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来了!
总算要写这个了不得的题目了!为了这一天,我酝酿了好久。因为——
世界上的熊孩子真的太多了!就像满地的乒乓球,蹦啊滚啊,从脚趾头边上,一直延伸到远远的墙角,有的在眼前,有的在背后,有的躲在沙发底下,有的藏在桌腿边上,你一挪动步子,他们也跟着滴溜溜地乱转。究竟先抓哪一个呢?单是低头看看,脑壳都觉得疼起来了。
就从我自己开始吧。
熊孩子,飞行家
我是谁呢?我是小飞人。不过,真遗憾,我是假的小飞人。
真的小飞人,是一位矮个子、圆滚滚、自命不凡的小先生。他的大名叫做卡尔松。在他的肚脐眼上有一个按钮,后背上安着一台小巧玲珑的螺旋桨。一按按钮,背后的螺旋桨就会转动起来,把他带上天空。
看出来了吧?卡尔松是名副其实的小飞人。
他住的地方也与众不同——在公寓房子屋顶上的烟囱后面。这是个秘密地点,全斯德哥尔摩只有斯万德松家的小儿子一个人知道。大门上写着:“屋顶上的卡尔松,世界上最好的卡尔松。”一目了然。
谁不想要一个会飞的朋友呢?认识卡尔松的第一天,斯万德松家这个七岁的小弟就被他迷住了。从外表看,小弟觉得他应该是一位叔叔,再仔细看看,又发现他满脸孩子气。问他几岁,他爽快地回答:“我风华正茂!”
风华正茂的卡尔松对什么都拿手,跟他一起玩就特别有意思。他们把爸爸送给小弟的蒸汽机给玩爆炸了。妈妈最好的床单被剪了两个洞,他们用来披在身上扮鬼。姐姐跟男朋友在客厅里的小小约会被他俩搅黄了。保姆包克小姐做的酥饼全都被偷走了。小弟家里进了水,卡尔松一看更高兴。他双脚跳进水里说:“有时候好事接连不断!”
乱子不少,所以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卡尔松。但只有卡尔松会随时随地陪小弟一起玩。不过,要是你怕这怕那,卡尔松就会说:“我不玩了!”
这怎么行呢?好啦,回来回来,就依你吧,一定要玩下去啊!
你小时候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吧?出了乱子,你多半会对爸妈说:是他干的。爸妈不太希望你把他带回家,可他是你的好朋友啊,你喜欢他,佩服他,自从认识他之后,你再也不觉得孤孤单单了。
这个好朋友就是你的卡尔松。瑞典大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创造出了这个会飞的熊孩子。她总共为他写了三个故事:《小弟与屋顶上的卡尔松》《屋顶上的卡尔松又飞来了》《屋顶上的卡尔松又偷偷地来了》。
会飞的熊孩子挺了不起,这儿还有一个,大家应该都认得。他就是彼得·潘。
卡尔松是个孩子气的小叔叔,彼得·潘是个不肯长大的小男孩。他保留着“满口珍珠般的小乳牙”。跟彼得·潘比起来,卡尔松的螺旋桨就有点小儿科了。在彼得·潘的世界里,小孩子都会飞,只要在身上沾一点仙尘,稍加练习,就能飞一整夜,一直飞回岛上,都不带休息的。
在一座没有外人打搅的岛屿上,玩一场永不结束的办家家——我小时候也跟伙伴们幻想过这样的好事。岛屿太过奢侈,一座社区公园就已经够好了。在公园里躲到关门,顺利的话,接下来整个晚上是属于我们的。
熊孩子,倒霉蛋
童话故事里的熊孩子很神气,在现实生活中,熊孩子的日子却往往有点难过。有个名叫姜尼诺的意大利熊孩子,把生活中碰到的倒霉事都记到日记本里,于是就有了《捣蛋鬼日记》。嗯,老实说吧,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万巴写的,姜尼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的日记常常这样开头:“哎呀!亲爱的日记!我真是天生的倒霉鬼!”
一念到这句话,你就知道,可怜的姜尼诺又惹祸了。他经常做出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姐姐的婚礼上把烟花偷偷插进新姐夫燕尾服后面的纽扣眼啦,比如把胶水偷偷抹在同学的椅子上啦,比如为了研究洋娃娃的内部构造,把那个娃娃的脑袋挖了个窟窿啦……
人们说:你这样的孩子就该蹲监狱!可是,姜尼诺每天打开日记本,也是满腹委屈。他抱怨说,大人们都不知道,小孩子“有玩的权利”。更倒霉的是,好多时候他自以为了一件好事,结果却适得其反,屁股上又狠挨了一顿揍。
一个男孩,家里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姐姐。他成天在房子里窜来窜去,不免听到许多悄悄话,看到许多小秘密。孩子的心,像初秋的天空一样通透敞亮,不知道大人们会关起门来说朋友的坏话,还会打不能为外人道的小算盘。可怜的姜尼诺,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儿,总是害得全家人闹笑话。前一分钟还高高兴兴,后一分钟就大难临头。他心想:难道这是我的错吗?
