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阅读赏析·菁菁校园·心理咨询室·铭记党史·发烧友手记

阅读赏析·韵味无穷读老书 程 勇 7月18日 晴 老书,带着我们青葱岁月的记忆,带着过去时光里酒一般的醇香,又像是位久别重逢的恋人,熟悉温馨地向你诉说着旧日情怀。 中年辰光,虽然青春不再,但有老书可以重读,这样的人是幸福的。读老书是一种怀旧的情怀,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真实的生活,也是一种心灵的朝圣。狂喜的,哀伤的,痴迷的,怅惘的情绪,淡淡地向你走来。每本老书都像是位久别重逢的朋友,熟悉而又温馨地对你细说着昨日的故事。每本老书也像过去的笔记本,点点滴滴地记载着——些被遗忘的往日情怀:我爱读书。偶而发现一本过去读过的书,让我在那些沉寂的夜晚,慢慢细读,成为生活里的一种奢侈了。得来不易,最容易感到某些书在我心目中的分量:什么时候读过,当时和现在的感想如何,在时空的交错下,以崭新的心情,重新品味它深一层的魅力。 结果我重新拥有美好的心情,因为情节已知,即使工作再累,我也能轻松而心无旁骛地领会它的文字之美、意境之深。而因阅读目的已不同,我更有新的感觉。像那本快翻烂的《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我在不热恋的年纪重温《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看完后更是沉思良久,回味七巧的怨和白流苏的痴;范柳原的轻佻和季泽的薄悻。“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张爱玲笔下的爱与恨,就这样穿越时空,又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了! 女人的阅读是感性的,我也躺在床上,重温施叔青的《香港故事》,想象愫细的怨、方月的迷惘和殷玫的美。“也是一袭黑丝浮水云暗花的旗袍,宽宽绰绰,里面的曲线任凭人去猜想。一截白晰的手腕,从荷叶型的袖口露出来,白得透明……广东女人绝生不出她瓷器一般透明的肌肤”。我也跟着她们去了一回香港:到维多利亚山顶喝茶,在僻静的小巷里吃潮州菜,在昂贵的欧美精品店采购意大利皮鞋和丝巾。香港的美丽与哀愁,就这样具体地浮现出来。 在怀旧的秋天,我重读高阳的《李娃传》,寻找昔日平康坊和鸣珂曲的艳迹,幻想着郑徽初遇李娃,惊为天人的那一刹那:“在那极短的片刻间,他目眩神迷于她的美……联想到《武帝内传》和《游仙窟》那些小说中所描写的仙女”,那种惊艳,那种风流,那种缠绵;日后郑徽落魄行乞,又和李娃不期而遇的惨相:“她(李娃)害怕极了!在她的感觉中,眼前就是地狱:一个丰神秀逸,意气自喜的名士,经过十八层地狱诸般苦刑的折磨,就变成了那样一个愁苦、衰颓、污秽,似乎已沦入畜生道的废物”,那种断肠,那种自责,那种死生契阔的沧桑,让中年的为之掩卷沉思。 文化的源远流长就在这里,不论古今中外,文学杰作的美总是无止境的,值得一再地探索与回味。重读心爱的旧书,不但开阔我写作的思路,增加思想的深度,而且为暗淡的岁月,增添新的亮点,引发我浪漫的怀想。 回忆的底色是花红柳绿,阅读旧书的日子是韵味无穷,我更喜欢在朋友的书架上找老书,找到了我们会心一笑,那曾是我们共同的阅读,共同的美好时光,共同的精神乐趣。 阅读赏析·丑 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掬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丑石并不丑,因为内在的价值为它的生命镀上了一层美丽之光。丑石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并非就是庸俗和空虚,脚踏实地的努力才是真真切切的生命力之旅。 菁菁校园·童年的新发型 王东梅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冰心《繁星》 7月8日 晴 小时候,没有多余的钱买衣服,当然也就更无法注意到头顶上的风光了,因此,总是留着由妈妈帮我修剪的清汤挂面头,而且为了方便,一次总会剪得很短。 一直到发生了下面这件事,我才改变留了多年的清汤挂面头。 苦练很久的合唱团终于要比赛了,合唱团老师紧张地千交待万交待,甚至还管起我们的发型来了。 “***和某某某,你们二个赶快趁这个周六去把头发剪得好看一点。”正和隔壁团友在偷偷聊天的我,听到自己的名字赶快望向老师,没想到老师居然冒出的是与合唱技巧完全无关的命令,我觉得好意外,看着周老师时髦的发型,才意识到自己清汤挂面的学生头,的确很呆板。 “你们这二个班长的头发最难看。”周老师又冒出这句与合唱更不相干的评语。具有美感的周老师,似乎忍了很久,才终于以合唱比赛这个理由来提醒我们外表的重要。 “参加合唱比赛跟头发有什么关系?”母亲不耐烦地打断我转述的话。 “可是老师说我是班长,留这种头发很难看!”我怕母亲不答应,赶紧这样讲。 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荡开了笑,这个理由听起来倒是比较有说服力。 那个周末,母亲带我去剪了一个一百五十元的俏皮短发,改变了我三、四年来的造型,看着镜子,我做了一个又一个的鬼脸。有层次的削薄短发,正看俏丽、侧看清秀,脖子上少了一堆笨重的头发,凉快多了。我换上最漂亮的外出服,等不及周一上学,立刻就出门闲逛,即使是向路人展示自己的新发型都好。 虽然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周老师会把班长和发型扯在一块说,不过真的感谢她神奇的联想力,让我在小学高年级时,留下了一张张俏丽短发的照片。 菁菁校园·回不去的地方 周姝君 7月9日 睛 2011年来了,我忙碌地准备着毕业会考,其实,那并不是我想做的,只是我也说不出什么是我想要的,再加上一些莫名其妙而定下的约定,我记得当时,我很努力。 一面应付着不断印发的试卷,一面背记着借来的笔记。 有时候停下来,问身边的KK,考上高中,再考大学,然后呢? KK帮我整理着复习计划,头也不抬地说,谁知道呢?那都是以后的事。 现在看来,那段日子忙碌得天昏天暗,只记得身边的人都会偶尔抬头对我笑,说要一起加油。虽无暇顾及其他的锁事,但依然觉得自己被爱包围着,还是为了些许期待而奋不顾身。 只要考上高中就好了吧?我是这么想的,全然不知的是,有些东西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剥离了我的生活。 2011,夏。 我坐在冰淇淋店里,亦然坐在对面,手不停地搅拌着面前的奶昔,我低着头,大勺大勺地挖着抹茶口味的冰淇淋。 冰淇淋是亦然帮我点的,她依然记得抹茶是我最爱的口味,但并不意味着一切如初。 亦然和我小学四年级认识的,她转学来,在陌生的环境里,她胆小又害羞,恰巧我们成了邻居,于是她开始每天都跟在我身后。 初二,她父母离婚,她随母亲去了临镇。但我会偷偷地跑去见她。 初三,面对着升学,我们不再见面。 只是,我相信彼此许下的天长地久,我是那么相信。 但,现在,她在我对面,寥寥数语之后,我们便无语可说。 我大口大口地看着冰淇淋,掩饰着心里的无奈。 好容易散去,回到家,登陆QQ,亦然的个性签名让我乞图忽略的心情变得尖锐—— “无话可说,我们都在骗自己。” 是呐,骗自己,说不清是谁错,但两个人的确是渐行渐远,就像一个端点放出去的两条射线,唯一的交集,是在过去。 也许,不只这些。 没有人会仅仅是为了陪伴某个人而选择一条本与自己无关的路。 所以也注定了这一切都会被洗去。 家庭的变迁让我措不及防,因为年龄尚小,所以家里的一切我都无权干涉。 但那避免不了让我受到伤害,只是,我承受不起。 我想起了KK,那个在我无助的时候给我依赖的人。 我打了电话给他。彩铃响起的时候,我想好了要说的话,那么那么多的话要说,那么那么多的泪要流,所以,期待着他能快点接起电话。 他如以往一样安慰着我,只是过不多久,他那边便只传来“嗯,嗯”的敷衍,我停止了说话,或者说,我脑海里一片空白。 我想知道,他会怎样安慰我。 只是沉默一点一点撕扯着心脏,我屏着呼吸等他开口。 他说,没事了么?我很忙,先挂了。 于是,我顺从地挂了电话。 毫无预料,或者说雪上加霜。 我跟着眼泪一起洒落在地板上。 郭静在唱:“有些心事是该说给懂的人听……” 懂的人,懂的人? 我闭上眼睛,苦笑。 ——“会听的人,恐怕只剩自己了吧” 门外的骂声,尖酸的诅咒,我骗自已说,听不到了,听不到的。 我看着落满了尘埃的窗台,什么时候起开始变成这模样? 回忆里,足够依赖的爱,足够我放肆的关怀,现在一点点,一点点都不见了。 回不去,那些有人暖手的日子。 心理咨询室·面对考试,请放下心中的“杂念”和“包袱” 章剑和 [典型案例] 再过不久,学校就要举行期末考试了。小丽心里很害怕,担心如果自己没考好,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会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要是这世界上没有考试该多好啊!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小丽吃不香,睡不眠,分秒必争看书做题,可复习效果很差,心里着急得不得了……她该怎么办呢? [心理分析] 临近考试,不少学生像小丽一样被种种烦躁心绪困扰,十分害怕考试。有的学生因平时测验失误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取得好成绩,于是悲观消沉;有的学生考前不能冷静地、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情况,整天患得患失,不知复习该从何处下手;有些学生因基础差或期望值高而产生了担忧情绪,总担心自己考不好会辜负了父母、老师的期望。 