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细数千年“粪斗史”

厕所虽小,“方便”事大。队员们,你们知道吗?常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厕所,也有专属的纪念日——11月19日世界厕所日。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一个人每天要上6~8次厕所,累计下来,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中度过。人类数千年的“粪斗史”同样体现着文明的变迁。 古代厕所长啥样 ①向前蹲一步,文明一大步 中国最早的厕所将近6000岁了!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遗址,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氏族部落房舍外设有专门的土坑,用于集中排便。远古时期的人们迈出了厕所文明的第一步。 ②蹲坑有风险,如厕需谨慎 周代的人们学会将木板搭在大坑或大缸上支撑双脚,粪便就可以直接落入池内。不过,这样上厕所还真是一项技术活儿,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跌落事故。 比如,据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载:“(晋侯)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句话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吃饭时觉得肚子胀,去上厕所却不幸溺亡的事情。一个“陷”字足见当时粪池之深,蹲坑之大。 ③“便”民措施 陕西省西安市秦汉栎阳城遗址出土的陶便器与弯管组合,与现代抽水马桶十分相似。可见,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时期就有了这样的“冲水式厕所”。 到了汉代,厕所持续更新升级,不仅增加了靠背、扶手,还出现了天窗、排气孔等设施。考虑到隐私问题,厕所不仅有了围墙,而且进行了男女分区。 为了更方便人们上厕所,“便携式厕所”应运而生!这长得“虎里虎气”的器皿,是用来装小便的夜壶。便壶容量有限,于是,又诞生了“居家必备”的马桶。 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和如厕有关的内容。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每天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尽心侍奉。即便日后身为朝中显贵,也不假手他人。 ④“坐”享其成 随着如厕舒适度的需求不断提高,皇室官宦家的厕所也越发讲究。东晋时期的王敦出身于豪门,却也有没见过的世面。他与公主成亲后,有一次上了一趟皇家厕所,先是吃光了厕所内摆设的干枣,后将婢女捧上的澡豆汤一饮而尽。殊不知,这大枣是防臭气堵鼻孔的,而澡豆汤作为一种清洁用品,是用来便后洗手的。后世便以“澡豆为饭”形容一个人没见过世面的窘态。 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倪瓒,用香木搭建成二层小楼,楼板开口,楼板下铺满鹅绒。排泄物落下时,鹅绒会飘起包住,这样无声无味的方式,可谓十分梦幻的如厕体验。 肥水不流外人田 那么,日积月累的“便便”又去哪儿了呢? ①循环利用 “豕”是最早对猪的称呼。“口”是围墙,“豕”是猪,合在一起读“圂”,意思是把猪圈起来,即为猪圈,同时也是厕所。这是因为,猪可以吃人的排泄物,猪和人的排泄物混合在一起,加上秘制配方,还能做成富含氮磷钾的肥料。 唐朝同时期的欧洲,农民种一粒谷子收成两粒,而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可以种一收二十了。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利用粪便的民族,堆肥种地不仅改善了土壤的质量,增加人均粮食产量,而且消耗了大量的粪便,保持了环境的卫生。 ②管理有序 在唐朝乱扔垃圾会被打60大板,宋朝则设置了“环卫部门”街道司。由于官府对垃圾和粪便进行了有序管理,中国的城市街道一直到明朝前期都很干净。 厕所革命 明朝中期人口暴涨,粪便剧增。由于粪便供大于求,加上管理不善,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改建厕所490万个。然而,这之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从5亿涨到了10亿,简易的旱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中国再次进行厕所革命,从自提马桶变成了冲水马桶;从人工掏粪变成自动化排污;从注重厕所数量的增加到聚焦自动化配套设施。 “方便”看起来只是社会发展的细枝末节,却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缩影。队员们,我们现在能愉快地“方便”,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曹秉进 摘自《少先队小干部》2024.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