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暑假里玩爸妈儿时的游戏
漫长的暑期: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也许你也是一脸茫然。炎炎夏日,最后只能一个人躲在家里吹空调,玩电脑,看电视,煲电话粥。可是回想二十几年前,没有空调、电脑、电话、电视的时候,爸爸妈妈玩的又是什么呢?其实,爸爸妈妈当年玩的游戏并不老土,相反还很有趣。
跃跃欲试了?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曾经有过或者希望拥有的童年,比较一下“现在时”和“过去时”的玩具、玩法的不同,让自己也变成一个怀旧时光中的“皮大王”。
想学吗?跟着我走吧!
网络下棋VS斗鸡
[现在时]——网络下棋:尽管在网络上与不同的未曾谋面的对手下棋,可以互相切磋棋艺。但长此以往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很容易损害视力并造成健康问题。
[过去时]——斗鸡:同样是男孩宣泄情绪的方式之一。决斗场所十分自由,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战场。大家单腿支地,手搬着另一只脚,用膝盖相互拼搏和撞击。憋着劲儿想让对手手松开或者摔倒在地。参加人数一般为一对一,不过也可以多人混战,要是遇上班级之间的大决战,那么场面就只能用“火爆”来形容了。
电视VS滚铁环
[现在时]——看电视:电视的发明的确让很多孤独的人获得更多娱乐,却也同时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也许你已经习惯一个人在家,用看电视来消磨时间。只是每天这样单调的生活,既无益于身心健康,也无助于暑假生活的丰富多彩。难怪你会嫌暑假太长,盼着早点开学。
[过去时]——滚铁环:这可谓是旧日童玩之首,虽然同样是属于自己的游戏,但比起看电视来,可是要健康而且有趣得多。多少调皮的男孩都是滚着铁环长大的。夏日的傍晚,常常能听见叮当作响的铁器撞击声和男孩子们的欢笑声混杂在一起。那时候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是很风光的事情。不过那时候女生一般不玩这个,仿佛这是男孩的专利。
游戏方式:用一根粗铁丝,弯成一个圆,然后用一个长柄的弯成“U”形的铁钩,一路推着铁环跑。听起来很简单,但不是随便哪个拿来就滚得起来的,要靠整个身体的协调,铁环才可能听从“命令”。判断滚铁环技术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如何越过障碍,再一个就是如何减速,你得把铁环钩回来,但是还不能倒地不起。
道具制作:废铁环,要么就把家里的木桶上的一圈铁环扒下来。制作的难度在于如何将铅丝弯得圆。如果圆形不规则,是无法滚动起来的,即使滚动起来了,也是转几个圈就倒了。滚铁环的把手在握手的一端是弯成一个反过来的B型,连接铁环的一端则是一个U字,这个U嵌入铁环,向前推动,铁环就滚动起来了。
台球VS弹球
[现在时]——打台球:自从丁俊晖一夜成名之后,台球房的青少年就多起来。其实打台球是不错的运动,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论是消费程度还是娱乐程度方面,都并不适宜。
[过去时]——弹球:玻璃弹球应该是很多成年人童年的代名词。放学后经常可以看到路边有几个单膝跪在地上眯着一只眼睛的小男孩。同龄的小朋友们之间常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球比较多,对他们而言,这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不过现在的小孩都不玩了,觉得趴在地上脏,也不觉得玻璃弹球很漂亮,赢了也没有多大意思。
游戏方式: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球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球被打出去就输,有点像打台球。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赢家,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球吃掉。
煲电话粥VS跳皮筋
[现在时]——煲电话粥:是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做的事情,夏天热也懒得出门,在家里拿电话打几个小时也可以。可惜电话费太贵,而且缺乏运动。