良好的考前心态,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瓦伦达心态”的经典案例,说的是美国有一个相当出色的高空钢索表演者——瓦伦达。他曾经进行过上千次表演,从来没有失过手。有一次,他要在一个重大活动中走钢索。上场前,瓦伦达不断提醒自己:这次演出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只能成功,绝对不能失败。然而,他竟在这次表演中不幸坠地身亡。他的妻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瓦伦达以前并不像这次这样多虑。过去,每次表演之前,他总是专心准备,总是想着怎么走好钢索,不关心其他事,更不会为成败担心。这次他太看重成功了,畏惧失败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1796年,高斯在法国哥廷根大学读书,他是个很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每天,高斯都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3道数学题。有一天,他顺利做完了前两道题,到了第三道题他却做得非常吃力。这道题是这样的: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高斯用尽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依旧毫无进展。于是,他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方法,终于解开了这道数学题。第二天,高斯把答案交给了导师。导师看过以后非常惊奇,问道:“这是你做出来的吗?”高斯回答:“是我熬了一个通宵才完成的!”岂知导师激动地喊道:“你解开了一个两千多年的数学悬案!”原来,这位导师努力多年,一直试图解开这道题,他昨天不小心把这道题误交给了高斯。很久之后,高斯笑着回忆道:“如果知道这道题两千年来无人能解,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解开它。” 我们看到,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考试,临战不慌、沉着冷静、专心致志,在考场上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如果过分关注成功、荣誉、名次,或害怕失败,患得患失,有了这些“杂念”和带着“包袱”上考场,就会分散对考试的关注,往往影响到正常水平的发挥。 [心理处方] 其实,考试并没有小丽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你摆正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就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那么,应怎样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呢? 首先,你应该正确看待考试。其实,考试只是为了检验你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帮助你查漏补缺,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也不要过多地考虑结果,只要尽自已最大的努力,在考试中把所掌握的知识发挥出来就行了。 其次,你应该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古人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你尽力了,即使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也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毕竟,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你就不优秀。同时,也要积极和父母沟通交流,让他们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并表明你会更加努力的决心,就一定能够赢得父母的理解。 