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藏在空间与人的关系中
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派了一支军队向南边去。他计划打过现在的韶关,进入现在的广东一带,当时那里叫百越,秦始皇很想把这一片地区纳入他的统治范围下。
这支军队有一个统领叫赵佗,是河北正定人。赵佗带着军队把百越占领之后,成立了3个郡:象郡、南海郡和桂林郡。百越从此变成了秦国的领土,这也是第一次,整个广东、广西一带纳入中原王朝的范围。
秦始皇去世以后,赵佗立刻把韶关五岭一带关口封闭,这样秦军就无法南下。他把这3个郡加在一起,独立成了一个国家,叫做南越。
那时候的百越环境不太好,瘴气弥漫,很多人的寿命很短。但赵佗是个例外,秦始皇派他去打仗时他还不到30岁,而后来他还和汉武帝通过信。秦皇汉武,他是中国唯一一个都见着的,活了100多岁的人。
1996年考古发现了南越王宫。我在遗迹博物馆里看到皇家园林的一个水沟,水沟旁边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用砖砌起来向上的小斜坡。这很奇怪,水沟特别浅,人不需要用这个斜坡,那么这个斜坡干吗用的?最后考古学家在斜坡旁边找到很多乌龟的尸体,才知道这个斜坡是给乌龟爬上去晒太阳的。这说明那边的气候很好,大家都过得很惬意。
在皇宫里还找到了很多水井,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呈现了南越王宫里真实的生活状态。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两片竹简记载着他们的园林档案。一片上写着胡枣树上一共长了多少颗枣,另一片也是写胡枣树。河北正定盛产胡枣,而南越国靠近热带,不适合枣树生长,现在我们在这么遥远的南越国王宫里,看到了两棵来自河北的树。我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景象:一个老人坐在南越王宫的花园里,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赵佗的寿命太长了,在70岁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可以想象,他一个人坐在硕大的汉室风格宫殿里,连一个和他聊过去的事情的人都没有。他会极其孤独,极其思念家乡,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恋乡之情。他想回但是回不去,只能从家乡移来枣树,聊以自娱。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这些枣树这么重视,连每棵树结了多少枣子都要记录。
当我们看到建筑的位置、室内的布置,其实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这些枣树就可以推断出,赵佗可能也曾参与了王宫设计,他的需求和状态会反映到建筑上。我觉得这种互动,是作为一个外行人去理解建筑最好的方式。
我还有一个经历,我曾从成都开始,经过广元走到汉中,在秦岭转了一圈之后再到西安,把诸葛亮北伐的线路重新走了一遍。汉中有一个县叫勉县(古称“沔”),这里有一个景点叫武侯墓,那是诸葛亮埋骨的地方。墓旁有一座山,还挺高,当地人说这是定军山。我当时一愣,大家都知道定军山是黄忠斩夏侯渊的地方。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前有遗命,死后葬在定军山。为什么葬在定军山,我一直不理解。后来我站在这个山上俯瞰,突然就理解了。诸葛亮后半辈子“死而后已”,就是为了克复中原,完成北伐大业,而定军山是诸葛亮当时屯田、打造兵器之地,也是他当时的办公场所。他要葬在定军山,是因为他希望自己去世以后,还能看到后代将北伐事业继承下去。那一瞬间,我突然能理解他写《出师表》的心情,他把所有心血倾注在事业上,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放弃。
我之前喜欢诸葛亮是因为他聪明,但那次之后,我发现诸葛亮最大的优点是坚韧。这是我站在定军山上,看到了空间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突然感悟出来的。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出去旅行其实看的就是建筑和人之间的故事。如果把这个故事讲明白了,建筑就不只是建筑本身,它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马伯庸 摘自《青年文摘》2024.1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