[过去时]——跳皮筋:曾经是小女生们最喜欢的游戏,当然也有个别男生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而且边跳口中还会念些朗朗上口的跳皮筋专用歌谣。
游戏方式:没有很严格的规则,一般都是些自己编的花样,比如“踩跳”就是一只脚在皮筋上,一只脚在皮筋下;“勾跳”就是越过靠近自己这边的皮筋,再用脚从下面勾另一边的皮筋;“节节高”就是从脚踝处开始,一级一级往上跳,双腿跳进圈中,一直到对方双手高高举着皮筋伸向天空。如半途出错,则换拉皮筋一方上场,如此反复。参加人数3人以上,至少要保证两个人框着皮筋。不过也有用凳子腿来代替人,自己可以想跳多久就跳多久。
网上打牌VS拍洋画片儿
[现在时]——网上打牌:打牌本就是老少皆宜的游戏,如今在网络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过网上打牌时间太长一方面对视力不好,一方面每天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对健康影响很不好。
[过去时]——拍洋画片儿:一张16开大的纸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图案,有西游记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地剪下,就可以开始玩了。以前也有的小商店里专门卖画片儿,小男生们常常以拥有厚厚的一叠洋画片儿而倍觉自豪。
游戏方式:每人出若干张画片儿,看谁先把它们全都拍翻,每人每轮一次机会,胜利者可以赢得全部画片儿。玩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感觉下一轮对方有可能把画片儿全部拍翻,就得人为地给他制造一点障碍,故意将已经翻着的画片儿拍正。要想当常胜将军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红肿的手掌就是代价。欣赏赢回来的洋画片儿也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每张画片都有不同的故事,要想凑足它们可不那么容易。
电脑游戏VS跳房子
[现在时]——电脑游戏:电脑里的各种游戏吸引了众多游戏玩家,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缺乏自制力的少年,往往会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同时,在电脑前坐久了,会腰酸背疼,而且会因为玩游戏而性格变得孤僻内向,不与外界交流。
[过去时]——跳房子:跳房子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或者可以画出颜色的石头),一块平底石头就可以玩。以前的夏日晚上,家家户户出来乘凉,小孩子就在旁边跳房子,大人聊天。有时候大人也会加入其中,其乐融融。
游戏方式:在地上画出一排大大小小的格子,写上数字,按照格子的单双,用单脚把石块或木块从第一格依次踢到下一个格子里,出界或者压线都属于失败。可以锻炼脚的控制力。
别样的童年游戏
捉迷藏:一个人蒙住眼睛,先数到10 (或数到30),然后一个人寻找藏在各地方的其他伙伴。
抽陀螺:抽陀螺的方法非常简单。陀螺的形状,是一个圆锥形的短木,上端微微隆起,下端尖溜溜的。玩时,把它放在地上,用一根小鞭儿抽它,使它旋转,一面转一面抽,就会转个不停。自己一个人玩或者和同伴一起玩都可以。
抓棋子:抓棋子练的是敏捷能力,四个军棋子和一个沙包。把沙包扔上去,把另外四个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沙包。再扔,将所有的棋子翻成正面朝上,接沙包再扔,将所有棋子横立起来,接沙包再扔,将所有棋子竖立起来。一旦接不到沙包,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
跨大步:第二个人比第一个人跨的步数少一步,都是单脚着地。后一个人用手够前一个人,够到就算赢。若人数比较多,可分成两组,一组的人中间可以互相扶持。双脚落地或者支撑脚移动都算输。
老鹰捉小鸡:参加者其中一人扮“老母鸡”,一人扮“老鹰”,其余人扮做“小鸡”。游戏时,“老母鸡”在排头,扮做“小鸡”的人依次牵拽前面人的后衣襟或腰带,成为和“老母鸡”相连的一队。扮“老鹰”的人和扮“老母鸡”的人相对而立。游戏开始,“老鹰”开始捉“小鸡”,“老母鸡”则张臂拦护,极力保护“小鸡”不被“老鹰”捉到,每捉住一只“小鸡”,命其站立在一旁。如此重复,直至“小鸡”被捉完为止。
丢手绢:众人围坐成一个圆圈,其中一个人绕着圈子丢手绢,绕着绕着,出其不意地把手绢丢在某个人背后,继续围着圈子走动,如果抓到那个没有发现或发现太迟以致来不及跑的人,被抓者就得表演节目。
郭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