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为考试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只要你平时上课专心听讲了,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了,考前也按照老师的要求系统地复习了,再讲究一些考试的方法,就不用太担心自己考不出好成绩哦。 当然,现在小丽对考试过度恐惧、紧张和焦虑却会引起大脑对学习的抑制,严重地影响复习备考的正常进行,对考试成绩的威胁很大,也容易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精神上的创伤,必须认真做好心理自我调节。 1.情感转移、替换。有意识地用各种办法,使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的情绪中转移开来,解脱出来,不要老去想那些引起烦恼和担忧的事情。当烦恼和担忧袭来时,可专心地听听音乐,做做身心松弛的放松练习,看看电视节目,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最愉快的事情等,从而冲淡、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使情绪好起来。 2.及时宣泄情绪。有了烦恼、担忧这些不良情绪时,不要将其积压在心里,应通过各种方式适当宣泄。如倾诉,即将心中的烦恼向知心朋友、老师、家长尽情地诉说出来,以求得同情、开导和安慰。 3.可暂时采取“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方式。如遇到一两次考试失利,为摆脱内心的苦恼,可这样想:“这次考试老师出题太难太偏,考不好的不会只有我一个人”、“人也有偶尔失误,并不是自己的能力差”、“现在一时考不好,不等于将来升学考试也考不好,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如此想想,也许烦恼担忧就会烟消云散了。 铭记党史·芬芳的路,幸福的生活——建党九十周年的随想 王富豪 6月6日 晴 粉色的康乃馨缀着路径,默记着每一丝经过的阳光;娴静的百合花在草丛中,不时闪耀微笑;野性的曼陀罗在远方蔓延,将艰苦吞噬;而沿途,是羊桔梗的芬芳…… 这条路,是中国发展的路,是在党领导下中国发展的历程。那样芬芳!那样美丽! 中国,在党领导下的中国,她一路狂奔。奔跑之精神,奔跑之生命,奔跑之民族,奔跑之中华,这都将深深烙印在世界成长的史册。 党——带着中国一路向前吧!让历史记载下什么叫速度,什么叫成就。 仔细品位,仔细回想,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稀记得小时候,对春节的那种渴望,那种期盼。渴望着那顿一年仅有一两次的炖猪肉,期盼着那一年只有一件的新衣服。 甚至,在妈妈出去时,曾鬼鬼祟祟走到厨房,轻悄悄打开橱柜,“偷吃”美味的面包。甚至,过春节前几天,会一天试穿一次新衣服。每次都问妈妈这衣服穿上漂亮吗?每次试穿,都有种难以说出的喜悦。 小时候的生活比较苦,比较穷。但在党的双翼的庇护下,仍充满幸福。 步入初中,仍然记得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有了多余的钱去生活,去精神消费;仍然记得,党免去了田地税,并对种植小麦、玉米等进行补贴,农村的温饱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吃饱,去长身体,去学习;仍然记得,有了农村医疗保险,疾病能及时救治,为我们农村看病有了金钱保障。党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铭记党的好。此时,生活也在发生质的变化。 瞧,过春节有了更丰富的菜,有了更鲜艳的衣服。还增添了欢庆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们的生活正在走向更高的阶段,我们的国家正在飞向国际的巅峰。 高中的生活,耳边听多了“民生”“生态”“可持续”。我能从中听懂社会正在走向更高阶段。 又是一年的春节,淡粉的梅花清雅地绽放在枝头,幽幽地醉着空气,在红底金字春联下,散发着古典与娇艳的气息。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其中,春节的变化足以看出中国正在腾飞,正在发展。 铭记党史,铭记党的民主,铭记党的爱民。 看,农村的景色很美。秋天的村子很美,有点喧闹,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干小麦的香气,天蓝得纯粹。偶尔有麻雀飞过,缓缓地吟着欢乐的歌谣。