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诗仙”和“诗圣”,是两个“物种”



    “诗仙”和“诗圣”,是两个“物种”

    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而失联,或许,他们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诗仙”“诗圣”曾经在河南商丘的梁园一块饮酒作诗,曾经结伴到齐鲁大地寻幽访胜,而且留下了不少惺惺相惜的诗。“诗仙”有幸的是,细心观察他并给他“画像”的人,是“诗圣”。

    杜甫说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说他的诗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他的笔触“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后人只要说到李白,没有不引用杜甫这些话的。杜甫的话,成为千百年来关于李白最精确、最生动、最深刻、最经典的评价。

    然而这两位诗坛同道的个性,却有很大差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公元745年秋,李白决定离开让他烦心的皇宫,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在山东一带,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玩了好些天。这期间,杜甫为李白的诗才、酒量所折服。

    杜甫说:秋天以来,你我四处漂泊漫游,没有炼成仙丹,也似乎愧对神仙(葛洪,东晋炼丹求仙的人)。你整天痛饮狂歌、桀骜不驯,到底是为谁这样逞强?

    杜甫在诗里对李白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做了概括,也流露出内心的疑惑。而李白是怎么回答的呢?

    李白说:没几天就要离别了,咱俩玩遍了古迹,不知什么时候能再次相聚。这里的秋波色那么美好,临别之际,痛痛快快地干一杯吧!

    瞧,醉别、干杯……豪迈爽朗,李白的心杜甫的疑惑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李白超凡脱俗,杜甫怀揣忧患意识;李白想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杜甫想的是“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李白从不怀疑人生,杜甫总是怀疑人生。

    到了晚年,潇洒了一辈子的李白“摊上事儿了”。

    公元758年,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听说当今皇上(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磷在招兵买马,号称要平定安史之乱。李白精神一振,这是为国立功、大显身手的机会啊!说来也巧,永王的说客第二天就来邀请大诗人出山“共襄大业”。

    李白乐颠颠地去了,不承想一脚踏入了叛军的阵营。此举彻底颠覆了李白的人生。最终,永王以“谋逆罪”,被诛杀,李白也因“附逆”被定了死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改判“流放夜郎”。千里迢迢走到了白帝城,又被赦免,流离迁徙。那一年,李白已是59岁的老人家了。

    杜甫正在甘肃天水避难。听说李白参与叛乱被流放,杜甫震惊了。他辗转难眠,秉烛写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意思是:文才高妙的人往往被命运嫉妒,妖魔鬼怪见到人有过失就高兴。流放的路上,李白大概会顺便去汨罗江边,向屈原的冤魂诉说自己的不幸吧?

    当杜甫为李白忧心忡忡的时候,李白又在干什么呢?根据诗人的年谱,这时候的李白正在洞庭湖上潇洒呢!

    没错,李白在畅游洞庭湖!他兴奋地写道:南湖秋水夜晚何其明净,能不能顺流而上到天堂?姑且向洞庭湖赊他一些月色,我要乘着小船到白云边买酒。

    哪有什么汨罗江边的踽踽独行,我只要痛痛快快每一天!

    从诗作来看,“诗仙”和“诗圣”真的完全是两个“物种”。李白心里住着大鹏鸟,杜甫心里装着天下寒士;李白的眼里少有穷苦人,而“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新婚妻子、衣裳单薄的老妇人、面有凄凉之色的路人甲,杜甫看过一眼就忘不掉;李白的诗胜在意兴遄飞,杜甫的诗动人处在百感交集。

    李杜二人的个性反差如此强烈,在成就上却又势均力敌。他们是诗歌王国的两个“物种”、两朵奇葩。在中国诗歌的浩瀚星空中,他们是最亮的双子星。

姜红雨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