说到底,给我们惹来麻烦的,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固执、贪婪、虚伪和偏见嘛。
“爸妈太过分了!”这大概是全世界熊孩子的心声。英国作家彼特·约翰森用这句话做书名,写下了两个熊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可以来看看,爸妈做得是不是太过分。
真巧,这本《爸妈太过分》也是用日记形式写的。
在故事开头,路易斯跟着爸妈一起搬到了“苦读镇”。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地方。这个镇上的孩子都是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除了测验成绩,大家别的什么也不关心。大部分孩子的课外日程都排满了:音乐、艺术欣赏、西洋棋,还有许许多多“非常恐怖的活动”。爸妈们也累得够呛,他们“要记得在哪里上课,还要记得准备哪些器材去上课”。
怎么样?苦读镇看着有点眼熟吧?
路易斯的学习成绩普普通通。在抵达苦读镇之前,父母对他的学习也是马马虎虎。可是弥漫在镇子上的紧张情绪慢慢感染了他们。
路易斯开始倒霉了。爸妈强迫他做作业到深夜,不许他看电视,还给他请了个家庭教师。
就在最郁闷的时候,路易斯认识了好朋友玛蒂。玛蒂教给他一整套“训练父母”的方法。如果你也是个被作业弄得苦不堪言的孩子,建议你去读读这本书,看看玛蒂说了什么,有没有道理。
熊孩子,讨厌鬼
最惹人讨厌的熊孩子登场了。不是一个,是三个。
他们是:贾斯佩、哈士贝和乐纳丹——豆蔻镇的强盗。
瑞典作家托比扬·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第一个绘本。绘本这种书,现在出了一大堆,但在我小时候可是非常的稀奇。我清楚记得那是一本红色塑封封皮的大开本书,书页全部彩印,故事和诗歌之间穿插着由作者埃格纳亲自创作的水粉画,每个人物看上去都诙谐有趣。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依旧是叶君健先生的中文译本,但开本变小了,内页也改成常规黑白印刷。说不定像埃格纳这样的画风,现在不大流行了吧。
这个简单的故事在豆蔻镇展开,所有人物分成两个阵营:居民和强盗。依我看,埃格纳写的是一群小孩子,干的都是孩子的事儿。有轨电车上永远放着一听饼干,凡是乘客就免费奉送。居民们每天不管有事没事,都要去坐坐电车,因为有饼干吃,还因为他们喜爱电车。镇上隔三差五就开游艺会,每个人都会表演节目。三个强盗呢,要说他们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懒惰和不爱卫生吧。哦,我漏了“偷东西”这一条。的确,他们会偷面包和香肠。有一次他们在半夜行窃时被抓了现行。
强盗们要吃官司了。监狱就设在警察局——同时也是警长的家里。奇妙的是,强盗们发现,他们喜欢蹲班房。警长和警长太太都很好相处。他们吃得好,住得好,有人给他们洗衣做饭,有人陪他们聊天解闷。警长夫妇也发现,三个强盗为人和善,天性乐观,只要好好地理理发,洗洗脸,样子还很帅气!很快,贾斯佩、哈士贝和乐纳丹找到了正经的工作:消防员、面包师和马戏团团长。
熊孩子,好孩子
还有更多有名的熊孩子,比如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笔下跟小魔鬼交上朋友的扬·比比扬;比如骑着白鹅出发历险的小男孩尼尔斯;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匹诺曹……说到明天都说不完。看上去,比起好孩子,童话作家们更青睐熊孩子。他们更有生气,更有勇气,往往也更有创造力。熊孩子让你糟心?可他们自己就是过得舒心啊。
奥地利作家涅斯特林格在《罐头里的小孩》一书中写了这么个故事,讲一个人人眼中的模范好孩子,是怎么变成了一个能把人气得发疯的熊孩子。而且,他觉得太自由,太痛快啦,再也不想变回去了。
这个小男孩名叫康拉德。确切地说,他跟匹诺曹一样,算不上真正的男孩儿。他是从工厂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造人,保证爱学习、讲卫生、不吵闹、脾气乖巧、彬彬有礼、关心父母……总之,十全十美。
因为投递错误,康拉德被错送到了以织地毯为生的巴托洛蒂太太家。巴托洛蒂太太是个随和的独居女人,性格丢三落四,生活邋里邋遢。她不记得自己有没有订购过这样的东西,于是,她决定收下这个“儿子”。
可爱的康拉德很快赢得了新妈妈的心,他们相处得很不错。不过,巴托洛蒂太太一身小缺点,康拉德却一点儿坏毛病都没有,结果,在生活中往往是儿子迁就妈妈,而妈妈为了不让儿子难受,还得尽量表现好。
如果工厂没发现他们的投递错误,康拉德恐怕会一辈子做个教养一流的好孩子。可是有一天,巴托洛蒂太太收到了一封工厂的来信,通知她说,他们即将上门回收送错的产品。这下,巴托洛蒂太太可着急了!康拉德也急了,他的好朋友基蒂也急了!急中生智,巴托洛蒂太太和基蒂一起想了一个好办法。
工厂生产的是好孩子,他们要回收的也是好孩子。假设康拉德变成一个坏孩子,工厂不就认不出他了吗?
究竟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让康拉德变了个样呢?这你就自己去读读看吧。我能告诉你的是,康拉德变得那么厉害,不仅造人公司没法回收他,就连下单订购他的真正的“父母”,也吓得转身就跑。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循规蹈矩,他学会了捣蛋,他和匹诺曹一样,终于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不过,匹诺曹是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康拉德却是从好孩子变成了彻彻底底的熊孩子。
明白了吧,当一个熊孩子,就是有意思。
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