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的雕龙栏板
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这座古桥,静静伫立在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的洨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此桥一直唤作“赵州桥”。北宋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来到赵州,这座壮丽雄伟的大石桥让他感觉很震撼,赐名“安济桥”。所以,此桥又名“安济桥”。
隋代桥栏板多精美?
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赵州桥》就节选于此。“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茅以升先生在文中写道。后来,他又在《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一文中,高度评价了赵州桥的装饰艺术:“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如今,在赵州桥景区看到的桥栏板,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仿照隋代栏板1比1复制的。那么,让茅以升先生赞叹不已的桥栏板原件到底有多精美呢?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块桥栏板,便是极好的答案。这块栏板,长212厘米,高84.5厘米,两面雕龙。正面的双龙身体相向,龙头相背,前爪互推,似乎想要穿越栏板;背面的双龙身体绞缠在一起,后肢撑地,蕴含着蓄势待发的霸气……两组龙雕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桥上雕有多少龙
这块桥栏板出土于1953年。当时,赵州桥曾做过一次大规模整修,从河床挖出大小桥石1200余块,包括栏板、狮子、仰天石、望柱、桥面石等,另有几块关于唐代、明代修桥记载的石碑。这些出土文物中,雕刻龙纹的栏板共计7块,入藏国家博物馆的桥栏板就是其中之一。
古人常将长长的石拱桥,形象地比喻为“龙”。历史上,文人墨客歌咏赵州桥的诗句中就多有“龙”的比喻,如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的“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的“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清代王基宏的“青龙谪下化长桥,日驾川流谁可摇”等等。赵州桥不仅形似长龙,其石雕精华也是姿态各异的龙。这座桥的拱券共为28道,每侧栏板和望柱上雕有28条龙,两侧共计56条龙。另外,每侧主拱券的顶部,还雕有一个镇水神兽——蚣蝮。蚣蝮,是龙的九子之一,又名避水兽、吸水兽。我们不难想象出:56条龙与两个蚣蝮组成的赵州桥“群龙图”,是多么壮观!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神通广大,它不仅能兴云作雨,还“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中”。赵州桥上一条条神奇的蛟龙,或盘或踞,或飞或腾,出神入化引人入胜,充分反映出古人对龙的推崇与喜爱。
鲁班修桥的民间传说
赵州桥单侧雕龙数目之所以选用28,与二十八星宿有关。所谓“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
当地有一个民间故事:很久以前,赵州城内有一条洨河,每到雨季河水暴涨,人们过河要冒生命危险。鲁班和妹妹鲁姜,决定为往来不便的行人修座桥。不过,在谁的建桥水平高这个问题上,兄妹俩相互不服气,鲁姜对鲁班说:“那我们就赛一赛,赌个输赢!哥哥本领大,在这里修大石桥,我到城西冶河上修小石桥。星星出来开始,五更鸡叫收工,看谁修得又快又好!”鲁班接受了妹妹的挑战,面对打着漩涡的河水却不知该如何动手。鲁班兄妹为民修桥的事感动了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龙王派蚣蝮来援助鲁班。作为镇水神兽,蚣蝮的绝招是吞天吸地,有喝干海的本领。蚣蝮来到洨河,张嘴就喝光了河水。随后,玉皇大帝派仙人送来修桥的石料。鲁班见有位神童,手里挥动鞭子,赶着一大群白羊奔来。来到鲁班面前,神童用鞭子一指,羊群规规矩矩地排列在那里,又喊了声“卧下”,羊群立刻变成了石料。
鲁班见河水已干石料已有,高兴极了,立即动手修桥。等他修好桥基,玉皇大帝又派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前来支援。原来,洨河和天河相连,二十八星宿顺着天河来到这里,每个星宿帮助架起一道石拱券。所以,赵州桥有二十八道石拱券。又因为蚣蝮帮忙吸干了河水,桥两侧主拱券的顶部,各有一个蚣蝮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当然,鲁班修桥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赵州桥真正的设计建造者是隋代著名桥梁工匠李春。雄伟壮丽的赵州桥,以首创的敞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高超的施工技巧,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李立华/河北博物院 摘自《小学生必读》2024.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