那是农民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 看,公路上很有秩序。放学后,一群穿着整洁的校服,背着可爱书包的学生,手拉手,欢蹦乱跳地走过绿灯下的人行道…… 我们在党的好政策下生活幸福,吃饱穿暖已不再是问题,而是正在追求精神幸福。 我,一个高中学生,喜欢在夕阳遗金的小径捧着一本诗集,游过诗句那字里行间的美丽,整个身心弥漫着二月花朵般的书香,甜甜的,美美的。于是生命的羽翼开始飞翔,追求着更高的,和党一样的精神目标。 发烧友手记·天真的庄子 徐 丽 7月14日 晴 濮水之边,他独自执竿,发髻高高束起,仅剩几缕银丝在清冷的空气中微荡。一身长袍散落在草地上,任大地上的生命亲吻他的衣着。他,便是庄子。 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恣意,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赞的就是庄子的文笔。庄子曾以“曳尾之鱼”自喻,甘愿超脱浮尘之外,做一条嬉戏于泥涂间的“曳尾之鱼”,因为庄子是逍遥的。但,他又说:“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身处尘世,想做到完完全全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几乎不可能。可是,庄子偏偏追求纯粹的浪漫,他的心灵世界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他的思想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便构成了庄子的那一份渴盼。 也许他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望透远处的世事,笑看人生百态。正如晴川说的:“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心一点儿呢?”庄子觉得这“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实在太肮脏。于是他欣赏“河鱼之乐”。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啊,就像庄子这一战国奇才只愿做一个小小的漆园吏一样,他物质匮乏,却精神快乐,“乐”这天地之间“无所侍”的乐趣。 不得不说,庄子就是一个用心灵写诗的诗人。他的思想、他的灵魂、他的一切,无不打上逍遥自在的烙印。很欣赏他的思想,但深入他的内心,我也再不能发掘什么。庄子就是一座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可是,坐下来静静想想,我却不免揶揄他一番。因为庄子的人生也有消极的成分。 “有鸟焉,其名为鲲,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多么雄伟的大鹏啊!一浮升便是天涯,一展翅便是海角。但庄子明白,大鹏展翅究竟还是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庄子纠结于大鹏,就像一种明知故犯的行为一样。我想,这大鹏应该就是庄子了——他追求逍遥,却永远只能陷入现实的漩涡而难以自拔。 这就是庄子,他像一位深思熟虑的智者,也更像一个天真的孩子。 发烧友手记·纸间飞行 汤文昕 7月9日 晴 我飞向文字深处,仰望天空疾疾掠过的飞鸟,口袋里装满了坐井观天的幸福。 ——题 记 我看很多的书,各种各样的书。 有人说:阅读是午夜的御风飞行。而我喜欢在灿烂的阳光下,在膝上摊开一本书,旁边放上一杯茶,然后听风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我常常站在书柜前面,仰着头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厚的、薄的册子,我仰头看着它们,就像看着我的小幸福。 小学六年级,迷恋上了三毛的文字以及那个漠然的灵魂。余晖洒遍被天空覆盖的一丘一壑、一沙一砾,哪些简单而美感的线条,远处传来的悠悠驼铃。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的笔下仿佛是世间最好的地方,那里每分每秒都在演绎着动人的故事。神秘中透着一股沧桑,广袤下涌动着无尽的落寞。初一的秋天,我爱上了安妮,一个落魄但美丽的女子。她是那么安静,像一株静立的木棉,而她的文字则像是从木棉枝叶间渗透下来的被洗涤了千百次的阳光,不急不缓地如春水般漫过我的肌肤。她就是用那么庞大的精致。初三的冬天,我与张爱玲“相遇”。她是水,用淡然的笔调漫数细雨闲花的寂寞;她是蝶,从《半生缘》的柔情里蜕变、坚强。