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2023年十件环境大事



    在2023年,我们经历了暴雨和高温,但也有一些好事,听到了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好消息;也有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坏消息。这一篇文章里,我们回顾了2023年的十件环境大事,这些事件都还在动态发展中。

    极端气候频发

    和全球变暖一同到来的,是频发的极端气候。

    2023年1月,欧洲迎来了创纪录的冬季高温,法国跨年当天夜间最低气温达到了11℃;2月,美国东北部地区又遭遇强寒潮天气,给区域用电、交通带来极大负担,美国许多地区迎来了创纪录的最低气温。

    进入夏季,国内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地区爆发极端强降雨,导致京津冀特大洪水灾害。夏季的极端高温导致印度超100人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夏季高温还导致全球山火蔓延。6月,加拿大山火黑烟滚滚,给消防部门带来巨大压力,也导致纽约等美国城市遭遇严重霾污染,8月,夏威夷爆发严重山火,火灾面积超过6000公顷,造成大量社会经济损失。

    全球变暖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3年前11个月,全球平均气温相较于1850—1900年平均水平升高了1.46℃,其中7月更是被确认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

    2023年6月,确认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尽管热浪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但人为活动引起的持续变暖,仍然是导致高温的主要因素。“只要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我们就不能指望未来的气候会出现改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总监卡洛·布翁滕波谈道。

    根据英国气象局预测,2024年全球气温很有可能首次突破1.5℃限制——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中,各国同意制定计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明确将2℃定为全球变暖的上限,将1.5℃列为更理想的目标。超过这一限制,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崩溃、食物供应等一系列问题,将击溃人类社会。

    COP28

    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28)于阿联酋迪拜举行。大会经过磋商与谈判后,最终在多项议题上达成了“阿联酋共识”。

    这次会议举行了首次“全球盘点”。全球盘点评估了目前全球气候行动的进展。如果当前所有国家自主贡献都能完全落实的情景下,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升可以被控制在2.1℃—2.8℃范围内。考虑到全球温度上升到2℃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气候挑战,“阿联酋共识”决心将气温上升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

    “阿联酋共识”还首次提及化石燃料的淘汰,呼吁各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扩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加快发展零碳和低碳排放技术。在气候融资方面,会议也敦促发达国家落实投资承诺,全面实现到2025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的目标。

    清洁能源氢气热潮

    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加速全球变暖,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清洁燃料的寻找与开发。这次,氢气站到了舞台中央。

    氢能的能量密度高,意味着少量的氢气便能产生可观的能量。多利用氢气可以减少全球碳排放,对社会能源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些优良的特质,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也相继加入了氢能这波热潮之中。

    美国地质调查局一项未发表的研究表明,地球上可能储存有1万亿吨氢气,足以满足未来数千年燃料和肥料不断增长的需求。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雪佛龙和英国石油公司的支持下启动了研究联盟,美国能源高级研究署也启动了一项2000万美元的天然氢研发计划。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奥运火炬的燃料便采用了氢燃料。2023年杭州的亚运会作为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也启用了“加氢站”,加氢能力500千克/日,能满足50辆氢燃料大巴或公交车加氢。

    南极碳泵

    海洋是地球碳汇的一大重要来源,南冰洋则是海洋碳汇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得益于环流运动,海洋表面的水能够向深层移动,并将大气中的热量、氧气和二氧化碳一并带入海中,实现碳的封存。

    然而,2023年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的一篇研究发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环流流速减缓了多达20%。类似的研究还发现,深海水流的速度也出现了显著减缓。环流流速减缓,导致碳封存减缓,加剧了气候变化危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有学者认为,南极洲冰川融化产生的淡水可能是主要原因。淡水的增多减轻了海洋表层水的质量,使其难以下沉,减缓了碳封存的速度。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仍将继续,届时环流恐将继续受到影响。

    日本排放核污染水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中。日本宣称,这些核污染水经过了处理,本土研发的先进液体处理系统能够将污染水中60多种放射性物质降低到国际标准以下,除了碳14和放射性物质氚。

    《自然》和《科学》等权威期刊对核污染水安全性进行报道时指出,对于其他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以及长期排放的危害评估,现在仍然没有定论。

    核污染水的排放,不仅引发了环境的潜在危机,也像一颗地雷埋在了沿海国家地区的居民心中。

    公海保护条约达成共识

    经过十多年的谈判,联合国成员国最终达成了第一项保护公海的条约——《公海条约》。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海洋都被视为公海,但其中只有9%受到了保护。公海不仅会受到捕捞、航运交通等影响;海洋固碳的同时也会造成海水酸化,对海洋生物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公海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公海条约》敦促各国将公海水域纳入保护区,确保海洋及其生物的健康。为了保护公海,捕鱼活动、航运以及深海采矿等活动可能将受到限制。深海活动开展前还将被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来确保其安全性。

    最近,欧盟还宣布将拨款近8.2亿欧元用于国际海洋保护。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并表示:“我们终于开始与自然缔结和平条约。”

    红海石油危机解除

    2023年8月11日,联合国于当地时间18点成功将储存在“安全号”上的114万桶石油转移到了替代油船“也门号”上,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大规模石油泄漏。

    自1988年以来,“安全号”一直停泊在距离也门西海岸拉斯伊萨半岛西南约9千米处。2015年,由于战事纠纷,“安全号”的生产、卸载和维护被迫停止,面临发生解体或爆炸的风险,由此引发的石油泄漏将给也门和红海沿岸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自2021年9月以来,联合国便一直在着手制定应对计划。计划第一阶段将石油转移到一艘安全的替代船只(即“也门号”)上。随着“也门号”抵达也门水域,石油转移作业也正式开始。目前,计划的第一阶段已经圆满完成,接下来便是安装悬链锚腿式单点系泊装置,使替代油船能够与之安全固定。

    为了此次石油转移行动,联合国积极筹措资金,但仍有2500万资金缺口尚待解决。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篇研究警告称,地球正在遭受着第六次物种大规模灭绝,这次灭绝是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

    研究表示,在过去的数百万年中,动物灭绝的速度比历史正常速度(即没有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快了足足35倍。根据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上48%的物种数量开始减少。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非法贸易肆虐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人类正在加速物种的灭绝。科学家称,目前有多达100万个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可能在几十年内便会消失。

    臭氧层空洞

    随着氟氯烃类物质的淘汰,曾经满目疮痍的臭氧层终于迎来了恢复的希望。2023年1月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平流层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显著的恢复,并且若维持目前的状态,预计南极、北极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上空的臭氧层将分别在2066年、2045年以及2040年左右恢复原状。

    然而,短短几个月后,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对臭氧层浓度进行监测时发现,事情或许并没有那么乐观。

    9月21日,卫星数据显示,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达到了2600万平方千米,为1979年以来第12大的臭氧空洞。考虑到每年9月到1 2月南极迎来春天,阳光的出现促使臭氧层与氟氯烃物质迅速反应,加之2022年汤加火山爆发对平流层的影响尚未平息,因此该空洞的面积并不算意外。总体来说,2023年的臭氧浓度还是出现了略微的改善。

润语/编 摘自《奥秘》2024.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