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显微镜]下看大明——明朝后期风物巡礼

今年上线的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讲述了明代数学天才“帅家默”的故事:他发现老家税收算法不公,“科学”地上诉官府,最终为乡亲追回了公平。该剧不但因故事和画面广受好评,还尽力还原了明代中后期的市井风物。 徽州风华:市井繁盛,“律师”崛起 剧中“丝绢案”发生在大明“金安府”——这是个虚构的地名,但其故事却有历史原型,是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府的真实案件。徽州府辖区在今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宋朝开始设立,宋元明清四朝基本没变,直到民国时才划归两省。古徽州地区,不论建筑饮食、文化风俗都自成一派,沿袭至今。比如剧中白墙黑瓦徽派建筑和徽州火腿,今日依然是当地的旅游名片。 剧中金安府的街市店铺林立,商贸兴盛,这确实是明朝后期的徽州景象,但明朝早年看不到。明太祖朱元璋“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甚至规定一人经商,全家不得穿丝绸,不能成为官吏。直到明朝中期,朝廷对经商的管制逐渐宽松,工商业开始迅猛发展。对此,大儒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士农工商虽职业不同,但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对社会变革影响很大。 工商业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崛起,与此同时民间识字率飙升,法律教育普及。明代中期后,百姓对于宫府不再惟命是从、逆来顺受,变得勇于上诉告官,史称“健诉之风”。剧中“丝绢案”的历史原型,就是平民告县衙胜诉的典型案例。打官司的人多了,“讼师”这个新职业也随之兴起。讼师多是科举落榜的文人,帮人写诉讼文书赚钱,并替原告、被告上堂辩论——实际上,这就是当今律师的雏形。剧中男二号就是一名讼师。 打铁花:向火神致敬 民俗活动“打铁花”,始于宋代,盛于明朝,在黄河流域尤为流行,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中打铁花仅作为单纯的庆祝表演出现,但历史上它有更多祭祀含义。宋明皆以道教为国教,民间冶金工匠也多信奉“老君爷”“火神爷”。每逢开业或年节庆典,匠人往往前往道教场所表演打铁花,用以祭神娱人:用特制的“花棒”,将烧熔的铁汁击打到空中,形成十几米高、如烟花般的闪亮铁花;铁花又点燃高处棚架上的烟花鞭炮;再配以“龙穿火“的舞龙表演——场面惊险刺激,蔚为壮观。 稻草板登都是龙 剧中求雨仪式上的白色草龙,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舞草龙”是徽州特色民俗,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徽州百姓会用稻草编制长达十余米的草龙,举着在田亩村落间巡游,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草龙之外,当地还流行“荷花水龙”和“板凳龙”:前者以河灯连成龙形,于水中牵引游动;后者龙身由长凳连接而成。 想要找零钱,先准备剪刀 以往的影视剧,常看到古人付钱时,丢下一锭银子就走。实际上明朝以前,中国人主要使用铜钱,很少直接用银子买东西。毕竟白银是贵金属,在整个亚欧大陆都比较稀缺。新航路开辟后,开始有大量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欧洲。时逢中国明代对外贸易繁荣,又使得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最终成为晚明日常货币(当时徽州银价约700文/两)。既然是货币,就得能找零,剧中就把“剪银子”找零拍了出来,并还原了明代称量碎银用的“戥秤”。 算筹与“苏州码子” 剧中主角在计算时,计算工具用的不是算盘,而是一把小棍;笔算记录,他写的是一组横平竖直的符号——小棍叫“算筹”,那组符号就是算筹计数法,后来被称作“苏州码子”。 算筹是一套(二百多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棍,起源于商周时期,用于计算和占卜。通过摆弄算筹,既可处理加减乘除,也能乘方开方、甚至进行高等数学演算。只因算筹(及其符号)好用,唐宋时期阿拉伯数字曾传入中国,但被数学家和普通人一起无视。我国古代的数学,在宋代迎来巅峰。但元末明初出现大倒退,晚明又开始复兴:不仅本土数学家大量涌现,还翻译了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数学典籍。 而我们熟知的中国算盘,大约出现于唐宋,直到明代中期才逐渐淘汰算筹。