她在那个暖昧胭红的天空下唱出一季繁华、一生凄凉,在那灯红酒绿的世界里站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上了高中,我又走进了文化散文的世界。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余秋雨,那个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褒贬不一的文人。在这个大块的鱼肉把人填得脑满肠肥的年代里,作者形单影只,孑立于苍凉的莫高之夜,残月无声,他敞开心胸痛声疾呼:“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在残雪的阳关深一脚、浅一脚地移着,怅叹道:“这儿应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中。”畅游于三峡间,仍不停沉思:一路走来,有多少文人巨匠的动人诗章,有多少瑰如朝华的文化奇葩,又有多少,多少的肺腑之叹,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愁心忧绪。这一切的一切尽在字里行间,由不得人不同其一道欢喜,一同忧愁。余氏那朴实无华的思索溢满了苦涩,那一声声颤人心扉的呼唤更发人深省。 这些文字所带给我的一切,就仿若是初春的云朵浸染了柔和乳黄的阳光般那种自然的姿态,就仿若是暮秋的碧波吮吸了清凉明澈的空气般那种自然的气息。就宛若这多多少少的仿若,文字便如以自然的姿态一般,慢慢浸入了我的生命之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文字竟渐渐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记得杨丽萍曾在《艺术人生》这个节目中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水,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她是如此淡然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人生,就像一个无事关己的 “局外人”。那么,我呢?我来这世上又是为了什么?我又想在这世上做些什么?我又想为世界留下些什么? 我思索了良久,我没有雄心壮志做万人敬仰的伟人,也没有高智商的头脑做个名垂千古的科学先驱者,更没有满腔的责任感老想着为人民服务。我想,我来这世上就是为了寻文字做我的爱人。我希望看没有看过的山,游没有游过的水,走没有走过的路,纪念无法纪念的纪念。我想背着行囊在世界各地留下我的足印,和文字作伴,和不同地域的人们分享我自笔尖流淌而出的情感。我想我会在黎明花落时安静地写着属于我的文字,不想太多,单纯地写着简简单单,看梦想在笔下繁花似锦地盛开。或许在我离开世上之后的某一天,有个人会翻开我写的书,他盯着泛黄的纸页,知道了有个我曾到这世上潇洒地走过。 弹指芳菲间,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我也已经高三了。只是,轻狂季节里的懵懂和迷惘,种种的纷繁和扰乱,追梦路上的荆棘和阴暗,让我如同隐没的水草,在青春的暗河中泅泳。然而,我不会惧怕。看过这样一句话: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开在黑夜里的蔷薇,更加芬芳。 我依旧会为理想打拼。带着渴望破茧的执著,带着青春岁月里的所有苦涩与甜蜜,我将始终在纸间飞行,飞过我的泱泱四季,飞过我的悲悲戚戚。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博尔赫斯《沙之书》 发烧友手记·当林语堂遇到志贺直哉 郑 亿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平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7月20日 晴 “干荷叶,色苍苍,减了清香,越添黄,寂寞在瘦西湖上。”志贺直哉用干涩的中文吞吞吐吐地吟着诗,坐在细长的白堤上,望着悠长的另一方,不禁黯然。没有父亲大人的理解,没有同仁的支持,此时的他千思万绪,无从理起。 志贺直哉左手揉了揉眼睛,不自觉搭上另一只手,捂着双眼,似乎这样便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说最真实的话。 这期间,林语堂捋着胡子,在白堤上惬意地漫步,细雨对他而言,不过雾气轻笼,给美景穿上了一身轻纱。忽然他看到长堤中间有个人独自坐着。此人外形瘦弱,眉间似乎多了几分惆怅。提起长褂,林语堂小步快走到志贺直哉的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位兄弟,见你一脸愁色,想来可因胸中郁结难抒?” 