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记叙文“恰好”诊治

病文 恰好 温岭市第四中学七年级蔡添乐 “爸爸,你怎么来了!”女孩一脸不快,向四周望了望,脚步也变得急促,刻意与父亲拉开距离,并愠怒地抛下了一句:“以后别再来接我了!被同学看到我这么大还要父母接,会笑话我的。”(开头直接引入情境,比较吸引人。但稍显突兀,应该交代一下时间和地点。) 女孩的话如冰冷的利剑,男人憨厚的脸上浮现出难堪的神色。我以为他会发怒,此刻的沉默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不料,他只是叹了口气,眉宇间有着淡淡的无奈:“这孩子!”他甚至没有追上去,仿佛,只是想看着孩子平安回家。(“仿佛只是想看着孩子平安回家”这句话是作者的臆断,最好通过神态描写展现这一变化。) 风有些凉,我裹紧衣服,加快脚步,向十字路口跑去。“豆豆!”呼啸的北风中,一声呼唤传入耳中,我连忙停住脚步,转过身。 桥上,一个人正向我招手,风把她的头发、衣角吹乱,又扬起她的围巾,她的另一只手一会儿去理头发,一会儿抓围巾,一会儿又去抚衣角,甚是忙乱。但即便如此,她仍不肯放下那只挥舞着的手。远远看去,我有些心痛——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不仅冻得通红,而且已结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远看”,又怎能将手的细节看得如此清晰?与现实情况不符,)小时候,我还常常拉着这双手,那时,这双手是多么美丽啊!(可加入小细节,描述这双手的美丽。)我上学后,这双手日日夜夜地为我操劳——做早餐,洗衣服,缝缝补补……渐渐地,这双手失去了光泽,添了老茧,多了皱纹…… “妈妈——”我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我不是让你不要来……” “我恰好这个时候经过这儿,你们也要放学了,我就干脆等一会儿,和你一起回家。”(这句话是母亲在撒谎,加些细节描写,表现母亲撒谎时的小心翼翼和紧张的神情,更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刹那间,我有些失神,想到了刚刚的那位父亲,好像也曾神色不大自然地说:“恰好路过。”“给你!”她搓了搓双手,递给我一个袋子。我下意识地接过来,打开,袋子里躺着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看了看母亲,她依然傻笑着,用眼神示意我赶紧戴上。我的心缩紧了,有些痛,也猛然明白:我真傻,妈妈已经连续半个月出现在这里,每天都那么准时,而这半个月,又怎么可能每天都那么恰好呢? 看着妈妈期待的眼神,我什么也没说,围上围巾,戴上手套,挽住妈妈,轻声说:“走吧!” “嗯。”妈妈很高兴,咧嘴笑了,像个孩子…… (结尾加入景物描写,以景衬情,能让故事更加温馨。) 病文诊断 1.缺乏生动的细节描写。 如,第四段说“那时,这双手是多么美丽啊”,只是用宽泛的“美丽”二字形容这双手,缺乏形象可感的细节描写,无法和现在饱经风霜的手进行比较,读后没有画面感,缺乏感染力;第六段写妈妈撒谎的时候,缺少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不能表现出妈妈当时的心理。 2.有些情节设置不合理。 如,第四段写“远远看去,我有些心痛——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不仅冻得通红,而且已结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既然是“远看”怎么能看清“冻得通红”“老茧”等细节呢,违反客观事实。 第六段“我有些失神,想到了刚刚的那位父亲,好像也曾神色不大自然地说:‘恰好路过。’”这句话是文章的关键句,将那位父亲接孩子,母亲接“我”两个情节联系起来,但作者在叙述第一个情节的时候不够严谨,没有将那位父亲的这句“恰好路过”写出来,而下文的回想中却出现了这句话,情节略有出入。 3.缺少环境描写。 文章情节设置巧妙,但如能增加环境或者景物描写,能更好地烘托氛围,表情达意。 升格建议 1.增加细节描写。 例如:写妈妈年轻时手的美丽时,加上细节描写:“那时,妈妈的手修长白皙,光滑细腻得像打了层肥皂泡,摸上去软软的,抚摸我的时候像春风拂过……”与如今的粗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妈妈对我的爱。 写妈妈说谎时,加入动作和神态描写:“妈妈搓搓手,瞟了眼桥下,上前拉住我的手,轻声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反应出妈妈紧张的心理,为下文明白这是一个谎言做细节上的铺垫。 写女孩抢白父亲后父亲的反应:“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凸显父亲当时激动的情绪,与下文父亲的一句淡淡的“这孩子”形成对比,表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2.设置景物变化的线索,双线并行。文章以情节的发展为线索,虽故事设置巧妙,但单纯的叙事缺少感染力,可以增加景物变化的线索,双线并行,在叙事中插入对环境的描写,比如阳光的变化情况,既能烘托气氛,又暗示情节以及人物心情的变化。 新作亮相 恰好 温岭市第四中学七年级蔡添乐 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夕阳把我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交代时间、地点,描写景物,自然引入情境。) “爸爸,你怎么来了!”身旁一个背书包的女孩一脸不快,向四周望了望,刻意与父亲拉开距离,并愠怒地抛下了一句:“以后别再来接我了!被同学看到我这么大还要父母接,会笑话我的!” 女孩的话如冰冷的利剑,男人憨厚的脸上浮现出尴尬的神色:“我恰好……”(适时点题,为下文埋下伏笔。)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以为他要发怒,而此刻,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不料,他只是叹了口气,竭力舒展眉头,眉宇间有着淡淡的无奈,眼睛里却是一片柔情:“这孩子!”(细腻的神态描写,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夕阳躺在云层中,似垂暮的老人,发着乌蒙蒙的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 风有些凉,我裹紧衣服,加快脚步,向十字路口跑去。“豆豆!”呼啸的北风中,一声呼唤传入耳朵,我连忙停住脚步,转过身。 桥上,一个人正向我招着手,风把她的头发、衣角吹乱,又扬起她的围巾,她的另一只手一会儿去理头发,一会儿抓围巾,一会儿又去抚衣角,甚是忙乱。但即便如此,她仍不肯放下那只挥舞着的手。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妈妈。我赶紧跑过去,握住那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粗糙如树皮,还布满一层又一层的老茧。这双手,我多么熟悉啊!小时候,我常常拉着这双手,那时,这双手修长白皙,光滑细腻得像打了肥皂泡,摸上去软软的,抚摸我的时候像春风拂过……但从我上学后,这双手日日夜夜为我操劳——做早餐,洗衣服……渐渐的,这双手失去了光泽,添了老茧,多了皱纹……(对“手”进行细节描写,前后对比,突显妈妈对我的爱。) “妈妈——”我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我不是让你不要来……” 妈妈搓搓手,瞟了眼桥下,轻声说:“我恰好经过这儿,你们也要放学了,我就干脆等一会儿,和你一起回家。”刹那间,我有些失神,想到了刚刚的那位父亲,好像也曾神色不大自然地说“恰好路过”。“给你”,妈妈递给我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有些尴尬地示意我戴上。我的心缩紧了,有些痛,也忽然明白:我真傻,妈妈已经连续半个月出现在这里,每天都那么准时,怎么可能是恰好呢? 看着妈妈期待的眼神,我什么也没说,围上围巾,戴上手套,挽住妈妈,轻声说:“走吧!” “嗯。”妈妈很高兴,咧嘴笑了,像个孩子…. 此时,夕阳终于摆脱了厚被般的云层,把西天染成了绚丽的红色,我带着围巾和手套,与妈妈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如此温暖。(情景交融,含蓄而真切地表达对爱的赞美。)

胡腾华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