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潮州
韩愈不是潮汕人,却是潮汕人心中的[神]。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专使[恭迎佛骨],长安城掀起全民信佛狂潮。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劝谏,主张[天下人不可被佛骨误导]。唐宪宗因而大怒,将其贬为潮州刺史。彼时的潮汕地区,地域偏远而文明滞后,正是[蛮荒之地]。一般来说,被贬谪的官员或多或少消极懒政,但韩愈绝非[一般人],他迅速调整为[潮州当家人],大刀阔斧办实事。
写文“祭”鳄鱼
潮州有“恶溪”,内有鳄鱼出没,伤害过江之人。韩愈决定为民除害,他命令属下宰猪杀羊,在城北江边设坛祭鳄。来到祭鳄台,韩愈严肃宣读《祭鳄鱼文》,话里话外极尽“威逼利诱”。他告诉鳄鱼,限它们三日之内开始出海,至七日不走必将严惩。相传,韩愈读罢此文当晚,暴风雨起于鳄鱼所在深潭之中,数日后潭水干涸,往后再无鳄鱼祸害百姓。事实上,韩愈文中的“鳄鱼”,应该还暗喻如鳄鱼那般鱼肉百姓的贪官恶霸,鳄鱼最终也是被“强弓毒箭”射杀,但这桩好事被赋予“神力”无可厚非,老百姓甚至还将恶溪改叫“韩江”,把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走马牵山”修水利
潮州汛期到来,连日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城外农田变成汪洋,百姓苦不堪言。韩愈一面下令全城百姓筑堤防洪,一面带着随从冒雨出城勘察灾情。他骑一匹马赶往城北查看,发现这里山势较低,急需一座堤坝防范洪水入城。韩愈立刻骑马蹚水,吩咐随从在马走过的每个地方插支竹竿作为堤线标志。而后,韩愈通知百姓一起按照竿标筑堤。百姓惊呼韩愈所布置的竹竿犹如一座“竹竿山”,依此筑成堤坝必将坚不可摧。堤坝筑成,果然堵住了汹涌的洪水,古潮州以后鲜有严重水灾之患。
办学堂,兴教育
韩愈认为,国家治理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而教育即是普及“德礼”的有效手段。他找来当时潮州富有才学的秀才和文人,说服他们一起创办学堂,大兴教育。为保证学堂质量,韩愈不惜把自己的俸禄全额捐出投入办学。除此,他还亲自选编教材、亲自授课讲学。韩愈还曾在民间推广普通话,提高全民文化水平。通过他的努力,潮州形成“好学崇文”之风,“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成了潮州人的生活格言。到了南宋末年,潮州大概七万户家庭中足足涌现出超过万人的科举考生,登第进士一度达到百余名,韩愈“百年树人”的教育成效可见一斑。
制“水布”,讲文明
古代潮汕地区有不少以运送木材为生的撑排工。运送木材时,撑排工既要在岸上扛木头、扎木排,又经常需要下水推排。如此这般岸上、水里来回跑,他们身上的衣服干湿不定,因而也容易患上腹痛和风湿。撑排工群体于是达成“不穿衣服”的共识,但这让在江边劳作的妇女颇感不适。韩愈了解到撑排工“穿湿衣服容易得病,不穿衣服十分不雅”的窘况,帮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他们运送木排时可以不穿衣服,但必须于腰间扎一条“水布”遮羞。慢慢地,“水布”不再是撑排工的专属衣物,还成为古人在野外洗澡时的“浴布”。
……
驱鳄、修坝、兴学、赎放奴婢、推广技术……韩愈在潮汕忙得不亦乐乎。
元和十四年十月,唐宪宗大赦天下,韩愈得以离开潮州,上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韩愈之后,潮汕还出过不少好官、清官——某种意义上,这位“功不在禹下”的“韩文公”,虽在潮州不足八个月,却是潮汕人的一束光。
金璞 摘自《研学少年》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