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那些著名的师徒互撕

前一阵郭德纲和徒弟曹云金长微搏撕来撕去,很是热闹,引来无数网友围观。不过,就像郭德纲在他长微博第一句写到的,“在相声的历史上,师徒不睦的事情发生过很多”。其实何止是相声,在历史上师徒反目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啊! 康有为VS梁启超:政见不同撕,但师徒情分仍在 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师徒反目了。维新变法失败后,老师保皇,学生革命;老师复辟,学生共和,造就了一场著名的师徒反目。 梁启超18岁时拜了33岁的康有为为师,当时康有为已经是声名卓著的文化人和改革者。梁启超非常崇拜,一直追随康有为,在学识和政见上都继承了康有为的思想。后来康有为搞“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梁启超都是康有为的左膀右臂,这是两师徒的“蜜月期”。 1898年,康梁二人共同谋划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一起流亡日本,才发现其实日本和中国的国情差别很大,不能按照日本明治维新的方法进行中国的变法。这时候,两人的思想就开始产生了分歧,康有为认为复辟皇权才是道路,梁启超则开始跟新一代革命党密切交往。从1902年开始,梁启超就开始在文章中指名道姓地反驳康有为的保皇言论。康有为帮张勋复辟之后,梁启超更是骂他不知羞愧,抛弃真理。而康有为则回骂称梁启超是“不屑之子”“忤逆之徒”,吃皇家的饭、读皇家的书,最后却要革皇家的命,对不起天子也对不起老师!两人开始上演轰轰烈烈的师徒反目。 但二人反目归反目,康有为终其一生都视梁启超为最信任的弟子,并且为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仰赞不绝口。同样,梁启超虽然信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是终生也把康有为当老师尊重,对老师的晚年也多有关照。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师生情分并没磨灭。 章太炎VS周作人:理念不同撕,心里一直念着对方 民国正好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师徒开撕的事情屡见不鲜。还有一对比较有名的就是章太炎和周作人,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从小跟鲁迅在“三味书屋”接受传统的国学教育。后来他去日本留学,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正在日本东京开设国学讲习会,很多进步青年纷纷加入,成为了章太炎的学生。 章太炎早期不顾家小,一心追随革命党维护共和,讨伐北洋军阀,但是后期因为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章太炎又和军阀走得很近,周作人就觉得恩师的做法实在是不能忍,于是写了一篇《谢本师》的文章跟老师反目。文章里说:“你把光复共和的理想都抛在脑后了吗?先生现在老了,没几天日子好活了,但是要知道爱惜自己的名声啊。” 民国时候的师生之道还是很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谢本师》这种文章就是学生不认老师了,要叛出师门,在当时还是比较严重的。 于是章太炎就说你不认我这个师父,我也不认你这个徒弟!他自己写了一个《弟子录》,就跟郭德纲的《德云社家谱》差不多,也是把自己的徒子徒孙都写在里面,就是没把周作人收进去。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后来修订的新版《弟子录》里,他又把周作人的名字加了进去,可见章太炎对他这个徒弟也是爱恨纠结,其实不想跟他断绝师徒关系。 虽然和老师反目了,但是章太炎死后周作人还是发了一篇真挚的悼念文章,说“太炎先生不光学习正统的文化,还愿意去跟外道学习,这种博大的精神,凡人是做不到的,堪称后学们的典范”。师徒二人是在一些政治理念上出现了分歧,但是老师心里其实还念着学生,学生也不是完全否定老师,对老师身上的闪光点还是很敬仰。 张居正VS万历皇帝:权力控制撕,上演血腥灭门 古代一个最极致的师徒撕,要属张居正和万历皇帝了。 万历帝的老爹死得早,剩下孤儿寡母,这个时候朝廷纷争,太后必须要倚靠大臣,内阁大臣张居正就成了首选。万历皇帝小时候就跟着张居正学习,张居正是一个严师,每天布置功课给小皇帝,如果没有认真背诵或领会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有一次小万历读《论语》读错一个字,张居正当着许多大臣的面大声呵斥他,吓得小皇帝连忙低头纠正。 但是小皇帝逐渐长大了,开始懂得皇权的力量。而张居正仍然把持朝政,这让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向着仇恨的方向迅速逆转。后来张居正因为过度操劳,五十多岁就病死了,皇帝终于不再被帝师压制,在张居正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展开了报复。先是下令抄了张居正家,然后把他生前的各种爵位、俸禄、特权都剥夺了,还差点把他从棺材里刨出来鞭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下场别提有多惨。 学生对老师因为权力控制而恨到这种地步,真是令人发指,皇帝的老师果然最难做啊。

大米饭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