算盘难以演算高等数学,但做四则运算非常方便,成为明代普通人计算账目和土地面积的日常工具。而算筹则从实用工具,演化为纯粹的数字符号,被称为“苏州码子”,至今仍在我国港台地区使用。 [鱼鳞图]与[一条鞭] “丝绢案”故事是围绕税收展开的,剧中反复牵扯到“鱼鳞图册”和“一条鞭法”,不少观众不明所以。 所谓鱼鳞图册,是古代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山林、田地、池塘、房屋等不动产,都在俯瞰图上划分标注,所绘制出的田产总图,如同片片鱼鳞,故此得名。鱼鳞图册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分派税赋徭役的重要文件,直到新中国建立,有些地方还在使用。 而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创设的税赋改革措施。明初用实物交税:稻谷、棉花、生丝、鱼干……统筹计算与运输交割都很麻烦。明朝中期白银大量流入后,出现了实物税按市价折合成白银的纳税方式。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正式将这种新方式推广到全国,并将各种名目的税赋徭役全部折算成白银,合并缴纳。这种做法就像把很多股皮条,编成一根鞭子,故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不但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同时借新法的实施,政府还可重新丈量土地,清查被隐瞒的田产,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大明衣冠 戴帽穿衣集大成 明代号称“衣冠大成”,是我国传统服饰定型的重要时期。尤其“首服”(明朝对帽子、头巾的统称)样式繁多,堪称历代之最。“显微镜”一剧,也把展示明代首服,作为重要卖点来宣传。 四方巾—平定四方 剧中大官小吏,很多都戴一种方形软帽,称“四方巾”或“四方平定巾”。这种帽形最晚宋代就已出现,但元朝一度消失。相传明太祖接见儒生,过问其头顶没见过的巾帽,答曰“四方平定巾”,朱元璋大喜,随即全国风行。 东坡巾—致敬前朝偶像 其实是四方巾的升级版:方帽四周各加一层纱,称“外墙”;戴时横转45°,让帽口折角位于前方正中两眉之间。这一改造据说是宋代苏东坡所创,故名“东坡巾”,在明代文人中颇为流行。 一统山河巾—我真不是韩国的 元朝时,很多汉人也模仿蒙古人剃发留辫。明朝立国后,倡导恢复蓄发。相传明太祖遇道士织帽,告诉他“此乃网巾,裹头能令万发聚齐”。热爱谐音梗的朱元璋,看重“万法聚齐”的好彩头,又正好有助蓄发,立刻下令全国成年男子无论贵贱都要戴网巾。网巾在明朝还有“一统山河巾”等花名,和四方巾组合起来,就叫“法束中原,四方平定”。网巾传入明朝藩属国朝鲜,一直盛行到近现代。而中国清朝不许蓄发,网巾消失,国人淡忘,以至于当今韩国古装剧里出现网巾,很多观众误以为是韩国服饰。 六合一统帽—瓜皮小帽的前辈 六片“瓜皮”缝缀而成的圆顶帽,相传是朱元璋亲自创制并取名“六合一统帽”,简称“六合帽”或“小帽”。它是明朝平民阶层最常戴的帽子,剧中为衙役所戴。六合小帽传至清代,因没了发髻而变得低矮许多,形如半个西瓜,被称作“瓜皮小帽”。只因高矮差别,瓜皮帽气质与六合帽迥异,常让人忘记它们的传承关系。 直檐大帽—允文允武 明朝“大帽”全称“直檐大帽”,起源很早,最晚汉代壁画中便已出现。前朝的大帽多为军旅服饰,但在明代,大帽也是学业有成的象征。缘起相传又是朱元璋,他视察太学,不忍见学子们在烈日下暴晒,便赐大帽遮阳。大帽作为读书人的礼帽,也传入朝鲜半岛,演变为著名的“朝鲜黑笠”。 幞头乌纱帽—唐宋经典复刻 用“乌纱帽”指代官职,始于明代。其帽形源自隋唐时的“幞头”(详见本刊2019年8月号)。幞头本是块四方头巾,裹好在脑后打结,垂下两个巾角。后来嫌系头巾麻烦,便把帽子做成幞头样子:帽后加两条尾巴模仿巾角,形成装饰性的帽翅,形制丰富。到明朝,官员要戴黑纱制成的幞头礼帽,帽翅短而圆。 宽袍大袖如何干活? 古人有宽袍大袖的礼服,也有短袖、窄袖的便服。但穿着大袖时,临时需要劳动怎么办?古人的妙招是“襻膊”:即用一条绳索绕过后颈,来系住胳膊上的袖子。剧中火腿店的老板娘,干活时就系上布质襻膊。宋朝人曾记载,当时有厨娘的襻膊是银锁链制成。日本人穿和服时也会这样系袖子,很多人通过看日漫和日剧,才第一次知道襻膊。 “衣冠禽兽”绣官服 明清两朝官服的胸前后背,都会依等级品次,绣上飞禽走兽图案(一般文官飞禽,武官走兽)。这一服饰制度,也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初年,图案会直接绣在衣服上,而且是金丝绣的单色图案。后来很快更新为单独刺绣的方形“补子”,绣好后再缝到衣服上,而图案也升级为彩色。清朝改穿满族服饰,但继承了官服上的补子。清朝的补子比明朝小,图案标准也有变化,此外因满族服饰前襟对开,所以细看前胸补子,是“劈成两半”的。

李春雨 摘自《博物》2023.9

您是第 位访客!