报信,结果比预料的还要好。
一个学生汇报说:“每次我开始学习俄语时,就不断地打哈欠,我真觉得枯燥无味!开始实验时,我努力控制打哈欠。我非常想打哈欠,可我紧闭住嘴。在开始准备语法课前,我故意让自己表现出高兴的心情,就像预习历史时那样(历史是我最爱的课程)。我跳啊、唱啊,想象着俄语课一定会像历史那样有趣。这样持续了12天。现在这种自我寻找乐趣的方法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我觉得俄语课真的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了!
这是为什么呢?
看马戏表演,小丑刚出场,什么也没说,我们就先高兴起来了。就因为我们事先有了一种心理期待:一定会有趣。这就是“心理期待”的作用。反过来也一样,与其说我们对某一活动没有兴趣,不如说我们心理上期待着这一活动没有兴趣。因此,应该反过来,换一种“心理期待”,学会对该门学科抱有积极的兴趣期待。
现在您有办法了?对,办法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满怀兴趣就会有兴趣,学习什么东西都是这个道理。孩子随便向别人借钱怎么办?
我有一个男孩,今年8岁。在处理孩子花钱的问题上,我陷入了困境。孩子上学以来,学校经常收钱,孩子要钱我就给他。后来,孩子居然偷拿家里的钱,并想方设法骗钱,还和同学随便借钱。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马志国:“钱的启蒙教育”问题是家庭中很有普遍性的问题。该怎么做呢?
—是正确地让“钱”走进孩子的心中。在孩子面前过分渲染钱的作用,有意无意地灌输“金钱至上”的观念;或者,在孩子面前对钱讳莫如深,给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都不可取。以适当方式让孩子懂得:一方面钱是有用的东西,生活少不了它;一方面钱是劳动所得,是父母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二是适当地把钱放到孩子手上。从来不让孩子的手沾钱,或乱往孩子手上扔钱,孩子往往不是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就是心灵受到腐蚀。一般到中年级时,父母可以给孩子零花钱了。可逢年过节给,也可以在父母发薪时给,应避免随有随给或随要随给。关于数量,总的原则是在考虑孩子实际需要和家庭财政状况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就低不就高。
洛克菲勒作为世界上头一个拥有十亿美元财富的富翁,给孩子零花钱似乎不成问题。然而,他却认真地当成个问题明确规定:给零花钱每周7-8岁3角,9—l0岁5角,11~12岁1元,12岁以上2元。他还发给小册子让孩子记支出账,以备审查。凡钱账两清、用途正当的下周奖5分,否则减5分。
三是合理地教孩子花钱。不论家长多忙,也要抽空了解一下孩子零花钱的去向。前面谈到的洛克菲勒让孩子记支出账的方法虽然不一定要照搬,但那种关注孩子钱的去向的态度是极可取的。因为钱可以造福,也可以致祸。时常检查一下,可以保证钱的正面教育功能,促使孩子幸福成长。
男孩咬指甲怎么办?
我的儿子今年11岁,读五年级。他有个咬指甲的毛病,从小学三年级至今没改。开始的时候,我想孩子还小,长大了毛病会慢慢改掉。可是到现在就要是初中生了,还是没有改变。我担心这个坏习惯会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不良影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样能够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马志国:三年级是一个转折期,容易出现适应困难,从而造成精神的紧张焦虑。这也许是您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咬指甲的原因。
偶尔咬指甲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成为问题,所以,不用担心会给孩子今后的人生带来不良影响。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常常就是大人的过分注意强化了这种行为,把它看得平淡一些反倒有助于消除。当然,如果这种习惯性行为过频了,就需要帮助孩子消除这种行为性习惯。
习惯扭转法是最管用的一个方法,就是教孩子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行为。比如,对已经上学的咬指甲的孩子,对抗反应就是用手握紧铅笔1—3分钟或攥紧拳头1—3分钟。因为握铅笔不论在教室里还是在家里学习时,都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对抗反应不会引人注意。如果孩子当时没有铅笔或钢笔可握,对咬指甲的对抗反应就应该用拳头,用另一只手握住它1-3分钟或把手放在口袋里l—3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的鼓励和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厌恶疗法:在手指上涂上一些东西或缠上纱布,使之在咬手指时产生一种厌恶感,从而减少或消除这种精神性习惯。再如满灌疗法:规定孩子在一定时间里反复地咬手指,这常常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从而抑制或消除神经性习惯。相信你们亲子合作,孩子的咬指甲行为很快就会不见踪影了。
该怎样跟孩子说“性”
有一天,我们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忽然问我:“妈妈,我是哪里来的?”一下把我问住了,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静下心来发现,最近孩子经常问到这类有关性的问题,真是让人好尴尬。您说该怎样回答孩子这样的问题?
马志国:问这样的问题,在孩子心里就如同问花朵怎么长出来的一样,所以您完全可以坦然面对。
比如孩子看自己的性器官,他们并不觉得这与耳朵、脚趾有什么两样。比如孩子玩弄自己的性器官,也跟玩弄耳朵、脚趾一样,您就把它们一样看待。比如孩子发现男女性器官的差别时,您应顺其自然,巧加引导:“你是男孩,长大了跟爸爸一样”,“你是女孩,长大了要当妈妈”。让孩子知道“我是男孩”,“我是女孩”,这是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精神面貌的基础。
至于“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美国一位作家的妻子对孩子的答话值得借鉴。一天,刚上小学的孩子问她:“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她用很自然的态度回答:“你不是见过鸡蛋吗?由鸡蛋可以孵出小鸡来。妈妈肚子里也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像蛋那样的东西,叫卵子。爸爸身体里也有一种小而又小的东西,叫精子。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就变成一个受精卵。它很小很小,但它会长大,在妈妈肚里经过10个月就变成一个小孩子。到时候,妈妈肚子收缩,孩子就从妈妈身下一个通道里生出来了。好孩子,你就是这样来的。为了生你这个小宝贝,妈妈可吃了不少苦呢!”
这样的回答,没有欺骗,全是真话,也没有涉及什么不必要让孩子知道的内容,一些细节又自然地放到未来去了。性神秘感没有了,又避免了一些歪曲的知识,而且又把思路引到母子亲情上来。但愿这些方法对您有所启发。
弓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