志贺直哉见身旁忽然出现一位老人,不免有些惊讶。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放松了些许,见老人慈眉善目,顿感可与此长者畅谈一番。 “先生可知大日本帝国要侵犯中国?”志贺直哉用试探性的语气问林语堂。林语堂只浅浅一笑说:“知道,日本人看上我大中华的版图,妄想占我一二分田,哼,哼哼。”继而提了提袖子,轻轻拍去上面的细小粉尘,带着一丝不屑。“先生,不瞒您说,我也是个日本人。” 志贺直哉叹了口气。林语堂上下打量一番志贺直哉,说:“看你不像日本武士呀。” 志贺直哉笑了笑:“我爱文学。父亲大人与我闹翻了,因为他并不支持我进行创作,他认为这样的儿子没有出息。” 林语堂接过志贺直哉递来的文章,他从来都是一心评宇宙之文章,于是细细琢磨了一通:“好呀!清新雅致,兄弟的文章必有一番作为。” 志贺直哉露出欣喜之意,可是只过了片刻,就将其收起:“先生,我坚信自己的文章还能更上层楼。但我犯愁的却不是此。先生知道我故国崇尚武士道,来日定会侵犯中国。我心中不愿,可凭我一人之力,实难阻止举国上万军民,先生,我……” 林语堂打断了志贺直哉的话:“兄弟可知我本名?”志贺直哉疑惑地摇摇头。“我本名和乐,也就是和大家一起幸福欢乐的意思。我极能理解你的忧虑,你担心与父亲再起摩擦,又担心自己不能阻止自己民族对中国的侵犯。” “先生果然深知我心,那我该怎么办?我同时也热爱着自己的祖国。”说完,志贺直哉一脸痛苦的表情。 林语堂想了想,又拿出志贺直哉的文章:“兄弟,你的《清兵卫与葫芦》挺幽默呵,有点意思。” 志贺直哉疑惑地点点头,满目仍是无助。“兄弟,没有幽默的国民,其文化必然日趋虚伪,生活必然日趋欺诈,思想必然日趋迂腐,文化必然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然日趋顽固。兄弟为何不用自己的文章来感染自己的同胞,我曾经痛骂国人的懦弱,因为我也热爱着自己的国家,我不忍看到堂堂中国却无人奋战。为何你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感染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领国人走向光明?” 此时的志贺直哉已被提起了满腔热血,皱眉渐渐舒展开来。 “先生,听君一席话,我已有豁然开朗之感,没错,我要回去,那片我挚爱的土地,我会努力,我会努力,无论有多困难我都必须试着去做,先生,我得马上回去,先生……” 林语堂仰天大笑,握紧了志贺直哉的手。 发烧友手记·文人的血性 梵 天 7月14日 晴 我每次翻阅历史书时见到邓世昌的照片总是会注目沉默半晌。 那是一张一寸的照片,黑白的,照片上的邓世昌大约30岁左右,他头戴花翎帽,脖子里戴着朝珠,华贵雍容,他目光温和,表情略微有些腼腆,看着他的照片我突然想起中国的传统文人,温和谦逊彬彬有礼的书生儒士。 照片下面的文字是这样写的“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舰队逼近旗舰,他下令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被四艘日舰包围,弹药用尽时下令全速撞向敌舰,全舰200余人壮烈牺牲”。 我努力在脑中想象,硝烟弥弥漫的海上邓世昌在致远舰上沉着指挥迎战,并最终驾驶战舰撞向日军舰艇时的情景,可是眼前却只有这一张看上去温文尔雅的邓世昌,我实在想不出,我甚至想不出邓世昌生气时的样子,它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冷静、从容,不慌不忙。 “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过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想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这是我摘自初中课本上的材料,我几次想缩减它的篇幅,但都没有减成,我感觉以我的水平没法减,我的良心也不允许我减。) 从这段材料里我又看到了另一个邓世昌,也看到了中国文人的“傲骨”与“刚烈”,这就是中国文人的“血性”,也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的脊梁”,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中国的近代史才不至于总在血泪斑斑中纠结,至少历史在他们这一页是光明的,是值得骄傲的!

摘自《青少年日记》2011年8月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