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天的N种打开方式
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在室内享受着空调或暖气带来的温暖,吃着水果零食,乐颠颠地刷着手机……可能不少人会想到,没有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古人,在冬天岂不是只能发着呆挨冻?其实,古人过冬自有他们的乐趣。
在滴水成冰的北方,古人很早就在研究提高冬日室内温度的办法。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位于河北的观鸡寺在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厅堂地面下,修建了专门的烟道,与附近的火炉连接,生火后整个房间都会感到温暖。后来人们在这种取暖方式的基础上,用土坯或砖头将地面垒高,建成供人休息的火炕,内部的烟道连通炉灶,可以在做饭的同时给炕加热。直到现在,北方农村家中仍然会砌炕。
明清时期,皇宫也使用这种“地下生火”的方法为房间供暖,在地砖下方砌有烟道和出烟口,专人负责全天烧炭加热,保证室内的温度。在游览故宫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宫殿的台基处还保留着石砌镂空的烟道口。不过,由于这一设施改造成本很高,基本只有皇帝、皇后和太后的住所可以享用,普通妃子还是要靠炉子和火盆供暖。火盆用铜做成,下面有三只脚,里面放着燃烧的木炭,可以根据人们烤火的需要,随时移动位置。实在怕冷的话,晚间可以在被窝里放一个“汤婆子”,虽然很像热水袋,但它不是塑胶制品,而是用铜或是锡做成的,形状像一个带盖的扁圆形小壶,在里面装满热水、拧紧盖子,就能散发热量一段时间。
换换口味吃点啥?
能够御寒的火锅,在古代冬天是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清代的乾隆皇帝曾经创下一个月内吃了60多次火锅的记录。但因为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直到清代末期,人们吃的火锅还是地地道道的清汤锅,一锅白水里面加点葱姜,涮的食材以羊肉、白菜、豆腐为主。
火锅虽然好吃,也不能顿顿吃,总得换换口味。古人为了保暖起见,冬天的室内基本都密不透风,待久了很容易头昏脑涨,新鲜爽口的蔬果比鱼肉更受欢迎。但在没有高速交通工具和冷链运输的时代,北方冬天除了吃地窖里保存的萝卜白菜,就只能购买温室里培育的昂贵的反季节菜。明代,北京流传着一个故事:冬天里,太监出宫为皇帝的御膳采购,看到有人拿着两根温室里种的新鲜黄瓜叫卖,报价一百两银子。太监正打算砍价,卖黄瓜的表示嫌贵就别买,几口吃了一根,太监只好认亏,把剩下的那根买下。吃不起黄瓜的普通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吃“心里美”生萝卜、山楂做的糖葫芦,它们凉冰冰、甜丝丝的,也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朋友聚会乐趣多
冬天的漫天飞雪,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不少诗情。他们经常组织“雅集”,饮酒吟诗、踏雪赏梅,还将新雪收集起来,用来煮水泡茶,认为这种“天落水”比井水泡的茶更好喝。既然天寒地冻,为了补充能量,一起“搓一顿”也很常见。聚餐除了平摊的“AA制”结账方式,也有特殊的分摊技巧。比如,在纸上画一丛兰草,聚会有几人就画几片叶子,在每片叶子对应的叶柄处写上不同的钱数,然后遮住,让所有人随机选择叶片写上名字,再打开,根据名字对应的钱数来付账。
聚会的时候,可以请来专门的表演者弹唱助兴,或是唱几折戏,和现代人吃饭的时候看视频异曲同工。但古代的现场表演和现在的手机点播不一样,仅仅在单子上看剧目的名字,很可能猜不出具体的内容。曾经有人在宴会上选了一出《寿荣华》,听起来很吉利,结果是悲剧,演员尽职尽责地哭了半天,现场气氛非常尴尬。
瑶华 摘自《研学少年》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