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诗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意思是说,陶渊明诗文语言平淡、自然天成,不求纤丽浮华,只求真实淳朴,虽然沉迷梦想,却也没脱离现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不一般的东晋诗人陶渊明。

    文化讲坛

    乱世诗魂陶渊明

    东晋至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当时国土一分为二,北方处于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而掌握南方政权的门阀世族,政治上腐败无能,生活上穷奢极欲。他们选拔官员不看人品和才干,只看门第、财产和势力。陶渊明生逢乱世,空有济世救民的壮志,在现实中却四处碰壁。他先后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最后在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弃职归隐田园。陶渊明的传世作品有一百二十五首诗和十二篇文章,被后人编辑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诗人并非天生贪杯,而是他目睹社会黑暗,自知壮志难酬,只好用饮酒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好在诗人没有在纵酒中沉沦,而是在饮酒中升华。在半醉半醒之间,他才思泉涌,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首抒发感慨、寄托理想的诗歌。后来,诗人把这些诗歌整理成《饮酒二十首》。陶渊明的饮酒诗,浸润于酒中,超脱于酒外,成就了他的“诗酒人生”。

    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大多抒发诗人归隐后有志难酬的苦闷,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读山海经》则借吟咏奇异事物来抒情言志,比如第十首,诗人借歌颂精卫、刑天来表现自己“猛志固常在”,风格豪放。

    田园诗。这是陶渊明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类诗,代表作有组诗《归园田居》。他的这些诗,或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或表达对劳动生活的热爱,或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以纯朴自然的语言、脱俗高远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的文学巨匠苏东坡对陶渊明十分推崇,“渊明诗初看散缓,熟看有奇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他还曾留下《和陶止酒》等一百多首和陶诗。可以说,在苏东坡的灵魂深处,始终有陶渊明的影子。

    散文辞赋。陶渊明这类作品并不多,但成就很高,影响深远,如《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

    陶渊明朴实率真的性格,在那个盛行华丽空洞的文风的时代里,可以说是不合时宜的,许多当时的文学评论家都没把他放在眼里。但是,是金子终究会发光,到了唐代,人们认识到了陶渊明作品的价值。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无不敬仰这位隐士和诗人。

    经典课堂

    有诗也有酒,有梦也有泪

    ——《饮酒(其五)》《桃花源记》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用酒和诗,风干了现实辛酸的泪,再现了心中美好的梦。他的作品超然物外,却有现实的投影;语言平淡,却又动人心弦。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我们鉴赏其代表作《饮酒(其五)》和《桃花源记》,可发现其诗文的精妙之处:

    前后行文似有“矛盾”。《饮酒(其五)》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家在闹市,怎么能不喧闹呢?幸好诗人接着解释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否则我们可能要怀疑诗人的听觉有问题了。而《桃花源记》里记载,渔人离开桃源后“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明显不合常理,是故意营造神秘气氛,还是暗示世外桃源并不存在,诗人任由读者自行感悟。

    讲述故事曲折完整。《饮酒(其五)》整体虽更接近于抒情诗,作者却完整描写了置家、采菊、暮游的情景和心中的感受,一波三折,周密严谨。而《桃花源记》则以行踪为线索,依次记录渔人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过程,顺序叙事却又扑朔迷离,可以说具有志怪小说的雏形。后世的《聊斋志异》中,诸多故事亦真亦幻,明显可以看出是受到了《桃花源记》的影响。

雷江 摘自《新锐阅读》202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