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水北为阳说渭城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水皆阳

    这首清新明快的送别诗是唐代诗人王维为送别自己的好友元二出发前往安西都护府而作。诗句仅用了十四个字就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清晨被春雨滋润过的渭城美景。那么,诗句中这座清新明快的城市指的是哪里呢?

    渭城中的“渭”指的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春秋时期,因在渭河北岸,这座城池被称为“渭阳”。因这座城池不仅有渭河穿南,北面还有嵕山依靠,在地形上“山水皆阳”,秦朝时期,这座依山傍水的城池又被取名为“咸阳”。咸阳在秦朝灭亡时遭了严重的损毁,到了汉朝被重新修建,因临近渭河被取名为“渭城”,直到唐朝一直被沿用。因此,“渭城”“渭阳”都是咸阳的别称。不过,我们现在的咸阳与古代的“咸阳”“渭城”“渭阳”在区域划分上可能会不完全相同。

    渭河不仅见证了大秦帝国的崛起,还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站在渭河边,我们仿佛能听到古代文明的呼唤与回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许多与渭河有关的诗句。《诗经·大雅·大明》中有“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年轻俊朗的文王在渭水河畔迎娶美丽的姑娘。《诗经·秦风·渭阳》中有:“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康公在渭河边将自己的玉佩赠给即将归国的舅舅,他看着舅舅远去的黄马车,不禁想起了自己已故的母亲。《诗经·邶风·谷风》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遭到休弃的妇人生活凄凉,与另觅良缘沉浸在喜悦中的丈夫相比,二人生活的差别就像泾河和渭河的水一样明显。

    泾渭分明

    相信大家都听过说这样一个成语,叫“泾渭分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泾渭分明”中的“渭”指渭河,而“泾”则是指另一条穿过咸阳的河流泾河。由于泾河清澈而渭河因携带黄河泥沙河水混浊,两条河流汇合的地方有明显的分界线,因此被称为“泾渭分明”。

    泾河的北岸有一个名为泾阳的县城,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郑国渠,它的渠首就位于泾阳。郑国渠是由韩国(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当时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了,韩国因为惧怕秦国,想要削弱秦国的实力,于是想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韩王游说秦王政(当时的秦始皇还并没有统一六国,因此被称为秦王政)修建水渠,想要以此来消耗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政居然采纳了韩王的意见,并开始修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败露,秦王政想要杀掉郑国。郑国对他说:“虽然韩王叫我来做间谍,但水渠修成了,对于韩国来讲只不过能延长几年的寿命,可对于秦来讲是万世之功。”秦王政觉得郑国的话十分有道理,于是让他继续修建水渠。令韩王没有想到的是,郑国渠的修建非但没有削弱秦国的国力,反而促使秦国更加强大。虽然修建郑国渠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耗费的人工和财物也不计其数,可郑国渠的修建使得泾河、渭河、洛河之间形成了灌溉网,原本贫瘠少雨的关中平原变得富庶发达。郑国渠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减少了泾河两岸的水患灾害,对后世的农业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虎踞渭北

    郑国渠的西南方向、泾河的南岸有一条横亘东西的山脉,名叫九嵕山。这里因“虎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另以渭水萦带其前,泾水逶迤其后”的地理位置,是古代风水学认为的绝佳之地,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将自己同妻子长孙皇后的陵寝——昭陵修建在此处。中学历史课本上提到过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六块大型浮雕石刻。唐太宗为了纪念跟随自己征战的六匹战马,命令有名的画师阎立本先将六匹战马的体态用画笔画出,再雕刻到青石石屏上。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六匹战马曾经跟随唐太宗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现如今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唐太宗长眠。

    泾河和渭河,这两条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河流,在咸阳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们不仅为这片土地赋予了丰富的生命力,还见证了咸阳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徐晔 摘自《文学少年》2024.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